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专题片拍摄及剪辑过程中的跳轴问题
2015-12-12■刘然
■刘 然
如何解决专题片拍摄及剪辑过程中的跳轴问题
■刘然
跳轴,亦称越轴或离轴,是专题片拍摄及剪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术语。对于刚刚上路的基层党教片制作者而言,跳轴现象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规避的问题。当然,即便是身经百战的专题片创作者,也难免在后期剪辑中遇到画面跳轴撞车的尴尬,但只要通过无轴线的中性镜头进行插接,跳轴问题也并非不可弥补。一些成熟的专题片创作者,甚至还会在片子中刻意使用跳轴剪接,用这种独特的组合镜头进行叙事和表达。
何为轴线
什么是跳轴呢?要想了解跳轴,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轴线,轴线的使用原则又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只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如何避免跳轴现象的发生。
所谓轴线,就是由某一个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所决定,或者由两个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所决定并形成的一条假定的、无形的线。在我们对某一场景进行具体拍摄时,拍摄者为了获取不同视角的拍摄画面,可以不断地改变摄像机摄录位置,这时摄像机既可以在这条无形的“线”的一侧拍摄,也可以到“线”的另一侧拍摄,这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在进行画面组接时,如果把在不同侧面拍摄到的画面组接到一起,我们就会发现画面中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出了问题,忽而向左,忽而向右,组接出来的画面毫无疑问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混乱。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拍摄一组军训队伍通过检阅台的画面,这时军训队伍行走的方向就形成了一条轴线,拍摄者可以在队伍的这一侧拍摄,也可以到另一侧拍摄。但后期剪接时,我们只能把在轴线一侧,即队伍行进方向一侧180°范围内拍摄到的不同角度的画面组接到一起,才能在组接画面中看到一支往同一个方向行进的队伍。如果把不同侧拍摄的镜头连接起来,就会看到队伍一会儿从左向右走,一会儿又从右向左走,这就违反了人们的视觉逻辑,破坏了空间统一,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跳轴”。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轴线分为三类。首先是运动方向性轴线,就是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路线或轨迹。这类轴线比较好理解,也很容易确定。比如前面提到的军训队伍,被摄主体是队伍,队伍的行进方向就是轴线。以此类推,铁轨是火车的运动轴线,河道是船只的运动轴线,马路是车辆的运动轴线,等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运动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无论直线还是曲线,在拍摄时,一般都要求拍摄的机位、方向保持在轴线的同一侧。其次是指向性轴线,就是静止的单一主体到它对面支点的假想线。比如人的视线或手指的方向,其实都构成了画面轴线,如果剪辑人员把在这条轴线一侧拍到的画面与另一侧拍到的分切画面组接到一起,一样会给观众造成方向混乱。最后是关系性轴线,是指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的连接线。如果屏幕上只出现两个主体,那么只形成一根关系轴线,拍摄各个镜头的总方向,必须保持在这根线的同一侧180°以内。
轴线规律
“轴线规律”实际是对摄像师和后期编辑人员提出的创作要求:除刻意而为外,在具体拍摄时,摄像师心中要始终有一条轴线,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拍摄镜头,摄像机的位置、变动范围和相邻镜头的拍摄角度,都要受这条轴线的制约,以免给后期编辑人员带来麻烦;而后期编辑在对同一场景的镜头进行组接时,也要始终注意轴线的使用规律,避免跳轴现象出现,这样才能保证被摄主体在组接画面中的运动方向一致,保证画面中的人物位置关系清晰明确,使组接后的画面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
首先,对于同一主体的镜头转换,在剪接点上,要求主体或视点(机位)的运动及变化,其角度要在相同方向范围内变化,若有相异或相反方向的变化,应呈现在画面中,使前后画面以相同方向顺畅组接,从而保证主体运动方向或视线方向的统一。对于不同主体的镜头转换,根据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前后画面有时采用相异方向,有时采用相反方向或相同方向。
其次,若表现主体间的呼应关系,不同的主体在画面中通常采用相异方向,有时也用相反方向,而不用相同方向。这样,组接主体之间的呼应关系才能更明确、和谐。
此外,若表现与实际方向相对、具有明显冲突的不同主体时,多采用相异方向,有时也用相反方向,而不能用相同方向。若误用了相同方向,将会造成矛盾双方空间位置的混乱。
最后,若表现与实际方向相同的不同主体,一般采用相异方向,有时也用相同方向,而不能采用相反方向。
一般而言,只要在拍摄时注意以上这些拍摄要求及规律,就能有效避免跳轴。
跳轴现象的规避方法
轴线规律解决的是跳轴的预防问题,但是有时由于拍摄者的疏忽大意,后期编辑时难免会遇到跳轴问题。这时,剪辑师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剪辑手段和处理技巧进行弥补,尽可能消除或弱化“跳轴”给画面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来越轴。摄像机始终是摄像人员场面调度时最为积极的因素。虽然越轴镜头不能直接组接,但是摄像机却可以通过自身运动越过轴线,并通过连续不断的画面展示出这一“越轴”过程。由于观众目睹了摄像机的运动历程(从画面的变化),因此也就能清楚地了解这种由镜头调度而引起的画面对象的方位关系的变化。
其次是借助主体自身动作路线的改变来越轴。可以在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镜头之间,插入一个主体运动路线改变的镜头。如在表现两个人对话的跳轴镜头中间,插入其中一人向对方走去或走到对方另一侧的一个画面,即可使镜头顺畅转换。
再次是插入中性镜头或全景镜头越轴。把中性镜头插入主体往相反方向运动的两个镜头之间,可降低相反运动的冲突感。由于中性镜头无明确的方向性,所以能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的过渡作用。当越轴前所拍的镜头与越轴后的镜头相组接时,中间以中性方向的镜头作为过渡,就能缓和越轴后的画面跳跃感,给观众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画面形象位置关系变化。由于全景镜头中主体在画面所处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或动作不很明显,插入后即使轴线方向有所变化,也不会使观众的视觉跳跃过大,也可有效降低跳轴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插入主观镜头和特写镜头实现越轴。主观镜头即代表画面中人物视线的镜头。把主观镜头插入两个主体位置关系颠倒了的镜头中间,以画面中人物的视线引导观众去观察、感受事物,也可缓解跳轴感。比如以车厢内一个人转头、视线由向右变为向左的镜头做间隔,使表现车厢外景物由左向右划过的镜头顺畅过渡到景物由右向左运动的镜头。突出局部或人物情绪的特写镜头,也可以暂时集中人的注意力,弱化或消除运动时的冲突感。但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写镜头要与前后镜头有一定的联系,否则显得生硬。
最后是利用淡入、淡出、叠化、划变等特技方法跳轴。比如某地机场跑道走向为南北,我们把拍摄机位固定在主跑道的两侧,拍摄飞机从南向北起飞的两组镜头,如果不经过技巧处理,两组镜头是不能组接在一起的,若要组接在一起,会使人误认为两架飞机迎头相撞。在使用时,我们可以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在两架飞机起飞的中间划变一个指挥员镜头或雷达跟踪镜头,就可以自然地进行转换。
以上是合理越轴的几种方法。特别要加以说明的是,除非经验丰富的后期编辑人员,否则不要轻易尝试合理越轴的画面组接。尤其是基层的刚刚接触拍片制片工作的电教工作者,更应时刻注意专题片拍摄和剪辑过程中的跳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