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新闻现场感与感染力的几点认识
2015-12-13董军生
董军生
新疆哈密吐哈油田新闻中心,新疆哈密 839000
对电视新闻现场感与感染力的几点认识
董军生
新疆哈密吐哈油田新闻中心,新疆哈密 839000
本文通过分析和实例,说明现场感是增强电视新闻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在电视新闻的采访拍摄、解说词写作和编辑中,运用合理,可以使电视新闻更好地感染观众,传递社会正能量。
电视新闻;现场感;感染力
本人从事油田电视新闻报道工作近十年时间,在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学习实践中,我认为在有些新闻题材的报道中,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能够使观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行”,产生真实感、亲切感、参与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观众,感染观众。
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呢?这就需要我们记者事先必须做大量的采访准备工作。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涉及的专业知识门类多,没有事先的细致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轻松自然、生动有趣的现场报道。所以,采访前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好。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弄懂有关石油勘探开发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知识,现场有关人物情况,熟悉石油工人野外作业环境,光线、音响效果等待,只有采访前准备充分细致,才能临场不慌,使现场报道有声有色。同时,后期编辑要运用好画面、同期声、典型的现场音响等电视独特的表现手法,充分发挥电视声画兼备的传播优势,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需求心理,使新闻真实可信,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下面,结合自己的电视新闻工作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谈谈怎样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理解和认识。
1 要善于抓住现场中的关键场面和典型细节
有人认为增强电视新闻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很简单,只要在新闻现场拍下声画素材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需要我们根据新闻报道主题,在现场机智而敏捷地捕捉和选择现场中的关键场面和典型细节。关键场面和典型细节在现场报道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使报道丰满有力。现场感的效果好坏还取决于现场同期声的运用,除了现场的机器声、风沙声等同期声之外,要让油田基层员工面对镜头,说出他们在戈壁荒漠寂寞坚守的辛劳和奉献等心里话,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使我们油田的电视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形象逼真,从而吸引油田员工积极参与报道,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例如,2013年3月,我们单位开展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要求记者到油田艰苦一线和边远井站去采访报道。当时我蹲点采访的现场是三塘湖油田,三塘湖油田地处新疆哈密戈壁深处和百里风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吐哈油田条件最艰苦的油田之一。油田员工生活社会依托条件差,日常生活用品要从300公里外的哈密市采购。记得到三塘湖油田采访的当天中午,我向该油田牛东采油工区负责人了解新闻线索,我们谈话不到10min左右,突然,牛东采油工区负责人接到油井巡检工打来的抢修电话。说马31井的单井发电机油路出现故障,如果抽油机不开起来会容易卡井。我意识到这是一条现场感强的新闻,就迅速打开摄像机进行跟踪拍摄,真实记录下牛东采油工区负责人马上叫醒午休员工,迅速带上抢修工具和材料,大伙迎着大风赶到马31井处理故障。在排除发电机油路管线故障后,发电机启动后,还是无法带动抽油机运行。牛东采油工区负责人只好给维修工区打电话,请求派人前来维修发电机。由于维修工区员工正在其它井上忙着抢修,当他们赶到马31井时,天色已晚,井场无电一片漆黑,大家只能借助手电灯光对发电机进行检修。三月的戈壁寒风吹得大家手脚冰冷,经过多次查找发电机故障原因和维修,停了一天的边远油井终于在深夜正常出油了,大家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微笑……等现场关键环节的画面、细节和同期声。这条《风中抢修扶躺井》电视新闻,由于现场感十足,同期声运用恰当,在吐哈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出后,引起油田员工群众强烈反响,认为这条电视新闻“油味足、人情味浓”,被评为我们新闻中心当年好新闻。
在电视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由于记者采访准备工作不充分,报道题材选择不当,报道的角度选择不当。在现场没有拍到关键场面和典型细节镜头,回来简单地写上解说词,就交差算完成报道任务。这样就会导致新闻现场感不强,缺乏感染力。
2 合理的解说词可以增强感染力
新闻现场的关键场面、典型细节和同期声,是增强电视新闻现场感和感染力的基础,如果再有恰当的解说词,让新闻现场的关键场面、典型细节、同期声和解说词相互配合,就会使新闻报道更加富有现场感和感染力。
例如,我曾经采写的电视新闻《边远井站守井人》,讲述了油田边远采油小站的两个守井人,两人在百里风区的采油小站一呆就是3年,面对戈壁狂风嘶吼,碎石乱飞他们都不怕。比大风更可怕的是寂寞。面对记者采访镜头,两个守井人告诉我们:“这里自然环境条件艰苦,8口井、两间野营房,狂风吹打,仿佛没完没了。在这就是寂寞,想家,想孩子,盼着能够早点休假。”在这段同期声之后,笔者这条电视新闻的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解说词:“像他们这样的边远井站的守井人,有寂寞的时候,有想家的时候,然而,只要是有原油在流淌,他们就必须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他们的这份坚守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段解说词没有豪言壮语,平淡的话语却让观众看后为之感动和敬佩。
这样的解说词既给观众带来了启发和思考,又深化了新闻报道的主题。同时也增加新闻感染力。
3 精心编辑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
在电视编辑制作中,合理搭配运用好现场同期声、解说词、音响效果等电视表达手段,无疑会进一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例如,我采访报道的电视新闻《三塘湖的家》,通过恰到好处的编辑,增强了这条油味足、人情味更浓的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大家可能知道,在油田生产一线上班的许多员工,他们常常是工作和家庭难以兼顾,但他们常常是舍小家顾大家。电视新闻《三塘湖的家》讲述了一位叫詹雪函年轻女大学生,生完孩子后,为了自己心爱的石油工作。把家按在油田生产一线的感人故事。詹雪函由于生产现场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她每次在现场至少要干30天,才能回到远在300km外的哈密市的家休假。2012年,她的小宝宝诞生了,产假结束时,她舍不得自己热爱的石油事业,更放不下襁褓中的女儿,再三考虑后,她把母亲和当时只有四个月大的宝宝带到三塘湖现场。把家按在油田生产一线,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孩子。记者在编辑制作这条题为《三塘湖的家》的新闻时,在新闻中巧妙合理地用了一段詹雪函的采访同期声:“宝宝出生四个月后,我就带着孩子来到了三塘湖油田,这里虽然辛苦,但是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宿舍只要看到宝宝的笑容,就觉得很幸福。”我在编辑时,通过这段朴实自然人物同期声。再加上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户外呼呼的戈壁大风等现场同期声,以及解说词“这个家无疑是戈壁深处三塘湖一道最美的风景……”等电视表达手法的编辑运用。使这条现场感强《三塘湖的家》在我们吐哈新闻播出后,许多油田员工的父母收看后深受感染和启发。他们说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在油田生产一线这么辛苦和不容易,他们觉得眼睛亮了、鼻子酸了、心头热了。对孩子们的工作多了份理解和支持。
[1]吴伟东.浅谈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现场感[J].黑河学刊,2008(6).
[2]秦素珍.现场电视新闻报道的魅力[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12上).
[3]张琼.运用纪实手法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J].魅力中国,2010,9(1).
A
1674-6708(2015)143-0138-02
董军生,工作单位为新疆哈密吐哈油田新闻中心,研究方向: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