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研究热点问题的共词分析

2015-12-12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共词信仰培育

开 琛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一古老的法律名言是法律精神的实质所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这其中,如何推动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增强公民的法律知识,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又是重中之重,也是核心内容。大学生是公民主体中非常特殊的群体,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对构建未来法治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有关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前期成果。本文拟采用共词分析法和SPSS数据分析法,试图客观地反映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在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步骤

1.1 文献来源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采用普通检索方式,时间期限设定为1999-2014年,选取关键词“法律信仰”并含“大学生”,按主题排序的方式进行文献模糊检索,共检索出137篇文献,查询时间为2014年8月26日。

1.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两种分析方法:一是运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书目共现分析系统V2013作为工具进行共词分析。二是运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做SPSS数据分析。

共词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其原理是对一对关键词或主题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揭示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机构变化。SPSS(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程序,根据统计的数据制作出复杂的图表和插图,以便数据分析,是目前最优秀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之一。通过共词分析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可对所检索的关键词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归纳出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方法及途径选择的热点研究现状。

1.3 研究步骤

运用共词分析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拟采取四个步骤:首先,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应检索到的137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选取关键词频率前30个高频关键词;其次,对已选取的关键词做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分析;再次,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聚类分析,获得聚类树状图和相异系数矩阵的多维尺度图;最后,针对已获得的知识图谱,分析总结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研究热点现状。

2 共词研究过程

2.1 高频关键词频率统计

对已检索出的137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文献进行提取关键词,运用书目共现系统分析,获得194个关键词,其中频率为1的关键词共有141个,占72.68%;频率2-4的关键词有42个,占21.65%;频率在5及以上的关键词有 12 个,占 6.2%。 其中大学生(101)、法律信仰(63)、法律意识(26)、法律素质(17)、法制教育(12)、培养(11)、培育(7)。 本文选取了前 30 个高频关键词,参见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其次是法律信仰、法律意识。

表1 前30位高频关键词列表

2.2 获取共词矩阵

在表1的基础上,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和excel表格对关键词进行两两组合,进行数据分析获得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参见表2。

表2 关键词共现矩阵

2.3 前30位高频关键词树状图

对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热点分析,仅在关键词的提取和频率的统计基础上得出结论尚且浅显,需要对其内在联系进行深度考察,所以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了解目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使用SPSS17.0对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系数矩阵进行逐次聚类分析,结果参见树状图(图1)。

图1 树状图

从图1我们可以将关键词再进行分类:

第一类:大学生、法律信仰

第二类:大学生法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法律思维、培育、法制教育、培养、法律素质、法律意识

第三类:内涵、教育、法律心理、法治、法律知识、途径、法律观念

第四类:其他

2.4 前30位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图

多维尺 度分 析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将一组个体间的相异数据经过MDS转换成空间构图,且保留原始数据的相对关系。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为此,利用SPSS17.0的多维尺度分析功能对表2的相异系数矩阵进行分析,绘制出多维尺度分析图,意图勾勒出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热点研究范围,结果参见多维尺度分析图(图2)。

3 共词研究热点分析

从以上系列图谱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法律信仰问题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3.1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途径之厘清法律知识、法律意志、法律信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图2 多维尺度分析图

在表2中,以法律信仰为基点进行远近排序为:大学生(52)、法律意识(63)、法制教育(4)、培育(4)。在图2中,多维尺度绘制出的坐标以向心度和密度为参数构建成的二维坐标系,可以看出目前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法律思维以及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中,这些关键词之间存在何种内在的关系,对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有何种作用,则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何为法律信仰?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概念界定或统一的说法。有学者提出,中国没有法律信仰,而且很难建立起法律信仰。但是,我们认为,法律作为实然的存在,应该有其应然的价值追求,研究法律信仰具有正当性的理由,而如何构建法律信仰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内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法律与道德最大的不同在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强大的外在约束力。要让社会主体对这种外在的约束力表示信服甚至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则首先需要社会主体对法律进行了解、认同,也就是要对现行法律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有助于建立法律信仰。

由此来看,在研究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途径之前,理论界应先厘清法律知识、法律意志及法律信仰之间的关系: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情感倾向,增强法律意志,最终促成法律信仰。具体而言,大学生应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形成最初级的感性法律认知。在此基础上,由法律认知上升到内心的主观因素,形成较高级别的情感因素,转化为法律意志指导自己的客观外在行为。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大学生在系统接受法律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且一旦形成便具有极大的稳定性。这种对法律的稳定精神状态和心理态度,最终会促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3.2 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之利用高校法制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和宣传手段

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之所以重要,在于大学生的特殊性主体地位。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法律信仰的树立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未来社会和国家法治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图1进行分类,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研究大学生法律信仰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界定了对象即大学生法律信仰,第二、三类涵盖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对策和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在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上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大学生绝大部分的学习和生活时间都在高校校园内,因而对于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就依赖于高校的法制教育方针政策及其落实。目前,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高校针对全体大学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必修课,以期通过该课程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通过法律基础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法律素养,并在日常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中知法、懂法、用法,正确地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此外,高校在加强法律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国家宪法日,举办“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等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由此来看,高校开展的系统的法制教育,无疑是增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最终促成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且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也必将是今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

4 结语

通过共词分析,可以归纳出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研究特点及研究热点内容:在研究内容上,学术界重点突出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路径问题,即如何通过增强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志,最终促成法律信仰;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重点以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及探索性研究方法,来探讨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法制教育等;在研究理论上,学术界则立足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借鉴和融入了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总之,在共同努力下,学术界业已取得了相当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为大学生法律信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前期基础。

通过定量研究分析以及归纳总结,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路径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拓展。尤其是在当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律信仰两者之间在价值目标上有一致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自由、平等”,法律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公正”,法律则特别强调公平正义,如此等等。由是看来,在新形势下,厘清法律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将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无疑是学术界今后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新课题。

[1]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3.

[3]钟利红,邓之宏.基于共词分析的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38-141.

[4]陈新开.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28-131.

[5]季连帅,何颖.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4,(4):223-224.

[6]刘余香.论“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培育[J].湘南学院学报,2009,(12):110-113.

猜你喜欢

共词信仰培育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基于突变检测与共词分析的深阅读新兴趋势分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基于Matlab的共词矩阵构造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的类型分析——基于共词聚类的研究
基于共词知识图谱技术的国内VLC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