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5-12-12吴得卿

绿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六盘水生态旅游

吴得卿

(1.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553004;2.贵州省乌蒙山区发展研究院,贵州 六盘水553001)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需要日愈增强,旅游行为日愈频繁,对旅游服务质量需求也随之提高。同时,环境问题也在人地矛盾加剧的情况下更加突出,人地和谐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到重视。因此,生态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城市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有利于提高居民素质,为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地居民获得旅游收入,促进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共建文明、和谐社会环境。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六盘水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盘水市区新建的以游乐功能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开放使用为六盘水市区人口提供了湿地游憩体验和亲近自然的良好平台,为过境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旅游服务。该湿地公园承担着改善环境、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与六盘水市全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国家双拥模范城市的“五城联创”工作基调相吻合,顺应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五个六盘水”的政府指示精神。为使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能持续发展,并使其综合效益最优化、最大化,笔者通过对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SWOT分析研究,为该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2 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西郊,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40″~26°36′38″,东经104°45′29″~104°48′45″。东抵六盘水市师范学院,西、北至凉水井一带以公路为界,南到明湖村一线天峡谷南部山脊。该湿地公园规划面积2 966亩,湿地面积约1 270亩,由龙贵地水库、明湖水库、水城河(明湖水库至党校段)、明湖湿地和明湖小山峡(一线天)5个部分组成。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有水城到盘县的S212省级公路贯穿其中,明湖郊区车站就设于湿地公园边上,交通便利。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市委党校坐落其中,客流量大,为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可靠的客源,使该地生态旅游发展成为可能。但是不同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受到当地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区域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1]。因此,本文基于SWOT分析对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找出影响该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该湿地公园综合效益最优化、最大化并持续发展。

3 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六盘水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有贵昆-湘黔铁路、内六铁路等铁路在此交叉,各级公路网纵横交错,且南北向、东西向的几条高速级公路已开通使用,六盘水民用机场也已投入使用,交通通达性好,大大拓展了境外游客。而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西部,处于六盘水市城郊结合部,该湿地公园区域内有水城到盘县的S212省级公路贯穿其中,明湖郊区客车站就设于湿地公园边上,交通便利,城区游客前来游憩极为方便,且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市委党校坐落其中,客流量大,为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客源。

3.1.2 独特的气候特征

六盘水通过专家认证,成为“中国凉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避暑旅游提供了宝贵的气候资源,加之地处亚热带,地势起伏,海拔差异大,为当地反季节蔬菜、立体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加凸显中国凉都·六盘水的独特气候魅力。已经和正在吸引着中外游客前往避暑旅游。

3.1.3 丰富的旅游资源

六盘水旅游资源丰富,峡谷、峰丛、天生桥、瀑布、跌水、天坑、溶洞等喀斯特景观比比皆是,北盘江峡谷、花嘎天坑、金盆天生桥、静幽的玉舍森林公园、回龙溪、滴水滩瀑布、牂牁江、丹霞山、竹海等自然景观和六盘水的几十种少数民族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可与这些旅游资源形成多种生态旅游产品组合吸引各地游客。加之附近有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百里杜鹃等景区分布于周围,可与之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旅游线路。使境外游客在较小的区域内享受到更多的旅游景观感受。

3.1.4 独特的文化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全长1 130m的景观飘带桥凌空于湖水之上,高低起伏犹如凌空飘舞的彩带,蕴含了“水舞钢城”的设计理念。正是体现了六盘水市独特的钢城文化。同时,六盘水市多种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形成的地方文化也正受外来游客的青睐。

3.1.5 景观多样性

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由龙贵地水库、明湖水库、水城河(明湖水库至党校段)、明湖湿地和明湖小山峡5个部分组成,四面群山环抱,湿地公园内有优美的湖面风光;“一线天”日供水量达8 000~10 000m3的水流通过滚筒坝作用形成的“自然型跌坎”构成的瀑布群;1130m的景观飘带桥,木栈道、碎石路等各种园区道路也自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游客在观赏美景之中更亲近水。“一线天”奇、险的沟谷地貌更是让游客倍感惊奇,陡峻的峡谷、流水切割及侧蚀作用形成的圆底烧瓶似的沟谷底、跳荡的水流......无不让游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奇特景观而惊叹。

