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道的“讲、演、打”
——从“寻找廖厂长 对话吴晓波”系列报道看正能量彰显之道
2015-12-12蒋祖烜
□ 文/蒋祖烜 周 韬
主题报道的“讲、演、打”
——从“寻找廖厂长 对话吴晓波”系列报道看正能量彰显之道
□ 文/蒋祖烜 周 韬
蒋祖烜
2014年9月底起,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策划实施了一组时长一个多月的系列报道,以讲“好故事”、演“连续剧”、打“组合拳”的综合呈现形态,把一个看似普通的题材做成了“现象级”新闻产品,把一次主题宣传入脑入心地成功“传开”,为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提供了参考。
主题报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这组名为“寻找廖厂长 对话吴晓波”的报道,故事温暖,情怀厚重,新闻当事人身上的理想主义光芒和家国情怀震撼心灵、重友守信的赤子意气令人动容。立足“讲、演、打”三字经而渐次形成的相关稿件,被全国156家新闻门户与地方网站转载,累计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在网民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时代、理想与情怀的激辩与深思。“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独特的镜像得以生动传递。
讲“好故事”
报道起源于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2014年9月21日发出的一篇微信文章《只有廖厂长例外》,回述25年前,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的他和3名大学同学筹划“考察南中国”时,得到湖南娄底一位企业家“廖厂长”资助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末居然肯拿出7000元赞助几位素昧平生的上海大学生,而惟一的条件只是“希望能给他一份考察报告”。在考察中“直面了中国改革之艰难”的吴晓波从“廖厂长”身上,“传递到了理想主义的余温”,感佩于他“在一个自以为适当的时刻,用双手呵护了时代的星点烛光”这份理想主义情怀。
在理想式微、欲望膨胀的当下,这是一个有故事、有关注度、能激荡理想主义与家国情怀的好题材。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三湘都市报》很快确定了跟进讲好这个“好故事”的思路和方案。根据极有限的几条线索,年轻女记者汤霞玲发挥自己出色的突破能力,6个多小时后即成功锁定:核心人物“廖厂长”,就是现任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的廖群洪。迅速完成对吴晓波和“廖厂长”的约访后,首篇报道《寻找廖厂长对话吴晓波》于9月24日在该报刊出。稿件击中了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拨动了一种似乎久违的情感,引发广泛强烈共鸣,当天稿件网络访问量迅速突破百万人次。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要领导看到这一报道后,敏锐感知到:这是一个关于两代人理想的故事,这是一个体现记者新闻敏感的故事,这是纸媒与新媒体竞合成功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湖南好人的故事……集团为此专门召集《三湘都市报》有关人员,确定了“连续跟进报道”“紧密报网联动”等基本方向,并共同策划后续报道脉络和节点,标准很简单:“讲好”故事。
演“连续剧”
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当事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经数十年重利益轻理想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拾理想主义,把国家与民族复兴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注定不是一场简单的寻找。
于是,《三湘都市报》作为首发媒体,以“连续剧”的形式,对这一题材进行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挖掘。讲述完寻找的故事及相关人物近况、捕捉到情义等温暖要素之后,报道目光更长远地投向超越寻找本身的理想主义与家国情怀。
如果说“寻找”行动是这部“连续剧”的第一季,由此引发的关于“理想之问”的探求,就是第二季了。通过“廖厂长”、吴晓波们曾经的理想和记忆,《三湘都市报》结合1980年代的“理想之问”“潘晓之问”,寻找《读者追问“理想去哪了”》的答案,发出《理想的光啊,决不能越来越暗》等深情呼吁,展示理想应有的热情与温暖,拷问理想缺失、欲念弥漫的当下现状,唤醒《理想回归,重新上路》的希望。
整个故事的高潮,在这部“连续剧”的第三季,即“理想之答”。 10月25日,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廖厂长、南疆考察队见面会”,在湖南洪江古商城温暖上演。见面会上,吴晓波将自己的作品集赠送给“廖厂长”,作为迟到的调查报告。“25年前,作为一个平常的人,做了一件平常的事,没想到被一颗真诚的心记挂了25年。算起来,我竟然在另外一个人的记忆里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现场的每家媒体,都采用了“廖厂长”的这段感言。因为,这是理想之光跨越时空的折射,是正能量迸发的强大生命力。
打“组合拳”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廖厂长”系列报道,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深度报道。因为有序有效的策划,整组报道逐渐从内容转变成影响力,最后将影响力转变为一个持续发酵的平台。这就是打“组合拳”的效果。
首先是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在洪江的“见面会”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专门设置了一个嘉宾论坛环节,邀请了知名大学教授、品牌战略专家、茅盾文学奖评委等,与吴晓波和“廖厂长”等现场论道,一起探究理想、感恩、诚信这些久违的话题,给这段美好的“邂逅”植入新的视角和温度。活动现场,吴晓波和长沙市涟源商会还各捐资100万,成立“吴晓波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金”,以期解决湖南青年人创业无资金、无经验、无社会资源三大痛点。这不仅是对“廖厂长”25年前善行的简单回馈,更是理想主义在新时期的传承延伸。这个平台的产生,使得这个故事并未到此打住,更有许多新的故事自此开始孕育。
其次是对报道效果的“聚合”。从《三湘都市报》首发破题开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就着手尝试以此为“试验田”,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寻求作品内涵、传播效应在组合中的最大化。在集团指导下,《三湘都市报》不断拓展视野、坚持连续报道,一个多月的时间,共刊发9期13个版专题报道。《湖南日报》也先后推出消息、通讯、言论等多种体例稿件,不仅形成内部的积极联动,更以党报之长为报道“定位”和“收口”。如洪江“见面会”之后,《湖南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理想之光 从未远去》,从剖析湖南人坚守的义理精神入手,提炼出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廖厂长”故事中内在的关于理想、诚信与家国等时代坐标意义。
第三是对媒体手段的“组合”。新媒体命题——专业媒体作答——共同聚合传播,这是此组报道的最大特点。远在千里之外的心声、远在25年前的记忆,被微信在自媒体上最大化地拉近;职业记者则以专业主义精神,全新组合诠释故事的现实意义。一个多月的持续报道中,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下辖的各媒体官微、官博、移动新闻客户端等全面启动、即时推进;自有网络平台中,华声在线制作了翔实的专题向全国推广,华声视频进行现场网络直播,“无线湖南”客户端则为此量身订做了音画精美的轻杂志供下载。这次看似普通的“寻找”活动中渐次闪现的新闻亮点,也引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人民网、湖南卫视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或主动关注跟进或大力转载稿件。吴晓波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也成了重要传播渠道之一,其10月28日刊发的《找到廖厂长》一文阅读量近10万人次,并被自媒体大量转发。
这组系列报道再次证明,正能量无边界,弘扬正能量有方法。专业的发现提炼能力、职业的题材执行团队,是主流媒体占领舆论高地的重要基石,再辅以多种媒体形态的整合传播,主题宣传的效果即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