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分组方法教学模式在高校瑜伽教学中的对比研究

2015-12-13王晶

关键词:瑜伽分组群体

王晶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不同分组方法教学模式在高校瑜伽教学中的对比研究

王晶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同一学期,选择4个班级分为两组作为实验样本,其他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两组样本实施不同教学模式。采用实验法及问卷调查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对比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体育成绩、学习瑜伽的兴趣、团队意识等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以期为瑜伽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模式;瑜伽教学;对比

教育部于2002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体育教师认真钻研业务,改变“灌输-接受”式的单一教学模式以及单调的示范、讲解教学方式。明确提出教师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样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和传授方法,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全国高校瑜伽课程开设普遍,瑜伽教学大多采用“灌输-接受”教学模式,片面强调“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消极地位;教学方法、练习手段等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体现,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主客观条件确定[1]。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强调教学效果最优化,是系统科学在教学问题上的应用。本研究采用不同分组方式,发挥群体的互动、互助、互争、互励功能,根据异质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瑜伽学习群体,在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下,根据瑜伽学习总目标,各群体自定目标、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群体内成员相互帮助,群体间相互竞争与评价。分层次教学模式实验班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将学生分为高等、中等、低等3组,分别进行瑜伽教学。通过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以期对普通高校瑜伽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哈尔滨金融学院各选取两个大一瑜伽班,共245人。每所院校两个瑜伽班分别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和小群体教学模式。

条件控制:教学实验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20~150次/分,运动时间为90分钟,运动频度为1次/周。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第一,实验样本的选择与分组。在哈尔滨市3所普通高校各随机抽取两个大一瑜伽班。东北农业大学瑜伽课是普通课,学生网上报名随机分班。2014级秋季学期大一年级共6个瑜伽班,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实验样本,分别设定为小群体教学模式实验班和普通分组教学模式对照班,实验班72人,对照班75人。另外两所高校的实验班由本校体育教师代为实施教学与监督,笔者定期走访,组织问卷调查,确保各高校实验条件一致。第二,瑜伽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瑜伽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分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目标、教学效果等4个一级标题,15个二级标题。对问卷进行折半信度检验,结果为R=0.92,P<0.01。

2.实验实施。2014年秋季学期新生网上选课后,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2个班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身体协调性等基本情况将班级40余人分成6~7组,每组6~8人,保证每组有1~2名身体协调性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练习。采用精讲多练方式,教授重难点后,领练2~3次,根据上述方式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查看学习效果。另外2个班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分组,将身体协调性及基础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稍差的为另一组。将班级40余人分为6~8组,采用上述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实验实施前发放问卷243份,回收243份,其中有效问卷232份,总有效率为95.47%。

调查问卷从4个大方面,15个小方面了解学生情况,见表1。

教学组织形式问卷内容选择人数选择率(%)排序分层次教学模式班小群体教学模式班曾学习瑜伽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美形体曾学习瑜伽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美形体13 102 115 118 15 110 112 116 10.74 84.29 95.04 97.52 12.29 90.16 91.80 95.08 4 3 2 1 4 3 2 1

表1 瑜伽教学班学生情况调查

分层次教学模式班中13人曾学习瑜伽,占全班的10.74%;小群体教学模式班15人曾学习瑜伽,占全班的12.29%。其他数据基本一致。除教学模式外,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等均为统一标准,确保实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3.比较分析法。从女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学习兴趣、期末成绩、身体素质等角度,比较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两种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同影响[2]。

(三)相关概念

无论教学模式,抑或体育教学模式,至今仍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体育科学词典》中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五大因素。

分层教学模式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学生科学地分成水平相近的不同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发展和提高。

小群体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将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分为若干小群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异质分组。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小群体之间互相查缺补漏、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通过小群体之间的竞赛提高整个教学班的学习及参与积极性。小群体学习模式与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区别对待的分组教学有根本区别,前者在充分考虑体育教学的集体性和人际交流规律性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

二、结果与分析

在16周的教学时间里,通过授课和观察,对比研究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课堂表现、期末成绩、瑜伽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一)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影响

在实验开始和末期,对学生实地测试,结果见表2。

两种教学模式对相同实验样本主动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影响有显著差别。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主动意识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课上学生之间能够主动探讨、交流;学习较好的同学能够带动他人练习瑜伽基本动作,熟悉瑜伽基本套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更强的愉悦感。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班级,学习较好的小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等方面领先于学习能力与身体协调性较差的小组。

