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协同合作实习指导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2015-12-12刘芝兵
刘芝兵
摘 要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高校或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到附属学校或实习学校进行教学实际锻炼的一种形式。目前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指导小组通常由大学学科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
关键词 科学课 合作实习 模式 建构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12-02
师范教育是向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资源,其培养的人才将直接活跃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是向中小学输送高水平、高标准教学师资的主要场所。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不仅包括一般物理知识的处理能力、教学的组织能力、言语的表达能力、书面的表达能力等,重要的是要结合物理及其相关学科的实践特点,如何结合自身的现状,创造可能的条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合教育教学岗位的新型师资人才,小学科学课协同合作实习已成为各校不断探索的主要课题。
一、协同合作实习目标体系
1.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贯彻落实实践理念,探索符合师范生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式
师范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师范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改变以及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出现了诸多弊端,影响了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形势下,培养院校积极进行改革和实践,创新教育实习模式,即校内、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就业的能力和机会创造有利条件。
2.打破传统校外实习的单一化模式,拓宽教育实习途径,建立校外、校内有机结合的协同合作实习体系
高师院校在已有校外实习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校内实习平台,从而为拓展学生素质提供更加便捷、有效、多元的途径。传统的校外实习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实习内容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实习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单位及实习内容有限、学生能力得不到系统提升等等。校内实习平台的构筑则有效地弥补了单一的校外实习的不足,将校外见习、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内实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实习专门化,有极强的针对性,教学理论能很好地运用于实习实践之中,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小学科学课协同合作实习的相关机制,从课程设置、师资组织体系和具体的活动教学等方面形成和完善制度化的协同合作实习体系
创建校内实习平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组织与正常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校内实习这一环节,将教育实习的实践理念落到实处。在课程设置上,将校内实习列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科课程并置,从一至四年级均设校内实习的教学环节。在师资组织方面,建立较为完整的指导教师协调互补的组织体系,如在有关心理学的教学实习方面,逐步形成重理论积累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心理学课程组织、重理论知识运用的论文指导、重实践参与的心理实验以及重社会服务的心理辅导等多维度的师资体系,以保障学生校内实习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活动教学方面,开创了诸如独具特色的“星期日义务学校”作为学生校内实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协同合作实习指导策略
1.审阅教案。实习生首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讨论,确定教学内容,将教学设计于教学前一周交给中小学指导教师审阅,中小学指导教师针对实习生所设计的教案与实习生讨论并修改,并将修改后教案同时分发给同一实习小组的同伴。实习生应提前将实习教案送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根据审阅意见认真修改,不断完善。未获指导教师认可的教案不得付诸实施。
2.课堂观察。自从有了学校课堂教学开始,课堂观察的行为就一直存在。课堂观察就是指课堂观察者通过观察教学课堂的运行状况来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的课堂学习,改善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大学与中小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小组同伴共同进行课堂教学观摩。重点针对执教实习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方法、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以了解教学计划的实践情况,交流分享。观察教学后,执教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以及同伴进行集体反思和专业沟通,实现经验的分享,以获得实践性知识。
3.交流分享。交流是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等相互之间的分享,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以自己的教育实习活动作为再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总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并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指出:“没有交流分享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进行交流分享,那么即使有10年的经验,也许只是10年工作的1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交流中吸取教育,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所以在观察教学后,执教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以及同伴进行集体反思和专业沟通,实现经验的分享,以获得实践性知识,这对实习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4.撰写反思。大学指导教师针对实习生教学前后设计上的变化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实习生发现所采取的教学决策后面隐藏的教育信念,以激发其对自身所拥有却没有察觉到的教育观念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撰写教学反思并与小组同伴分享。在这个流程中,大学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分工合作,各有侧重。中小学指导教师侧重训练实习生对教材分析、重难点把握、课堂提问、讲授、组织课堂活动等多方面能力。在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下,实习生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习关于有效教学的具体技巧和策略。大学指导教师则要帮助学生了解和发现这些策略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丰富含义以及分析具体课堂决策后面的可能隐藏的各种动机和意义,揭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从而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此同时,实习生通过与中小学指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对话中获得具有实际作用的实践性知识;在亲历体验和问题解决中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性知识;在大学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对自己既有的教育缄默知识进行揭示和批判,实现教育观念和认识的改造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忻华.教育实习与师范生的专业发展[D].苏州大学,2009.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