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闽富民强军
——八闽大地吹响时代号角

2015-12-14翟文茜刘南飞

国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平潭泉州福建

本刊特约记者 翟文茜 刘南飞

国防记者走边关

兴闽富民强军
——八闽大地吹响时代号角

本刊特约记者 翟文茜 刘南飞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这里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512万人。因南宋时期在此地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福建被中央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将发挥沿海城市港口优势,积极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前不久,记者踏上这片“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的土地,追寻八闽之地的富民强军之路。

千年古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荣辱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福建曾在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这座有着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港口城市,在世界对外贸易历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泉州,古称“刺桐”。唐宋之交,随着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泉州成为三大对外贸易主港之一。公元1087年,宋朝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港的对外贸易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泉州地处南北海岸中点,南北两面辐射的地理优势使得泉州港迅速超越宁波港、广州港,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泉州港

12~14世纪,是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时期,泉州作为东西洋间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占有重要且独特的历史地位,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泉州与70余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往来,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两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

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公元1291年冬,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港返回意大利。他在游记里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部游记引发了中世纪还在蒙昧时代的欧洲人对“黄金东方”的向往,深受其影响的航海家哥伦布致力寻找东方新航路,在意外发现美洲时还认为终于到了泉州。他在1492年11月1日的日记上写道:“这里就是大陆,刺桐就在我前面一百里格的地方。”

明清时期,在战火侵袭、海禁政策等影响下,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泉州港繁华落尽,衰落到默默无名、不为人知的地步,以致西方学者在整个19世纪都在争论那个曾经无比繁荣被西方津津乐道的东方第一大港“刺桐”究竟在哪里。直到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隲藏的《蒲寿庚考》问世,他在书中总结了这场国际性争论:“刺桐为中国中古时第一商港,而征之汉籍,宋末及有元一代,沿海商港,无一能及泉州。”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综合考察泉州丰富多元、原真度高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肯定了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高峰期第一大港的历史地位,认定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2007年,对那艘海底沉睡800多年、始发泉州沉没于广东阳江的“南海一号”南宋沉船的整体打捞,再次验证了泉州港曾经的繁荣。

一部泉州港的兴衰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衰的代名词。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杰出成就,也能看到其与国家兴衰荣辱相伴的经验教训。千年潮未落,扬帆再起航。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福建省提出,支持泉州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支持福州市设立福州新区,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开放合作重点功能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留给泉州的政治、经济遗产是巨大的,这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目前正在编制先行先试的实施方案,随即提出“十大行动”计划,包括“泉州港口复兴行动计划”“双向投资贸易行动计划”“阿拉伯新走廊拓展行动计划”,等等。

千年古港雄风重振。伴随着泉州港的复兴发展,福建省还将发挥福州、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港口优势,完善集疏运体系和口岸通关功能,积极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在这条长3000余公里的蓝色海岸线上,一大批气势磅礴的港口项目正加速推进,整合后的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均已超过亿吨。她们伸展巨臂,准备“欢迎”来自全球的货轮,一幅共谋开放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

兴武强兵:翻开军民融合时代篇章

这是一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它在近现代抗争史中崛起,拥有克敌制胜的辉煌;它饱含历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铁马之声犹萦在耳,一部近现代海防史历历在目,3000余公里魅力海防线让人流连忘返,诉说着那些尘封已久的海防故事。

胡里山炮台

驻足于神威镇海的胡里山炮台前,徜徉在“天南锁钥”的古貌中,融合进大海波涛里,那些隐匿于历史尘埃深处的精魂已穿越时光,在这个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复苏繁荣。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岛东南端,三面环海,素有“八闽门户、天南锁钥”之称。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重量级的克虏伯大炮。炮台经历了清朝、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日军侵占、国民党占领时期,是中国海防历史的见证。在1937年的抗日保卫战中,胡里山炮台的这门克虏伯大炮击沉日军“箬竹”型13号舰,首开中国战区击沉日舰的辉煌战绩,但它并未能阻挡日军侵占炮台的脚步。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胡里山炮台。一名解放军战士看见西炮的炮筒上还刻着:“昭和25年大日本皇军松本连队占领全厦要塞”字样,他将这些字刮掉,重新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阳部队于1949年10月17日解放厦门纪念”字样。百年风雨沧桑路,在胡里山炮台的“穿越”里,我们更加体会到“落后就会挨打”的真谛。如今,胡里山炮台虽满载盛誉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永留人们的心中。

福建是一片军民相依的热土。在这个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省份,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军民之间始终生死与共、福难同担。半个世纪前的解放战争,这里曾是国共双方距离最短的前线阵地,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身后是成千上万解放区百姓组成的支前大军,他们肩扛手推源源不断输送物资给养。如今,这个站在改革开放和军事斗争准备“两个前沿”的省份,正服务于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聚力“能打仗、打胜仗”,全力助推部队战斗力大幅跃升,走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路径。

习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军梦、强国梦,必须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重要途径是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子,政治保障是军政军民团结。2013年建军节之际,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全省“八一”军政座谈会上提出:“今后,凡是事关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事,凡是事关双拥工作的事,凡是事关部队官兵切身利益的事,我们一定全力去做,努力做好!”尤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福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2014年3月,福建省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成为十八大后全国首个出台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规性文件的省级单位,为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福建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来,福建省军地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从拥军“米袋子”“菜篮子”到训练设施、水电工程,倾力帮助驻军改善战备执勤和工作生活条件;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军地建设总体布局,谋划军民融合保障“大支前概念”,建立快捷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形成了集拥军人才培训基地、拥军新技术开发基地、拥军专家顾问基地的基地化科技拥军新格局。

