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5-12-12赵珊
赵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84-02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作主,通过自身的活动,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如何自主学习?
一、转变观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
教师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坚持师生平等,承认现代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承认现代教学活动离不开双方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及学习反馈的矫正者。
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或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
案例1: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一节,教师从教室开始,让学生发现身边常见的物体,小到铅笔橡皮,大到一些著名建筑,让他们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指出共同点,从而抽象出“柱体、锥体、台体”的定义,进一步分清多面体和旋转体。整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语言也很到位,效果远胜于教师“满堂灌”的效果。
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学生反映不积极,或是因为他们听不懂;或是因为他们不感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内又略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案例2:在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这一节,设计题型如下:“双曲线上一点到左、右两焦点的距离比为,请自主提出问题并给予解决。”
由于已经有了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的经验,学生提出如:“①求点坐标;②求的周长及面积;③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及离心率”等问题。
当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教师提示:“能不能提出一些与椭圆或其他双曲线有关的问题?”于是学生马上想到“共焦点的椭圆方程、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以焦点为圆心的圆方程”等,一些能力略强的学生提出了“弦长、中点弦轨迹”等问题。于是一道题几乎把双曲线、椭圆、圆的相关知识全都提到,而学生们在不断突破其他学生成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建立课堂奖励机制,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的评价行为应当遵循激励性原则,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①中肯的语言评价。②得体的肢体评价。(如点头、微笑、注视、鼓掌等)③有效的实物奖励。
案例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位组员“冲锋陷阵”,若他能解决预设的一个问题,则视其获得“一条命”,否则视其为“被俘”,此时下一位组员继续刚才的过程,若可以多解决一个预设问题,则可用获得的“一条命”进行一次“解救战俘”的机会。最后根据各组剩余“士兵”的人数,给予各组相应奖惩。
五、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教会学生预习,初期每节课由教师给予详尽的预习提纲,指出预习的重难点,随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可以让每组A层的学生为B、C层的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最终达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预习计划的目的。
2.教会学生懂得利用课本的习题,引导学生超前完成部分或全部,由于学生能力不同,可对A、B、C层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里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况:完成三分之一习题;完成二分之一习题;全部完成。完成的题目顺序可适当搭配,完成任务后,如果能指导学生进一步做好分析、比较、思路领悟、应用反思、改造自编等思维活动,则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较高水平,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3.课堂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点评。可将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拿来供大家一起研究,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同时可以请他阐述发现问题的情景以及他自己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
另外教师可以刻意的设置一些“错例”,让学生发现错误,鼓励他们对老师说:“不对!”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运用较复杂的方法,让学生提出更简洁的方法。使学生存在“不断超越”的潜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更严谨,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格。
4.教会学生总结与反思,每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每章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知识网络、常见题型以及针对这些题型的处理方法;每个模块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该模块与前面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题,无论是作业里的错题还是试题中的错题,总能从直观上反映出学生在某方面的欠缺,由此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巩固或弥补。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