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乡愁

2015-12-11杨婵依

世界文化 2015年12期
关键词:羊角河村村落

杨婵依

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传统村落(又叫古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传统村落也是众多地方方言、风俗、手工艺品、传统节庆等民间民俗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效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此外,现在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而传统村落正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国际上通行的地域商标也证明了与传统村落密切结合的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农业发展模式。例如法国,其自然村落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与这些自然村落密切结合的许多农副产品都成了走向世界的名牌。像法国著名的香槟酒,就是香槟的主产区家家户户生产的发泡果子酒;法国还有大量不同品牌的奶酪,也是与不同的村落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些品牌的奶酪直接采用当地村落的名字。

然而,在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保护和过度商业开发等做法而导致的传统村镇每天消失1.6个、现存不到5000个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缺乏传承与保护是让村落渐渐消逝的重要原因。传统村落大都散布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功能缺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差,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很多村落主体流失,面临空心化。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得原本宁静的村落充满了喧嚣,有的民族村寨逐渐成为徒有其表的商品卖场,丧生了原生态的美。当这些极富乡土特色的文化符号逐渐消失,我们要到哪里去寻觅乡愁呢?

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近年来引起各界关注。2015年5月6日召开的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对古村落的保护各抒己见。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古村落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会议提出了“为什么说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难”的思考话题。确实,对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传统村落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各异,如果要出台一个政策对应所有的传统村落,难度一定是相当大的,并且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兼顾自然、人文和经济是保护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政策和做法。比如英国,早在1926年就成立了英国乡村保护协会,1943年成立了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包括城市和乡村计划部。针对村庄的保护较有代表性的法案有194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和1955年颁布的《绿化带建设法》。这两个法案也被欧洲其他国家所借鉴。《城乡规划法》出台于“二战”后,是为了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城市拥挤等问题。1909年出台的《房屋和乡村规划法》和1925年出台的 《村庄规划法》都是它的雏形。《城乡规划法》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向国家提交村庄建设和发展规划后可得到国家的规划收益,从资金和政策方面让村庄的经济和文化保护都得到保障。1955年新增的《绿化带建设法》在《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遏制城市化给乡村带来的危害。《绿化带建设法》通过保证土地开放性来减少将绿地和村庄改建为现代建筑的可能性,防止城市扩张吞并村庄,保护村庄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等。一旦村庄或一块区域被划为绿带区,政府会鼓励该地发展旅游业和户外休闲运动,对区域内已损毁的建筑和景观进行修复。现在仅英格兰的绿带区就将近200万公顷,占全部土地面积的15%。

保护古村落,各有“奇招”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惠特彻奇(Whitchurch)是英国汉普特郡内的一座人口不足5000人的小城。它坐落于斯特河上游,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孕育了惠特彻奇独特且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品种,因此小城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保护区,部分区域还被划为特殊科学价值地。

“惠特彻奇”名称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盎格鲁—撒克逊语直译为白色的教堂;另一种引申义为“誓言之地”,因为罗马天主教徒和清教徒会在惠特彻奇的惠特街上选择不同方向的道路前行,以显示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曾经出土的陶器、工具以及骨骼遗骸都证明这片土地早在铁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9年,当时的英格兰刚刚摆脱维京人长达50年的肆虐,国王长者爱德华宣布惠特彻奇的土地归温彻斯特教会所有。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为了直接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对全境进行土地调查,以查明土地面积、归属情况、工具和牲畜的数量、农民人数等。其中,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惠特彻奇又一次被确认为温彻斯特教会领土。

13至14世纪时,惠特彻奇已经发展为一座繁荣的村落,农牧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丰富的市集让它颇具中世纪色彩。到了1285年,它已经成为独立的小镇。河流带来的便利交通让惠特彻奇的贸易业迅速发展。

大约在一百年前,Star Newspaper(《星报》)有过这样的描述:汉普特郡的惠特彻奇只有3个商铺和19栋公共房屋。居住其中的人们称它为城镇,而居于其外的称它为村庄。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为1189年建造的白教堂,初期为撒克逊风格,1866年大规模的重修后为哥特式风格。现在的惠特彻奇还保留着传统的节日如戏剧节、啤酒节、土豆节等。多岔口的河谷既是自然美景保护区,也为冒险运动(如河谷越野车赛)提供了绝佳场地。

