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机制

2015-12-12云,苟

绿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信息技术

刘 云,苟 琳

(1.四川省达州中学,四川 达州635000;2.四川省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四川 达州635000)

1 引言

义务教育是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无偿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是否均衡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1]。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教育事业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深刻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义务教育均衡工作上来,研究者也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研究。目前,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中的应用,理论依据不还够充分,需要研究者对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3]。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拓展理论研究的视野。

2 现代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交流工具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早期的文明社会和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往往传播速度较慢。随着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印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快速传播。如今,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促使人类文明高速发展。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下也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义务教育发展起到三方面的影响。

2.1 作为生产力的信息工具

信息技术是继物质、能量之后人类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和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社会及信息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信息社会对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教育系统变革提供了新模式与新思维[4,5]。

2.2 作为社会变革的力量之源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理论中提到,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综合。在人类社会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就是社会发展的新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资源,人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可以作为一门先进的改革工具,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们社会的飞跃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6,7]。

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开始纷纷出现,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开始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8,9]。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迅速地提升了各领域的社会生产劳动率,对各领域的生产活动影响是空前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开始了。不过,信息技术被人们所认识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970年以后,“信息社会”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被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提出来,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概念界定。1973年,“后工业化社会”理论被美国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研究分析中提出。1980年,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专著《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社会已经开始进行新的变革,把这一次变革称之为“第三次浪潮”。1980年,西蒙·诺拉和阿兰·孟克向法国政府提交了关于国家社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对信息化参与社会组织模式、社会信息化政策和社会构成等基础政策进行了信息的诠释。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总结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信息化社会”即将到来,必将取代“工业社会”。从此之后,“信息社会”这一概念开始被人们多认识,并成为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统一术语。

2.3 作为新的生存方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传统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为基础,新的生存方式以数字为基础,把这种模式称之为数字化生存[10,11]。1995年,美国社会学尼葛洛庞帝在其专著《数字化生存》中提出了“数字化生存”这一信息的概念,并对之进行了概念界定。数字化生存是一种虚拟而又客观存在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突破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客观形态。“数字化”突破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并让人们对时间和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并能够有效地缩小时间和空间的距离[12]。

数字化生存方式产生的意义很多。首先,数字化生存作为人们开展生产、进行生活的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13,14]。其次,数字化生存,也是看不到和摸不着的虚拟存在,这种虚拟存在中,人们职能看到存在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因此,人们把这种社会形态称之为虚拟社会或者网络社会。最后,现实与虚拟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让人们只能想象的东西变为了现实,并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得到福利,并且能够提高生活的品质和质量。人们也能从这种社会形态中,提高自身的生存本领。只有能够适应新的生存方式的人,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立足,并得到较大而又长久的发展。

3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机制

作为现代社会核心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具有变革教育的革命性力量,然而信息技术如何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规划的问题。“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这一问题必然要从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其核心机制必然与信息技术的特点高度相关。

3.1 基于虚拟和可复制资源的补偿与转移机制

义务教育的“均衡”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均衡。义务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有多个,义务教育的均衡应该是多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衡”与“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教育资源的相对平均分配,其中包括了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分配。其中涉及到的主体包括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其中,主体是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快速的适应和改造社会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提升义务教育均衡的路径是多样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限制了主体的作用发挥,从而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法》对相关的主体进行了行为规范。首先,国务院和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是该项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主体。其次,义务教育法的重点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缩小东、中和西部之间的学校差异。最后,重点保障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等对象,并鼓励发达地区帮扶落后地区。另外,《义务教育法》还规定了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该地区的义务教育工作的开展,为该地区的义务工作开展承担责任。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资源的分配和监督角色。国家正在大力地开展义务教育资源的监测,并且实现了网络同步,这样可实现资源的补偿和转移。

3.2 基于虚拟时空的快速延伸的资源共享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共享,在于主客体之间的资源平衡。义务教育均衡需要主体间的资源流动,并实现资源的共享。每个主体均有价值的资源,为了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且可以相互学习,促使资源的最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使学校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

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如今的世界在人们的眼里已经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在逐渐地变小。“地球村”的概念应该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传统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将越来越密切。

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已经突破了界限,可以不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同步、异步和共享。丹尼尔·贝尔在其专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认为,世界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国家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人们可以先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从现代技术的角度来看,网络用户不再是一个个不同客观存在的人,而是转换为信息终端的网点。时间和空间已经被压缩,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需要的成本大大降低,而只需要数据流量即可解决。资源的存储方式也得到了改变,不再是传统的书籍或者印刷品等,而是用过数据转化的可以直接传输和下载的电子文件。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资源的快速延伸和共享。

3.3 基于虚拟和延伸和学习工具的创新机制

义务教育应该存在着两种状态,“均衡”和“发展”。“均衡”不是最终目的,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义务教育工作不能停步不前,必须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这就需要建立保障其长久发展的创新机制。

据资料统计,人类近30年的科学成果占有史以来的科学成果重量的90%,当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分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英国的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在其研究成果中也得到了相似的成果:人类的科学研究成果在19世纪50年代涨了一倍,20世纪初每10年涨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涨一倍,最近10年每3年涨一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的思潮已经涵盖了所有领域,义务教育发展已改怎样面对这一创新思潮。当然,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都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并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教育问题。我国政府在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理,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和师生互动等变革。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创新重要动力,是保障义务教育创新工作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得到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最重要的机制:第一,基于虚拟和可复制资源的补偿与转移;第二,基于虚拟和快速延伸的资源共享机制;第三,基于虚拟时空的延伸和学习工具的创新。这三项机制可以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1]陈 琳,王 矗 .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73~77.

[2]陈 琳 .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6.

[3]Koufaris M.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2):205~223.

[4]查先进 .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胡耀宗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阈下的义务教育政策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66~72.

[6]贾春燕,杨晓宏 .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5(4):13~16.

[7]贾靖林,林文捧,熊才平,等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9(7):16~18.

[8]张 屹,王 哦,李 媛,等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投入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34~38.

[9]周 荣,喻登科 .中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63~67.

[10]周 彬 .学校绩效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3841.

[11]周 杰,熊才平,杨文正,等 .基于用户反馈的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服务计量模型与仿真[J].电化教育研究,2014(2):62~67.

[12]周振军,边晓娜,贾永江 .教育信息资源分类共享机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24~27.

[13]祝智庭,许 哲,刘名卓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14]张茂聪 .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山东潍坊市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6):155~159.

猜你喜欢

数字化资源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