经济减速与国际投资扩张
2015-12-14葛艺豪
葛艺豪
中国试图通过基础设施外交重塑亚洲地缘政治秩序,这份雄心壮志毋庸置疑。然而,中国要想维持其全球计划的活力,就有必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迄今,外界大部分的讨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经济可以保持较快增速,以持续资助建设项目开支,获取最低的短期收益。但是这个设想可靠吗?从某个角度来看,不能简单、绝对地给出答案。
为了资助国际项目,中国需要维持巨大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这将给中国带来外汇,尔后又必须循环用于国外投资。目前存在几大具体实施途径,第一是国有私募股权基金——丝路基金,在其10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央银行储备;另外则是两大政策银行:中国发展银行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它们对国际金融的贡献远远超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如果你是一位中国的地缘战略学家,好消息是在中国经济增长降速之时,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依然是一个亮点。中国2015年的贸易顺差将达到有史以来的6000亿美元,2016年也可能出现类似或更大的顺差。即使经济持续减弱,中国仍有大量的现金存入丝路基金的储钱罐。
长期来看,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经济活力,否则国际投资扩张与国内需求将会出现冲突。11月初,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了未来五年(2016-2020年)的发展计划纲要,其中年平均增长目标为6.5%。这是为了实现之前确立的在2010-2020年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鉴于目前官方增长数据仅比6.5%高一点, 现有指标显示,中国在2016年甚至未来的增长速度将持续放缓。
中国保持6.5%左右增速的唯一方式便是进行结构性改革,以提升资本的生产力。目前已有三条清晰的经济改革路线:金融自由化;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国有部门改革,其重点放在突出财政业绩。
在三条改革路线中,金融自由化的进展最大,且其自由化程度被多数国际观察家低估了。2015年8月,汇率机制已充分自由化;10月,利率已完全放开。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一直在大幅干涉,但是随着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一揽子货币,这种干涉行为将减少。到那时,人民币交易将如新加坡元那样,央行主要为控制波动而进行干涉。
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快速增长:自2010年以来,债券市场规模已经翻番,现已占据了社会融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后者是政府综合债务与股权融资最广泛的指标。股票市场仅占债券市场的五分之一,在政府为了阻止股价崩溃而进行干预之后,股票市场在过去两个月里已上涨了20%,且恢复了首次公开募股(IPO)。
尽管如此,金融自由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待实践检验,但理论上这至少能提高资本收益,进而促进GDP增长。同理,“中国制造2025”这个产业政策计划可以通过将中国产业活力转移到高附加值产品上去促进增长。当然,迄今我们还没有足够详细的信息来确定这一计划如何实施,以及在何时实施。
在各项经济改革措施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国企改革。国企极大拉低了经济效率,它们耗费非国企两倍的资金杠杆而仅能产生一半的收益。
过去两年里,国企改革的关键词一直是“混合所有制”,多数人认为这意味着国企逐步引入私人股东,且非战略部门企业完全私营化也可能在几年内实现。而如今的情形却不尽然,另一种途径显示,地方政府会将他们手中的企业股份转移到商业化导向的国企联盟手中。例如,在2015年9月的江西盐业重组中,该省将这家省政府拥有的企业的47%的股权转移给了一系列国企,包括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个政府控股的投资公司。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做无用功,原因在于它只是将国有股份从一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但是也许与愤世嫉俗的人所想的不同,这类改革会产生更多的影响。记住,改革并不要求完美,而是希望形成一个能提高资本收益的体系。在上述例子中,招商局等商业性国企是由利益驱动的,并且运营合理,和江西省政府相比,他们也许更能使企业获得更高收益。
总体来看,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已令人刮目相看,而“十三五”计划确定的增长目标虽然尚有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不会有崩溃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