除了河谷之外,惠特彻奇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非千禧牧场(Millennium Meadow)莫属。牧场面积7英亩,不仅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去处,也是自然科学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基地。但是这块区域并不为政府管辖和保护,而是归惠特彻奇千禧绿色机构管理。这个管理机构实为慈善组织,吸收的资金来源于捐款,工作人员虽全部为志愿者,但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多数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社会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以及长期研究此领域的爱好者。这样的环保机构在英国并不少见。不计回报的工作让人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志愿者的行为也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千禧牧场是重要的教育基地,每年有100所以上的学校组织前来参观,志愿者负责为学生们提供牧场以及惠特彻奇生态、历史方面的信息。同时,志愿者另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便是维持牧场作为对公众开放的保护基地的良好的生态发展。比如按时对当地的动植物进行检测,记录其数量和生存状态,预防动植物疾病;及时补种牧草,对损坏的植被进行修护,防止牧场退化;对牧场周围的历史遗迹进行科学化管理等。千禧牧场每周吸引超过1万名游客,不仅增强了游客对保护传统、保护自然的意识,也让志愿者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注重投入,建立品类多样的保护区

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一座村庄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它的名字由58个字母组成,被称为世界上名字最长的村庄——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这座发音都难倒不少英国人的小村庄还没有合适的中文名。19世纪时它一度风靡英国,前来此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座村庄的原名为Llanfair Pwllgwyngyll,坐落在威尔士西北部的安格尔西岛上,人口不足4000人。但这可不是一座仅靠噱头夺人眼球的村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至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挖掘出的农渔业遗迹证实了当地人类的活动。由于坐落在四周环海的小岛上,所以从威尔士到达安格尔西岛唯一的路线便是穿过麦奈海峡。罗马入侵时,Llanfair Pwllgwyngyll被盖尤斯·苏特尼乌斯·保利努斯征服,作为对抗布狄卡的据点。罗马对它的统治一直持续到罗马—不列颠时代终结。

罗马人撤离之后,Llanfair Pwllgwyngyll归属于威尔士格温内思郡,当时的人口只有80多人。到了16世纪,村庄的大部分领地归属于乌克斯桥伯爵,也就是之后的安格尔西侯爵。随后几个世纪,Llanfair Pwllgwyngll经历了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19世纪中期,麦奈铁索桥、布列坦尼亚桥、北威尔士海岸铁路和霍利黑德港口的建成让Llanfair Pwllgwyngyll与威尔士其他城市以及伦敦之间的通行变得十分便捷。

发展的同时,安格尔西政府也没有忽略对历史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现在的安格尔西拥有5个特别保育区、3个特殊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31个特殊科学价值点和75个被列入国家保护计划的古迹。始建于14世纪的纽伊斯宅邸、阿波弗劳君王首府等都被列入国家保护古迹。对于保护文化古迹,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将古建筑合理利用,而不是完全闲置;对已损坏的建筑按原样修复;鼓励本地居民参与保护工作,为他们提供文物保护的相关专业知识。除了人文景观之外,自然历史景观的保护和管理也是政府重视的项目。安格尔西岛长达201公里的海岸线都属于自然美质地区,除此还有树木保护区和林地保护区等。拥有多种珍稀鸟类的马尔特瑞斯沼泽属于特别保育区,除了有政府指派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之外,也是重点教育基地。将保护区转变为教育基地的“绿色校园计划”为学生提供观察野生动物和了解生态系统的户外课堂,通过近距离接触自然,让学生对景观保护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制定法案,保护重点历史遗迹

刀河是密西西比河上游的分支河流之一,有约11000年的历史。河两岸是大约450公顷的广阔湿地和落叶林以及延绵不断的草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北方草原以农业为主的希多特萨人的生产方式。希多特萨妇女在河洼处种植玉米、豆子和南瓜,男人负责在河里和草原上渔猎。居民们还在俯瞰河流之地搭建了多处丛林小屋。虽然希多特萨人留下的遗迹少之又少,但是他们的书写记录和部分生活用品依旧向现代人描述着他们如何在刀河地区生活了500多年,以及他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希多特萨人定居刀河之后,曼丹人和阿里卡拉人定居在希多特萨社区边、沿刀河南岸处。众多的小型群落组成了刀河村,三个不同种族的印第安人一同狩猎,开垦农田。在18世纪,刀河村为欧洲人探索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刀河村遭受了殖民、外来疾病和战争的侵袭,天花的传入让刀河村的印第安族群人口大减,印第安居民要么死于疾病或战争,要么拖家带口地逃离这里。1845年之后,刀河村的印第安幸存者基本都离开了此地。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在刀河村建造了水库,使当地居民的食物来源和用电需求都有了保障。混合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日渐繁荣的商贸以及快速发展的农业不仅让刀河地区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景点。

