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德育内容现存问题的省思

2015-12-11毕甜甜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9期
关键词:省思道德教育

毕甜甜

摘要: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当前德育的地位和价值虽有所提高,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道德教育的实施应以个人的需要为本位,满足个人成长发展所需,走进生活,同时德育教育还应贯穿各级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得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为提高德育的质量,发现问题进行省思,至为重要。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问题;省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47-02

道德是一种人类社会独具的,用以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社会现象,也因其重要性与复杂性成为人们亘古不变的谈论话题。对道德的理解、解释与践行方法更是备受争议,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性是与恶相对的具体的善,是灵魂非理性部分的优秀品质到儒学始创者孔子的仁、义、礼,人们对道德讨论、评析的热度从未退却。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都需要道德来维护其稳定、和谐的发展。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经济、科技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人类社会却因为物欲至上招致道德沦陷与失衡的困惑和危机。故此,道德教育在我国民族发展、国家强盛方面所承载的意义格外重大,但现代社会对学校不能胜任德育工作提出批评。德育工作该怎么实施,让道德可不可教等问题备受关注。道德教育是指基于人类的可教育性,利用学校为主要教育场所,通过合理必要的课程提升人的道德性,使之为善。但对如何进行德育工作,怎样促使受教育者为善,始终有分歧,致使当下德育面临种种困境。

一、德育的基本概念

1.“德育”的由来。18世纪七八十年代,哲学家康德把遵循道德法则来培养人的教育形式称为“道德教育”(morlische Erziehung),经验哲学家洛克在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也谈及“德育”,认为德育是第一要义,要素主义者裴斯泰洛齐也曾使用过“德育”,这表明,西方社会已于18世纪下半叶形成“德育”概念。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至此以后,“德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基本概念和课程。

2.德育的内涵与外延。①内涵。《说文解字》中解释“德”与“得”是相通的,所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从心,得声”。“得”的内容是什么?自然是“道”。而“道”在古代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与规则,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的规范。当人们认识了“道”,将这一外显的规范内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再外化为得体的行为举止便是“德”。“育”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育德即养德,是涵养高尚的品德。在我国,德育的许多定义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地向学生施加一定影响的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②外延。对于德育的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一、二、三、四、五因说”。一因素说是将德育化作道德教育,二因素说则认为德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三因素说认为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四因素说是将德育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因素说是在四因素说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

二、德育的现状与问题

德育教育一般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德育内容,二是德育方法。内容是受德育任务制约的。由于我国长期受限于应试教育,因此对于德育的教育关注度尽管在目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仍然远远不够。

1.德育工作不受重视。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学子面对的是残酷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面压力,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参加统一高考的科目。虽然教育部近几十年不断颁布教育法令,要求各学校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评价,但应试制度不改,德育工作难见成效。在高校与中小学的升学衔接上,各级学校又推卸责任。高校认为生源道德素质差,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受到相应的道德约束,养成良好习性,而中小学又认为现阶段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根源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消极殆慢,让他们输送进入高校的优质生源的良好品质荡然无存。

2.德育目标不明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总要求的体现。我国德育目标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划分:第一,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第二,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第三,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科学的德育目标应该是同时满足社会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并且具有时代性,因时而宜。当下的德育目标过度重视社会对于人才的诉求,忽略人的发展的要求,没有将学校德育教育与个人道德养成及社会道德准则有机结合。而且,当下德育目标过于空、大,没有具体落实到实施细节及操作流程上,严重缺少细致入微、易于操作的具体德育要求,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德育目标忽视法制、道德和心理教育方面的目标。同时,德育目标是分割的,没有将高校与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贯穿一致。

3.中小学德育内容单一、超前化严重。德育应该包含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但在我国的德育内容中,只凸显出思想品德教育及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个重要方面。纵观我国德育内容,便会发现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亟待解决。我国现行的德育内容中规定小学生的德育主要任务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其一,热爱祖国,要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其二,热爱中国共产党,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从而建立新中国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公无私、坚持真理、敬业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三,热爱人民,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并向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四,热爱集体,培养集体意识,服从集体决定,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并在集体中团结互助、礼让谦逊、合作关爱他人。其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其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勤学练、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其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其八,培养学生民主与法制观念,让学生懂得在集体生活中要平等待人,有事要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过民主生活。其九,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孩子要养成诚实、正直等品质。其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子初步学会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的方法。综上所述是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主要内容,其问题便是德育内容严重超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反复地强调教育要适时、适度、适量,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但仔细研读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竟严重背离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对一个处在发展萌芽期的学生来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系列复杂的概念对一个不足12岁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在整个中小学学习阶段中,是很难能让这些学生明确掌握这么高难度的概念的。德育内容的超前让德育工作的进行举步维艰,并且毫无价值。

4.高中德育内容不适宜倾向严重。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处在成熟期,年满16周岁,基本成人。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我国现行德育内容进行了如下阐述。第一,树立主人翁思想,增强爱国、爱校意识。第二,确立高中生意识,端正自我评价,明确行为规范。第三,增强班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培养现代竞争和参与意识。第四,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第五,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六,关心他人,爱护自己,对社会有责任感。第七,学会学习。第八,树立公民意识,明确担负的社会责任。第九,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勇于接受各种困难的挑战。第十,强化守纪观念,使行为规范化。

5.德育实践滞后性。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重要性明显提高,但是我国毕竟一贯如初地进行应试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大多是空洞的理论灌输,偶尔也会举办一次道德实践活动,这便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显然,这有违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初衷。德育教育完全在校内、课堂进行,只会让学生在进行德育学习时面对苍白的文字和道德模范的组图,以及抱有应付了事的心态完成学校德育作业。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和割裂,在教育教学中远离这些道德知识得以产生、运行的现实世界,虚构出一个独立的道德知识世界,并热衷于这些道德符号的归纳、演绎、背诵,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知识财富,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表征符号和知识泡沫。德育实践严重滞后于德育工作,这是我国德育事业面临的最危急的困境。

三、对德育缺失的反思

德育的重要不言自明,而且德育问题极其严峻。对德育的改进,应尽快起航。首先,必须全面认识德育的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其次,必须正视德育目标不明确、系统不完整统一的事实,自上而下地实行连贯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再次,加强德育实践工作实施力度,将德育课堂与现实生活相接,让德育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美]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M].林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王蔼然,曹顺仙等.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猜你喜欢

省思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两岸间个人信息跨境提供的规范省思及其完善
民间体育社团发展“内卷化”现象与省思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商标使用及其判断标准省思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省思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郭嵩焘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省思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