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2015-12-13李树鑫
李树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李树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了“形成快、内容杂、传播广、监督难”等特点,导致传统的高校舆情应对模式面临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应根据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探索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
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
网络舆情影响范围较广,如果处理不当,极易诱发学生的不满情绪,使学生产生过激行为,危及校园稳定。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社会认知水平有限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喜欢关注新生事物或者热点问题,热衷提出个人看法,希望获取他人的广泛认可,从而寻求心理上的成就感。高校学生彼此联系紧密、沟通密切,拥有共同的兴趣以及追求,彼此存在着众多的一致的话题,但由于缺乏认知,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一定偏差,特别是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破坏了学生心中美好的愿景,情绪控制尚不成熟的他们,内心产生的不满愤怒,极易使其产生过激反应,从新媒体渠道宣泄情绪,使得网络舆情的扩散和传播大大加快,加剧事态的严重性,使网络舆情上升到危机层面。
1.2 高校网络道德危机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爆炸化传播带来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大大滑坡,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拥有多重虚拟身份,部分学生对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言行要求有所降低,以及对网络责任认识不清,意识不到相关言行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导致一些大学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更有甚者故意进行网络舆情传播,以获取他人的关注,弥补自身心灵的空虚,更有甚者毫无顾忌的在互联网上散播谣言,激化矛盾,从中找到快感,网络道德面临严重危机,使得社会或学校发生的一些事件经过层层传播不断发酵,最终离真相越来越远,变得无法控制,进而演变成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
1.3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不善
新媒体时代,高校关注的工作重点往往是不断拓展建设新媒体阵地,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但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影响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认识,高校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没有专门的组织和团队进行监管,缺少资金技术等条件支持,学校在面临网络舆情危机之时,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协同机制,没有规范的预案和干预机制,无法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容易错过舆情危机处理的最佳宝贵时机,容易造成事态恶化。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抵抗力弱容易感染病毒、肠胃菌群未建立极易引发腹泻,小儿腹泻的主要症状为呕吐、大便次数增多等,可能会导致患儿脱水,引发生命危险[4]。虽然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很多,但婴幼儿时期的特点是:认知水平低,无法表达自我,配合能力差等,影响其临床疗效[5]。对患儿采用有效护理干预,为尽快缓解患儿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研究中,主要对80例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观察。
1.4 高校网络平台监管不力
新媒体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构建起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信息来源复杂、多样,作为信息接受终端的大学生,无法直接了解所获信息的真实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快速化使得很多来源不可靠、不属实的信息爆发式传递,很多大学生对传播过程中已经被添枝加叶的信息二次包装,甚至为了一时之快或者获得点击率无中生有,凭空猜测,在无法进行责任认定的情况下,高校监管又不到位,催生网络舆情肆意爆发。
2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2.1 健全思政教育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出发点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健康成长,避免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因此在突发事件形成之前,高校相关部门及其管理者应充分掌握舆情问题产生的原理,合理运用新媒体宣传手段,协调各种资源,主动开展线上网络活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理性上网,从而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
同时,由于新媒体爆发式的传递特点,留给高校处理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为了防止突发事件的恶性扩散,高校应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公布突发事件真相,避免谣言产生,掌握舆论主动权,此外,应及时向新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大V等,主动传达最新信息,让主流舆论占据信息主阵地,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认清事件真相,理性思考,从而避免爆发舆情危机。
2.2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将网络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首先,应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熟知网络舆情一般规律,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其次,应结合学校网络情况,制定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制度,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学生的不当言行。第三,重视网络舆情监控相关技术的运用,构建网络舆情相关预案,高校应当自主研发或是购进拥有相应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及软件等,按照某个问题或是热点于某段时间当中的总浏览量、转跟帖量等来评定舆情情况,同时重点注意部分言论,弥补由人工监督管理带来的漏洞,构建持久高效的应对预案,防患于未然,防止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3 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减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重要的一点是要强化对舆情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舆情状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为合适有效的应对方案。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的组织架构,打造专门的管理队伍。高等院校应该设置专门的舆情管理机构,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应熟悉国家及学校的法规政策,具备良好的网络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深入网络,在学生当中形成一定影响力,对社会热点及学校相关问题及时跟进,在网络舆情发生时能给予正确引导,缓解舆情。
其次,提高网络舆情技术水平,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应构建宽口径信息收集渠道,在事件发生时,能全面准确的掌握信息,避免在舆情危机处理过程中产生误解,降低学校的公信力;加强不良信息的监控和管理,通过有效的信息交互机制,学生同高校之间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对称,进而预防谣言出现并大量传播,提高舆情管理效率。
2.4 健全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突发事件的产生,部分原因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性导致某个很小的事情会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快速被演变为重大舆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忽视学生的诉求,没有及时应对,错失处理良机。
日常工作中,高校应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收集最新的社会和校园网络热点信息,把握舆论的风向标,并进行挖掘、分析和研判,汇总近阶段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或敏感话题,及时捕捉住大学生思想的异常动态。运用科学的技术措施整合相关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舆情信息特点,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有效预测和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2.5 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
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科学的决策系统。应将网络舆情处理所涉及到的种种因素进行整理分类,制定不同的应急处理方案。通常的处理步骤为:启动应急预案,舆情处理部门综合决策、统一指挥,舆情控制中动员、调动社会学校等资源和力量,部署舆情阻断的种种可能措施,及善后监管与恢复。
突发网络舆情得到妥善处理之后,还需高度关注相关恢复措施的运用,进行时候评价总结与信息反馈,研究舆情产生、演变、处理等流程的各个环节,归纳舆情处理工作的相关经验,整理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备案,提出在管理、组织机构、运作程序和技术方面的改进意见。另外,就突发舆情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解决导致舆情产生的隐患,预防问题再度出现。高校还可以使用新媒体平台公布突发舆情相关处理情况,引导学生就有关问题真相进行清晰的认识,使用正面宣传降低突发舆情造成的负面作用。
3 结论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制度,建设一整套的预警、监管、研判、处理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健全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1]陶宇炜,熊长江,王娟琳.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111-113.
[2]陈树春,王大鹏.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2):35.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段婉立,王力尘.互联网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7-69.
Study 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ergency Response in New Media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ime,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ergency hav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rapid forming,complex contents,multiple transmission and difficult supervision,which called of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of traditional mode of reply to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Theref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new effectiv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mergency respons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New media time.
New medi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twork public opinion
G2
A
1674-6708(2015)143-0090-02
李树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