刀河村既具有自然保护价值,又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从自然角度来看,刀河村拥有广阔的森林和肥沃的土地,相较于密西西比河上游的其他地区,刀河村的农业和畜牧业一直很发达,长达8英里的河岸线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同时,记录着印第安人独特生活方式和依河而建的村落文化的刀河村对于复原印第安文明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历史、考古以及疾病研究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现在的刀河村有64处区域被记录于国家历史遗迹名录。早在1944年,政府就针对密西西比河的洪涝情况出台了洪水管控法,并建立了盖瑞森水坝,在1953年又人工开凿了萨卡加维亚湖作为蓄水池,确保刀河村免于洪涝的侵害。1974年,政府建立了刀河村历史文化保护区,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法案,如当年出台的建立刀河村国家历史遗迹点的法案中规定了刀河村的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同时也接受非政府的个人或团体的捐赠,清晰划出历史遗迹的范围;1978年的红杉法案进一步扩大了保护范围;1990年的印第安人保护法案允许在刀河村建立印第安文化博物馆并且展列出土文物。所有法案的宗旨都是为了保护刀河村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态平衡,并将历史遗迹作为休闲场所向所有来访者开放,让游客都能参与到了解和保护刀河村的活动中。

提高住民与游客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

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老泰勒姆镇先驱者村庄,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先驱者村庄。村庄建于1982年,它的建设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村民陆续搬迁至此地、共同开拓新土地的传统模式,而是被整体“搬”过来的。何出此言?因为所有的建筑物要么是被完整地搬运至此,要么是被拆分后由南澳运送至此地,再重新搭建起来的。所有的部件大至砖瓦门墙、小至螺丝零件,都是原始的物件。村庄里有一系列古董级的、南澳规模最大的消防车队,以及30家小商铺和餐馆。最古老的建筑是1870年由阿德莱德移至此地的售票处和建于1881年的一所学校。1900年的教堂、1905年的民居、1925年的自行车店……老泰勒姆镇完整地呈现了1860年至1960年的100年间南澳地区的风貌。

老泰勒姆镇先驱者村庄最初由一对老夫妻建造,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19世纪到20世纪的南澳生活:骑马砍柴、点着老式台灯读书看报、使用煤炉取暖……虽为旅游景点,但小镇的一切都维持原样,未增添任何现代化设施,也没有特别的保护基金或社会团体实行保护,而小镇似乎丝毫不需要特殊的关照。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历史景观的最大破坏就来源于旅游,然而老泰勒姆镇先驱者村庄几乎没有受到旅游业的任何负面影响。不管哪国的游客风尘仆仆地来到这座古老的小镇,都会自发地细心对待每一处古迹。建筑物景观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允许拍照甚至触摸,但从1982年至今,未有过任何古迹遭到损毁的记录。这也给古村落的保护带来了启示:制定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固然重要,但提高民众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增强社会认同亦不失为良策之一。

有效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坚守古朴本色

羊角村,因盾徽为羊角的图案而得名,又被称作荷兰的威尼斯或北方的威尼斯。诚然,这也是一座河流纵横、水路为主的小村。村里没有机动车,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和自行车。公元前1230年,一群来自地中海地区的逃难者最早在羊角村所在地建立了居所。随后,这里便慢慢发展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庄。现在的羊角村中长达4英里的河道和茅草屋顶的农舍都是18世纪的古迹。1958年,荷兰电影制片人汉斯特拉的电影Fanfare让羊角村享誉世界。古色古香的木桥、宁静的河道和悠闲的生活让无数人对羊角村充满向往。1973年,羊角村成为直辖市布莱德维尔德的一部分。

风景优美、景色独特让羊角村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旅行至荷兰的游客都会去羊角村一睹风采。但在古迹众多的欧洲,羊角村或许不能算特别,因此也没有特殊的资金或机构为羊角村的保护提供支持。然而,居民不足3000人的羊角村每年要吸纳15万以上的游客,旅游业成为村里重要的经济来源。怎样合理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也是当地政府和村民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交通方式单一的景点,羊角村并没有为了方便游客而增加机动车等交通工具,而是坚持古老的步行或使用游船,荷兰最受欢迎也是公认的对环境无害的自行车是唯一新增的交通方式。除交通以外,羊角村的村民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不会为了迎合外来游客而改变民间特色。而这样的坚守反而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被羊角村的独特风情所吸引,慕名而来。

目前,我国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正做着积极的努力。比如健全村落各方面的设施,让当地村民更乐于长留此地,与村落共发展,这样就保证了村落的人力资源;适度开发村落潜在的旅游文化潜力,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可依托周边大城市的人力优势和经济援助等。各地村落的文化特色各异,保护措施也应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比如四川省丹巴藏寨、云南省云阳哈尼族村落和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均为少数民族村落,因此当地的民族文化、古朴民风成为保护传承重点;安徽的西递、宏村和广东开平的碉楼都是以特色古建筑闻名的村落,防止古建筑过度商业化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村落文明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之根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村落文明的保护不是政府、社会团体或当地村民某一方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和努力行动。

猜你喜欢

羊角河村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我爱家乡的羊角脆
骑行荷兰羊角村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羌山开遍羊角花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