(二)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团队凝聚力的影响

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班级,高层次小组中,因组员水平均较好,各组员之间难以相互信任,选出组长带领大家练习会引起其他组员不配合,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在低层次小组中,因组员自身条件基本相同,很难选出组长带领大家练习,组员自身条件及能力均较差,无人主动带领大家学习。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分组表演时,无人主动带练,相互推诿。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班级,因每组均由1~2个相对优秀的组长带领,练习秩序井然,学习气氛浓厚。分组表演时,没有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

(三)两种教学模式对瑜伽课专项成绩的影响

学期末,统计两个样本的瑜伽课专项成绩,见表3。

在瑜伽专项分数和平时分数上,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班级成绩明显高于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班级,主要原因是小群体教学模式中同学之间相互带动,有良性、正面影响。平时表现上,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班级更积极。

(四)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影响

学期末,对比分析学生身体机能,见表4。

分层次教学模式班与小群体教学模式班学生的身体机能指标比较,台阶测试肺活量和安静心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的锻炼效果明显优于分层次教学模式。因小群体教学模式班学习氛围较好,学习效率高,能充分利用瑜伽练习促进身体血液循环,身体耗气量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心脏的工作负荷,冠状动脉的循环血量较平时增加,安静心率降低,瑜伽动作舒展放松,改善血液循环。练习时,小群体教学模式班的运动负荷强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班,对心脏功能的增强更显著。正确的呼吸方式在瑜伽练习中尤为重要,随着呼吸练习次数的增加、时间的增长和动作幅度的加大,呼吸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改善肺功能,提高肺活量,提升瑜伽练习效果[3]。

表2 两种教学模式主动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表3 两种教学模式在期末成绩方面的对比分析

(五)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能指标的影响

学期末,对比分析学生体能,见表5。

两种教学模式学生体能指标实验前后有明显差异,对比结果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班学生体能提高幅度更大。因小群体教学模式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瑜伽课上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教学活动中个体间相互理解、接受、讨论、帮助、配合;瑜伽运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素质对应体位的练习。小群体教学有利于瑜伽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学生互动在瑜伽课堂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弥补单一瑜伽运动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通过小群体练习,培养沟通、理解和协作技巧,瑜伽运动中的垫上或把杆拉伸练习、徒手伸展操及辅助游戏、平衡和柔韧动作组合以及拜日式热身,均属中等强度运动负荷,每个学生均有当“教师”的机会,改变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加瑜伽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机会。共同学习并分享成功,使学生成为瑜伽课的主体[4]。

(六)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

实验开始和学期末,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模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见表6。

表4 两种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的对比分析

表5 两种教学模式在学生体能指标上的对比分析

表6 两种教学模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分析

对两种教学模式班学生进行独立样本检验,身高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196>0.05);体重、腰围指标有差异,小群体教学模式效果好于分层次教学模式。因小群体教学模式尊重学生自主性和自发性,强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将强制性的教学转变为生动教学,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自选学习方法,以中等运动强度练习,伸展到个人极限或感到舒适为宜,帮助消耗多余热量,并拉长肌肉的线条;形式灵活多样,瑜伽运动处方运用中特别安排瑜伽体位练习,能够使身体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舒展,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配合呼吸,围绕脊椎完成各种姿势,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持心率适中,充分按摩腹腔器官,实现内脏活动的调节,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脂肪消耗,控制体重[5]。

三、结论

第一,在瑜伽普修课教学中实施小群体教学模式,重点是使小组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学习目标,在实验前半段,一般以教师指导性较强的小组学习为主;在实验后半段,一般以学生主体性较强的小组学习形式为主,此时教师起指导作用。与分层次教学模式相比,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兴趣与运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相对于分层次教学模式,在瑜伽教学中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团体凝聚力,构建良好团队氛围,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三,与分层次教学模式相比,小群体教学模式更适用于运动技能课教学[6],具有明显特点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小组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以小组自学为主,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学,完成学习目标,共同进步。克服了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练习密度,增强学生体能。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却亚青.瑜伽对女性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3]刘德涛.瑜伽对青年女性身体形态影响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4]翁凤瑜,张凯,章朝辉.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中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5]薛志慧.瑜伽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 2012(2).

[6]李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应用[J].运动,2015(9).

G831献标识码:A

1672-3805(2015)06-0088-05

2015-11-19

王晶(1982-),女,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瑜伽分组群体
Hello White瑜伽馆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分组搭配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练瑜伽
怎么分组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分组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