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如何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2015-12-12杨子光
杨子光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23-02
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来说,其首要特点是合作。因此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首先,要考虑是否能够用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即个体学习不具备达成任务优势。其次,选择恰当的内容还要考虑学习任务的最终指向,即任务目的是不是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任务更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第三,如果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欲望的课题,那么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下面我谈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哪些内容可以用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一、需要调查、了解、研究的内容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我国小学原有的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课程,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或社会课程,它兼具了多重价值,是一门范畴广泛、高度综合的课程。他引导学生进行人类社会与环境,以及相互间关系的探讨,包含了社会科学的重重范畴,如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心理学、道德伦理、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诸多因素,内容体系之庞杂,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了解教学一个具体内容的时候,往往需要引导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获取大量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例如“黄河”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它包含了地理的黄河即地理位置、发源地、上中下游分界点、流经哪里、流域面积、入海口;历史的黄河演变、发展;经济的黄河即大河文明发源地、交通枢纽,工农业生产;正直的黄河即历代统治者和黄河、黄河朝代更迭;自然的黄河即黄河断流改道、水土流失;文化的黄河即历史遗迹、灿烂文明、黄河精神等。这样一条蕴含着丰富内涵的华夏民族母亲河,教师在教学时,无论从哪一点切入都要面临大量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接受和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与交流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
二、操作性较强,工作量较大,个体学习难以完成的内容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中,有许多学生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不一定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认识春天的教学中,其中有“和春天一起游戏”的内容,包括“和风儿一起玩儿”“和春姑娘一起玩”“和春风一起玩儿”的,这些内容会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通过玩纸风车来感受春风。我们可这样来安排:首先,纸风筝的制作要求有合作,而且是师生间的合作。即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制作风车时所需材料的准备,还有固定按钉等难于操作的步骤。其次,第一次感受纸风车在春风中转动要有一个以上的学生参与。最终,学生在汇报时要有多个成员发表意见,以便证明感受的广泛性、共同性。
三、难以形成普遍认知的社会性课题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对于一些社会性问题,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者很模糊的认识,这种情况下需要统一认识,形成普遍的社会认知。例如,社区学习中“各扫门前雪”的认知,学生已有的相关认知都来自他们零散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对该行为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邻里间各扫门前雪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的,这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时,教师在组织教学就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要求居住比较近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指定完成小区或邻里的服务性任务,然后大家利用采访、观察等学习方式收集居民对服务性任务的反馈,得出大家更需要其乐融融、互相照顾、互相关心的邻里关系的结论,从而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四、答案不唯一,学生有争议,需要不同观点碰撞的内容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教材中提出的许多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发现、感悟和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该课程还鼓励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鼓励学生就不同观点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在品德板块有很多两难的选择,需要学生各抒己见。在集体授课的课堂上,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发言机会要少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因此,这样的选题适合组织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中,使各自的观念逐步完善、成熟。这种操作的价值不在于最终形成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提升了自我认知、社会认知。
五、分享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信息的内容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将自己独有的经历、经验和信息与伙伴进行分享。例如,在教学世界风情内容时,小伙伴们除了要搜集图书文字、媒体图像等资料外,学生还要把自身的经历,甚至是更加直观的资源,与小伙伴们共享。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各自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展示,如展示照片、录像等资料;将父母、亲属带来的各地美食与伙伴共同品偿;把家中来自各地的工艺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经历中难忘有趣的影像片段;向学生汇报自己经历中最大的感受等等。总之,只要能体现中华灿烂文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都可以与同学交流共享,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