3.1.6 优质的水源

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在六盘水市城区上游修建起来的,其水源包括明湖水库排泄水、一线天溪流、地下溶洞水等水源,水源稳定可靠,主要为上游水源,污染小,水质较好,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3.1.7 较高的人口素质

受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大量志愿者的积极影响,游客素质总体较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强,使得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3.1.8 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盘水因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曾“荣获中国十佳旅游避暑城市”等称号。

3.2 劣势

3.2.1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目前,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为旅游者提供基本食、住、行、娱的基础设施尚未配套,如该湿地公园内尚无风雨凉亭,一线天峡谷内尚未安装安全索道等,现有的设施难以满足生态旅游的需要,旅游景点还存在部分硬件缺失、软件服务跟不上,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限制因素。

3.2.2 湿地水资源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首先,明湖水库作为六盘水市区生活用水水源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水量加大,可能威胁到明湖湿地所需水源安全,同时,游客增多带来的明湖水库区生活用水管理难度加大,污染问题将可能导致城区生活用水安全。其次,一线天的部分水源上游有几个煤矿和铅锌矿,使一线天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质,并可能使水质恶化。

3.2.3 资金投入不足

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靠政府投资,还没有建立“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谁保护”的建设管理机制,单一的投资主体使资金来源有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保护管理的专项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可能制约湿地公园开发利用,难以长期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等方面的综合利益最优化。

3.2.4 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六盘水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外来人口多,且部分民工和无业闲杂人等素质较低,加之六盘水市是西南交通要塞,又与国外毒品基地距离较近,使该地成为不法分子的运毒通道,公安部门虽然长期对其打击,但涉毒人员较多,治安不很稳定,两抢一盗事件时有发生,这无疑对游客造成人生和财产安全威胁隐患,影响旅游行为。而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郊结合部,警力相对薄弱,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3.3 机遇

3.3.1 庞大的客源市场

(1)旅游正成为人们常规生活的追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时尚,并逐渐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人均出游率正在快速上升,客源市场迅速壮大。

(2)六盘水市城区人口就约50万人,且六盘水市作为西南交通枢纽和中国凉都,对境外游客有较强吸引力,而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城郊结合部,交通便利,为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客源。

(3)六盘水师范学院和六盘水市委党校坐落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两所学校的大部分学员本身就是该湿地公园的游憩者,这些学员又为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起到很强的宣传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省内外亲友游客。

3.3.2 政府的大力支持

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六盘水市委、市政府2010年以来实施的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是水城河综合治理的一期工程和源头工程,规划面积2966亩,湿地面积约1270亩,市委已经作出决定,围绕该湿地公园将整个明湖片区作为“凉都会客厅”加以精心打造,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这里打造成为贵州乃至西部地区旅游度假胜地,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为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发挥巨大作用。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该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有了很好的政策保障和强大的资金支柱。

3.3.3 明湖湿地公园不断发展

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召开。2013年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召开,这为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大好时机,从而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湿地公园内基础设施优化问题。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为该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资金来源又拓宽了渠道。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授牌。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1月21日批准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于开展试点工作,2013年10月通过验收并授牌,成为贵州省第一个正式的国家湿地公园。

3.3.4 发展生态旅游解决污染问题

(1)六盘水市作为石漠化的重灾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迫在眉睫,而生态旅游的美学价值正需要对山、水、林、草、鸟、兽等景观加强正外部补偿建设和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对石漠化治理起到强有力的推波助澜的作用[2]。这正是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石漠化治理政策所期望的。

(2)六盘水市作为工业城市,污染严重,这正是六盘水市政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建设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可以净化污染物,该湿地公园将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凉都·六盘水的新“绿肺”。因此,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可以起到多种效益,与多项工程有着殊途同归之效,无形中整合了多项资金来源,为该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3)六盘水市正在治理城区河流污染,发展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从源头上治理下游河道污染,符合六盘水市政府治理需求,也正是六盘水市政府大力投资建该湿地公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威胁

