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
2015-12-11刘兴清
刘兴清
摘要: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比较多,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实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课堂教育、党团工作、管理体系、活动载体等主要途径,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工作;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51-02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制度中,对于个体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层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锻炼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譬如古代思想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概念,近代教育家倡导的“品性教育”、“训育”等概念。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德育”的概念一直处在争论过程中,有人认为德育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有人认为德育应该是道德教育,有人还认为德育其实是人的品德教育等。1987年版《教育辞典》给德育下的定义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为目的的那一部分工作,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三个方面[1]。基于此,大学生德育应该是学校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等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更是把大学生德育工作作为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载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出了加强育人的主阵地建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推进志愿服务、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更加需要大学生尽快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1.全社会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逐渐浓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文件中均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途径等做了详细的阐述。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要发挥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拓展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要求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求把德育工作放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2.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各高等学校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的理论研究,符合各高校实际特点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机制已经形成,初步建立了高校党委统一部署,党政机构齐抓共管,内部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德育管理体制,配备了包括党政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专职德育工作队伍,健全了包括德育工作考核制度、德育专职人员职称职务晋升制度、德育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3.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向上,他们的情感认同、道德归属和价值判读积极健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基本认同和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越来越牢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越来越坚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越来越强烈,对国家政治持续稳定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信心越来越强大。
二、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德育各要素存在孤立现象。在大学生德育实际工作中,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要素存在孤立现象,工作系统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的情况屡有发生。譬如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就业等方面压力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迷茫,这时候应该导入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但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只注重道德知识、思想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心理世界、情绪控制、挫折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引导。
2.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未能高效发挥。课堂教育应当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战场,但是部分德育工作者和授课教师热衷于理论灌输、照本宣科,不能紧密联系当前形势和热点问题,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也习惯于背课本、记笔记。此外,德育方面的课程门数多,各门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教材建设存在与实际不相适应的情况,这些都制约了德育工作育人作用的发挥。
3.德育工作机制仍不健全。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施层面机构设置多,比如教学系统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部,学生系统有学生工作部和共青团系统,就业创业有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工作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教育管理有辅导员等。这就容易造成德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节,讲授理论课程的教师不熟悉学生的日常思想情况,从事管理工作的政工干部则忙于行政事务缺乏理论研究,德育工作专项经费和人员数量等资源配置存在浪费现象。
4.德育工作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大学生德育工作应当是社会、高校、家庭、学生本人四个层面共同推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诸多冲突,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歪理邪说和网络世界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我们一贯倡导的艰苦奋斗教育与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影响了教育实效,德育工作追求显性有形活动却忽略了隐形间接的德育环境营造,只是简单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却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主体地位。
三、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1.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专业课渗透和公共选修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教育等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核心内容。专业课渗透要求授课教师将德育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中,通过系统讲授专业知识起到对学生思想品德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挖掘专业方面具有思想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公共选修课应当侧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是锤炼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多多开设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选修课程,把选修课作为提高大学生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重要渠道。
2.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强化党团工作。党团工作包括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党校团校培训、党团主题教育活动等。党团工作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关键的作用。高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重视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利用党风党纪教育、党建工作示范点、党支部工作创新立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员发展等途径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党校专题培训、主题报告、党员经常性教育、组织生活会、警示教育等形式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系统要经常性地组织团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开展“与信仰对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基层团支部达标建设”等形式的活动带动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抓好基层党团组织、共产党员和优秀共青团员的思想、作风建设,通过他们带动和影响全体同学共同进步,从而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完善管理体系。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包括制度建设、日常行为管理、学习管理、公寓社区管理等内容,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态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作风。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强,这就要求高校在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管理手段:首先,应该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制定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标准流程和处理途径,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其次,应该将管理教育融入管理的各个环节,将学习管理、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公寓社区建设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大学生公寓管理中仅把宿舍当作学生的生活空间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目标,应该将宿舍卫生成绩与学生良好文明行为教育结合起来,将宿舍按时作息制度作为保障学生充沛学习精力的必要保障,将公寓社区文化氛围建设作为熏陶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辅助。第三,应该将管理和教育、奖励和惩罚有机结合,注重规章制度的严谨性和工作实施的公开公正,提高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达到真正教育学生的目的。
4.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丰富活动载体。德育活动载体是指通过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包括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内容。青年大学生精力充沛,成才意识强烈,喜欢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品位高雅、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比如高校拥有强大的科研平台,要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在科研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职业道德等教育。再比如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国情、民情,与人民群众结合,与实践结合,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奉献精神和端正的劳动态度,还有力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