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2例/次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5-12-14韩静静宋金春李荣凌
李 丹,韩静静,顾 剑,吴 杰,宋金春,李荣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药学部;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3.检验科,湖北武汉 430060)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广谱抗癫痫药,适用于各型癫痫,对全身性癫痫的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和强直阵挛发作有效,对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性部分发作也有一定疗效[1]。但该药治疗窗较窄,个体吸收代谢差异较大,血药浓度易受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临床给药剂量难以把握,因此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本文通过对我院1 162例/次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用药等因素与血药浓度的关系,为临床上该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药物浓度采用酶扩增均相免疫分析法(EMIT)测定,仪器为德国西门子viva-E全自动药物检测分析仪,VPA检测试剂盒、质控试剂盒以及定标液来源于德国西门子医学诊断试剂公司。
1.2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搜集2011年10月—2014年2月我院诊断为癫痫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共1 162例,男735例,女427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0.75~92岁。
1.3 血样的采集及测定 患者一般口服VPA给药,每日按15 mg·kg-1体重给药,分3次服用,剂型为片剂。对于口服患者,需服用VPA 1周以上,测其稳态血药浓度(至少5~7个t1/2)。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服药前)2 mL,分离血清。
1.4 血药浓度的判断标准 根据文献[3-4]以及我院的参考标准,VPA的有效药物浓度(治疗窗)为50~100 mg·L-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血药浓度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为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总体情况 监测的1162例/次中,588 例/次(50.60%)位于 50 ~ 100 mg·L-1,359例/次(30.90%)<50 mg·L-1,215 例/次(18.50%)> 100 mg·L-1。男性患者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为364例/次,比例为49.52%。女性患者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为224例/次,比例为52.46%。由此可见,服用VPA患者血液浓度在治疗窗范围中的比例不高,只有50.60%的比例,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7]。
2.2 VPA血药浓度与年龄的关系 患者体内VPA血药浓度与年龄的相关性见表1。不同年龄段患者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平均数见表2。统计分析表明,VPA血药浓度与年龄相关(P<0.05)。通过比较各个年龄段的均数,0~18岁患者的VPA血药浓度高于成年(19~60岁)和老年患者(>60岁)。
2.3 VPA血药浓度与性别的关系 不同年龄段患者VPA血药浓度与性别的相关性见表3。统计分析后发现VPA血药浓度与性别相关(P<0.05)。
2.4 VPA血药浓度与合并用药的关系 联合用药与单用VPA的平均血药浓度及相关性见表4。统计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是否合并用药与VPA的血药浓度相关(表4)。患者单用VPA的平均血药浓度高于合用卡马西平的患者,而低于合用碳酸锂的患者。
表1 患者体内VPA的血药浓度与年龄因素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年龄和性别对VPA血药浓度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患者VPA血药浓度在不同浓度范围内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未成年人(0~18岁)的平均血药浓度较中青年患者(19~60岁)及老年患者(>60岁)的平均血药浓度偏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应更加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给药剂量。不同性别的患者VPA的平均血药浓度,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其中,18岁以上的女性患者VPA平均血药浓度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的成年男性患者抽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导了其体内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加速了药物的清除。
表2 不同年龄段患者VPA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值
表3 患者体内VPA的血药浓度与性别因素的相关性
表4 患者体内VPA的血药浓度与合并用药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3.2 合并用药对VPA血药浓度的影响 本研究收集的病例神经内、外科和精神科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用药组与单用VPA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据分析表明合用碳酸锂的病人的VPA浓度相对偏高,且VPA>100 mg·L-1的患者比例为38.71%,这提示临床医生尤其要关注精神科同时合用VPA和碳酸锂的病人,注意VPA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卡马西平作为抗癫痫的首选药物,其对肝药酶存在诱导作用[8],本研究中合用卡马西平的患者体内VPA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单用VPA的患者,且VPA<50 mg·L-1的患者比例为44.29%。研究表明,一些具有酶诱导作用的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9],苯巴比妥,普里酮(去氧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可以增加VPA的清除。VPA对肝药酶无诱导作用,但其作为肝药酶的抑制剂,也可能导致苯妥英,地西泮,华法林,阿米替林和氯丙嗪的浓度升高[10]。
日本学者[11]研究表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会降低VPA在血清中的药物浓度。主要是因为该类抗生素影响了VPA在小肠的吸收,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化,血液中的处置以及肾脏中的排泄过程。
3.3 饮食因素 有文献研究显示[12]:在给予大豆提取物后大鼠体内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水平有所升高,从而增加了VPA的体内结合而排出。该研究结果提示:含豆类食物的大量摄入可能会降低人体内VPA的药物浓度。
3.4 监测方法的影响 目前对于VPA监测的常用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技术、气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和标记免疫分析法等[13]。而普遍采用的治疗药物监测方法是免疫分析法,根据标记物性质不同,可分为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和荧光免疫法。实际应用中以荧光偏振免疫法和均相酶放大免疫法(EMIT)应用较为广泛,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获取结果时间较短,已成为临床用于评判疗效的重要依据[14-15]。
最后,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且VPA的个体差异较大,导致目前很多医生为首次服用VPA的患者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时,都从低剂量开始,避免发生不良反应而导致必要的医患纠纷。
3.5 小结
本文通过对本院1 162例/次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影响VPA血药浓度的因素,发现其与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相关。最后结合文献,从性别、年龄,合并用药,患者饮食因素,个体差异以及监测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可能影响VPA血药浓度的因素,为临床上合理用药和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Chadwick DW.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s of valproic acid[J].Clin Pharmacokinet,1985,10(2):155 -163.
[2]彭 燕,吴 玥,宋金春.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临床应用监护体会[J].安徽医药,2013,17(2):334 -336.
[3]Chu XM,Zhang LF,Wang GJ,et al.Influence of UDP -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polymorphisms on valproic acid pharmacokinetics in Chinese epilepsy patients[J].Eur J Clin Pharmacol,2012,68(10):1395-1401.
[4]陈 刚.治疗药物监测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385-409.
[5]徐金中,吴宏卫,李妙海.1037例使用抗癫痫药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0):2838 -2840.
[6]龚志成,马虹英.丙戊酸类药物592例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4):515 -516.
[7]李烈权.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与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8):631 -632.
[8]曹 胜,刘 俊.89例/次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1):78 -80.
[9]方淑贤,刘 东,苑力娜,等.苯妥英钠对丙戊酸钠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1):658 -660.
[10]Stephen L.Drug treatment of epilepsy in elderly people:focus on valproic acid[J].Drugs Aging,2003,20(2):141 -152.
[11]Park MK,Lim KS,Kim TE,et al.Reduced valproic acid serum concentrations due to drug interactions with carbapenem antibiotics:overview of 6 cases[J].Ther Drug Monit,2012,34(5):599 -603.
[12]Marahatta A,Bhandary B,Jeong SK,et al.Soybean greatly reduces valproic acid plasma concentrations:A food-drug interaction study[J].Sci Rep,2014,4:4362.
[13]毛桂福.丙戊酸体内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2,23(46):4393-4395.
[14]李美珠,陈棪焜.均相酶增强免疫法监测丙戊酸浓度及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4):2959 -2960.
[15]印晓星.治疗药物监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