3.4.1 周边成熟景区的竞争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起建晚,且处于周围开发较早的草海、玉舍森林公园、天生桥、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百里杜鹃、牂牁江等众多旅游景点包围之中,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及周围景区,使其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3.4.2 湿地生态旅游与矿业、农业发展的矛盾

六盘水市是一个工矿业城市,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流域内上游几个小煤矿、铅锌矿对该湿地公园造成了极大威胁,该湿地公园的发展与上游矿业发展存在严重的矛盾;同时,该湿地公园是在农用土地上修建起来的,现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居民已经搬迁,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区位使得农民土地紧缺与湿地公园用地发生冲突,再加上搬迁的部分居民的怀旧思想,当地居民对该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有抵触情绪,农民偷种、抢种现象时有发生,对该湿地公园的花圃、草地等造成不同程度破坏。

3.5 综合分析

根据对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进行SWOT分析,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劣势主要是: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湿地公园水资源存在安全隐患、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治安较乱。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问题因2013年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此召开的大好机遇得到改善;水资源安全隐患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对矿井整顿、加强对游客的宣教等措施得到解决;整合国家石漠化治理、林业及水利建设、西部大开发、及当地政府的保障性投入资金、外来投资项目等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社会治安稳定本来就是公安部门的本职工作,而该地区正在大力创建“五个六盘水”,公安部门正在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相信通过大力整顿,社会治安将会更加稳定。而优势是:地理位置优越、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地方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景观多样性和差异性、优质的水源、有高素质院校的影响、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与劣势相比,众多优势远大于劣势,且劣势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威胁因素中,周边成熟景区的竞争,可以通过扬长避短,发挥湿地公园的异质文化和景观的差异性优势,搞出特色,获得竞争优势。明湖湿地生态旅游与矿业、农业发展的矛盾可以通过政府加大整顿力度和补偿力度,以及采取优先培训和录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经营及管理,为当地居民带来实惠便能有效解决。威胁与机遇对比微不足道,而且威胁因素可得到有效解决而弱化,因而力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4 对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鉴于国内众多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发展生态旅游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其为鉴,对于其优点可借鉴并根据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正运用。保证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湿地公园各方面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目前国内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忽视自然,人工干扰过多,景观质量不佳,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投资不足,保护与利用不能协调发展,管理体系不完善,污染及破坏现象较重等。因此,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发挥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宣教功能,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优越生态环境,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注重有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1)加强社会治安整治力度,提供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氛围;要真正做好污染控制及治理工作,保证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注重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建立并完善明湖湿地生态旅游法制,健全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及评价体系,在进行湿地公园的评价时,应将其景观特征指数和生态演替与生态风险同时纳入考虑分析范围[3]。

(2)突出地方特色,将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当地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六盘水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特殊文化内涵。

(3)多方面扩充投融资渠道,合理规划和制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加快吸引能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长足发展的金凤凰落户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投资建设和管理;使投资渠道多元化、常态化。坚持与社区对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共建共管,使社区居民成为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主人,争取周边居民的参与和支持。

(4)建立湿地公园补偿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运营获得的经济收入部分用于资助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恢复、发展、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它各项管护费用支出[4]。

(5)对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生态环境容量进行有效评估,加强对拥挤时段和拥挤地段的管理和调节,加强旅游预告和提高调度服务能力。通过消峰填谷的方式使日游客量符合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要求并提高游客满意度[5]。应用生物监测、多元分析法、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管理[6]。

通过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长足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这张城市名片将为六盘水地区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1]李 丽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2):117~121.

[2]吴得卿 .六盘水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旅游转型研究[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3(4):63~67.

[3]盖双梅,于东明 .浅析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评价体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8):231~232.

[4]高士武 .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J].湿地科学,2010,8(4):389~394.

[5]郑国全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评研究——以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2(3):39~45.

[6]张俊玲,刘芳宏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探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4):35~36.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六盘水生态旅游
一线光阴入洞中
山的国度
My Room
诗书画苑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重视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