“安不忘危,富不忘战。”踏着时代节拍,一个个军民两用码头悄然落成,一船船给养物资经民船送上海岛哨所,一支支军地共建的应急专业保障队伍崭露锋芒……从政府到企业,从技术到文化,一幕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画卷正在精彩展现。

平潭—台湾 高速直航“海峡号”

闽台互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唱出了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而这一湾浅浅的海峡,自然隔不断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密切联系。

福建与台湾的情谊源远流长。地理上,福建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省,福建平潭县与台湾新竹市仅相距120公里;历史上,福建人向台湾移民,台湾的高山族也到福建经商定居,现今台湾居民中80%的祖籍为福建,而台湾高山族在大陆的分布也有1/3集中在福建。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形成闽台之间语言相通、习俗相似、宗教信仰类同的格局,台湾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与大陆文化一脉相承。这种独特的闽台地域文化,对于发展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对于扩大福建的对外开放,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平潭综合实验区,为福建省直辖的行政管理区,位于福建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历史悠久,但开发较晚,岛上还保留着大片海岛原始建筑,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别称“东岚”。作为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平潭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清朝咸丰年间,被辟为福建省五个对台贸易的港口之一。平潭的知名度在台湾岛家喻户晓,许多台湾同胞通过这个特殊的两岸交往交流“窗口”了解大陆、认识大陆、走进大陆。1978年,平潭岛在全国最早被批准设立台轮停泊点和台胞接待站。30多年来,平潭接待的台轮、台胞总数居各台轮停泊点的前列。

2011年11月30日,随着“海峡号”缓缓靠岸,平潭迎来了首批搭乘“海峡号”的台湾旅行团,这趟经济、便

捷、快速的“亲海之旅”给台湾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对比厦门“小三通”航线,平潭这条航线更为便捷,从台湾到平潭,整个行程只要两个半小时左右。而经由货轮运至平潭的台湾汽车,更是可以不用更换牌照就可在内地大道上疾驰。目前,平潭已开通台中、台北两条航线,“海峡号”“丽娜轮”作为“海上使者”往来海峡两岸,形成两线并进、两船运营、两岸对开的格局,成为两岸旅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特殊的地理区位,让平潭岛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同意平潭实施全岛放开,在通关模式、财税支持、投资准入、金融保险、对台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赋予平潭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更加优惠的政策,从而打造一个对台贸易自由港。该政策吸引了大批台资台企入驻,目前实验区台资企业已突破200户,台湾宸鸿集团、台达电子等企业相继落户。2014年,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平潭片区是核心片区之一。2014年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考察。在闽工作时,他曾20次到平潭调研,有很深的“平潭情结”。看到这里初具规模,听说台资企业和居民收入都有增加,他很高兴,还特别叮嘱,“实验区是全国独创,要继续探索”。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平潭的意义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它的区位优势。这里是两岸关系的实验田,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瞩目的地方,两岸之间很多有价值的成果都会在平潭实验。平潭会为两岸对接做出更好的贡献。”

今日岚岛,阳光璀璨,万木葱茏。环岛路上,不时穿过一支支骑行队伍;坛南湾旁,两岸游人轻踩细沙,嬉戏追逐;竹屿湖畔,鹭鸟飞翔,碧波荡漾……

地缘优势:促进对外经贸文化交流

福建这片土地不仅是80%台湾居民的故乡,也是旅居世界各地的1512万闽籍华人华侨的故乡。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1000万人祖籍福建,其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最多。

作为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古代福建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福建人在长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拼搏冒险等显著海洋特色的福建精神,而且代代相传至今。走出国门的福建人凭着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品德,凭着自强不息、爱拼才会赢的勇气,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为所在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时光流转,如今在这片秀丽多姿的闽南侨乡,到处都可以看到海外侨胞纷至沓来的身影,到处都能听到他们用亲切的乡音倾吐热恋故乡的心声。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发挥得天独厚的“侨乡”优势,引进侨资侨力,促进双向投资,发挥人文交流纽带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与东盟国家之间地缘接近、习俗相似、文化趋同,民间交流量大面广,这种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最大的优势,将成为促进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社会、文化和人民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除了海上丝绸之路,福建还将迎来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叠加。将重点拓展与东盟自贸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总量,支持企业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资。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闽籍华人华侨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见证者和实践者,将为我国实现与周边地区全面融合发挥着关键的人脉作用。福建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密切联系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文化关系,已在印尼、缅甸等国家建立9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平台已在福州揭牌;泉州已与突尼斯苏斯市、苏丹喀土穆州“结连理”。2015年,以“传承友谊、共谋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南洋文化节在厦门举办,东盟10国全员参会、共襄盛举。文化节首次推出南洋研讨会,主题是“展望中国—东盟合作钻石10年,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事实证明,福建省已经成为我国对东盟地区开展睦邻外交的重要前沿阵地。

回望历史,两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起航,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说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宽广胸怀。同时也证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人民,通过和平友好的合作与对话,实现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增长,是最佳的选择。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这片古老的八闽河山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明天,福建这艘发展“巨轮”,正风帆高扬,破浪前行。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平潭泉州福建
泉州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那个梦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艺术战“疫”
平潭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