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反思

2015-12-13

科技传播 2015年14期
关键词:纽曼恐惧螺旋

黄 宇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成都 610041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反思

黄 宇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成都 610041

本文对2014年《国际新闻界》第一期,朱珉旭《当代视野下“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反思》一文做了简要概述,包括对文章相关观点的梳理和研究,以及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研究中存在局限性和取得的成果。本文重点对“沉默的螺旋”提出的研究背景、学界争议点等进行阐述,以及“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当代的新运用。

诺尔·纽曼;沉默的螺旋;被孤立的恐惧;意见气候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出现于1972年,1980年出版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该书对此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强调三个核心概念:“意见气候”、“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朱珉旭在《当代视野下“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反思》中也提出了是否每次当人们感知到周围其他人支持自己意见时,就会更加的愿意表达自我,而当认为他们的信念无法得到别人的支持时,就不会愿意公开其内心的意见。

1 《当代视野下“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反思》的意义

1.1 纳粹党经历影响诺尔·纽曼的客观性

朱珉旭在文章中提到,纽曼最敏感的青年时代正好处在第三帝国希特勒统治时期,因此,她的学术必定会受到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如在“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中她过于强调舆论压力进而忽略了人的个性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过分重视大众等,由此确立了少数人的从众现象和被相对孤立的感受等观念。然而现在网络飞速发展,以及其强调个性化的特点,就使得“沉默的螺旋”的从众心理在当代的表现相对较弱。特别是网络空间中的“中坚分子”和舆论悖反模式。例如在3月1日前央视记者柴静推出自己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网上各种评论褒贬不一,并没有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因柴静的媒体宣传而使得她的观点成为优势或多数意见,而出现少数意见的集体沉默。

1.2 传播方式的改变,使“沉默的螺旋”面临新挑战

朱珉旭在文章中写到,在诺尔·纽曼生活的时代,特别是纳粹党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单纯的线性传播,上传下达,传播的强效果理论阶段。在互联网的传播中,广大网友具有文字表达和匿名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运用不同手段发出自我声音,所以人们不会通过目光接触等非语言动作去感受现实的孤立感,在感官上减少了相对的恐惧,进而在表达自我意见时,一般感受不到周围的压力,也不会呈现与该理论一致的效果。

1.3 “沉默的螺旋”必须强调社会地域的特殊性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期,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已在很多国家经过测试,有德国、美国、墨西哥、中国、韩国、以色列等。研究的结果基本上都没有完全符合这一理论假设,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地区的人们的心理从众程度有很大不同。文化会对个人的发展的产生较大的影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从众程度和自我表达特性都各有其特殊性,在美国,为追求民主自由,一小部分人通过媒介得到关注,于是会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席之位。然而这种情况若在朝鲜便很难出现。用“沉默的螺旋”的同一性适应文化的多样性,显然行不通。

1.4 “沉默的螺旋”与突发性社会事件

朱珉旭老师在文章中提到,影响人们意见表达的因素有很多种,有感知到周围的占优势意见后产生对孤立感的担心害怕,也有对话题感兴趣的程度,特别是对关系到自我利益的时候,也会对政治话题意见的表达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受教育程度、拥有的知识量、对媒体的关注度、以及性别、年龄都会都不同的话题表现不同表现。例如前几年出现的“抢盐”风潮,由此可见,对于意见表达所面临的“被孤立的恐惧”程度,受到个体文化、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当代视野下“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反思》的局限

2.1 大量引用文献,缺乏数据支持

《当代视野下“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反思》一文中,朱珉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大量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了“沉默的螺旋”在当代应用中的局限。但是相关论点缺乏实验研究的数据支持。例如在分析跨文化因素对“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影响时,只是在文章中简要地提到了陈力丹教授在2007年的实验研究,并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因此文化因素仅对“沉默的螺旋”现象具有有限的影响。

2.2 缺乏事实论据,逻辑分析不严谨

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依然适用,逻辑分析不严谨,仍存在较大争议。朱珉旭在文章中,关于网络传播中对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明显的挑战是来自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网络上传播和交流的载体主要是打印的文字,没有涉及网络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以及其他的直观接触阻碍。所以网上传播给了人们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交流,还有自由意见表达的空间,这也正是这一理论假设中缺失的条件。

3 对这一理论的简单启示

正如《当代视野下“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反思》一文中所提到,沉默的螺旋在当代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界对“沉默的螺旋”的提出了质疑。基于质疑,暂时把“沉默的螺旋”看作是一个定量,是否有其他方法加深或减弱“沉默的螺旋”效应,在文献研究中,整理得出如下观点。

3.1 借助恐惧诉求,使“沉默的螺旋”继续旋转

“沉默的螺旋”是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不自觉行动。根源在于自我保护以及自我防卫以免受到其他社会人孤立、排斥甚至过激的行为的攻击。恐惧诉求通常就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基于大众惧怕对社会孤立恐惧的心理,所产生的心理压迫,人们就会想各种方法摆脱这种恐惧所带来的不愉悦感,从而提高警觉,有所改变。

3.2 网络传播,激发“沉默的双螺旋”

在线性传播的模式下,“沉默的螺旋”单一的意见大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并且发展方向有规律。然而网络传播中,不同的意见都得到了发表机会,于是具有了改变舆论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可能。在新媒体环境下,纽曼所强调的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权威角色逐渐被消解,网络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的意见正在分化大众媒体意见的螺旋指向,个体意见的聚集,对大众媒体意见的相抗拒,又形成了另一支螺旋。

3.3 沉默的力量,反“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强调意见气候,即个体所在环境对有关话题的意见气候,而在感知意见气候过程中的沉默,并非沉默,而是一种绝地反击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只有首先正确理解“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以及了解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新特点。才能解释清楚“沉默的螺旋”过程。结合时代特征,综合运用其他原理和效应,针对不同情境、不同类型的事件,复合运用传播原理,摆脱“沉默的螺旋”在当代的运用困境,发挥其正确引导舆论的力量,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1]朱珉旭.当代视野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3(1).

[2]刘海龙.沉默饿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J].国际新闻界.

[3]诺尔·纽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

[4]陈力丹.“沉默的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J].新闻大学,2007.

A

1674-6708(2015)143-0014-02

黄宇,在读研究生,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研究方向:体育新闻理论与业务

猜你喜欢

纽曼恐惧螺旋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特朗普称前助理是“狗”
恐惧的对立面
螺旋变变变
涂在墙上的财富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