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
2015-12-11段海霞
段海霞
楼主十八:山西省实验中学 高三1302 王丽泽
话题:师生关系
近日,人大历史系教授孙相洲发现自己的学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炮轰两名历史系教授是庸才。孙教授认为该生的人身攻击行为实属过分,于是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公开信,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要与其断绝师生关系。此事一经晒出便引发社会热议。
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有杨时立在风雪中的身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誓言,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赞美。至今,我们依然记得窗前默默盛开的紫丁香,依然唱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话虽如此,老师遭学生炮轰的事情并不少见。钱锺书先生曾说过“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后罗列若干理由: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被批的无一不是清华园风云人物。身为学生,当如何评价学术前辈?身为已经被批和尚未挨批的前辈,又当如何处之?
想当年,苏东坡一句“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直接将一颗诗坛新星打灭在冉冉升起的途中。今日面对出言不逊的弟子,孙教授发公开信断绝师生关系之举是否妥当?
一大波问题正在向我们涌来:以一个人在朋友圈的言论作为评判其人品的标准是否公正?你愿不愿意老师加你的朋友圈?你心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欢迎发出你的声音。
跟帖一:你的言语你的品 高1302班 李 烨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质疑老师的事情并不少见。然而学生如何措辞,才能既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又不失敬意,这确实是一门学问。
近日,引发热议的事件主人公郝相赫也许只是听了几节课,读过教授的书,并不能因教授对某一处内容研究不甚详细,便炮轰其是“庸才”。退一步讲,也许教授的著作中的确有不妥之处,然而作为名牌大学的硕士,评价时也应有文科生的样子,譬如“不十分出彩”或“研究内容与其在学术界的地位有所出入”,至少委婉些,起码的尊师重道还应该有。试想把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形容为垃圾,即使他的理由再充分,也令人怀疑他的人品。
另一方面,也许郝同学认为朋友圈属于私人空间,“唯一一个学者是他的导师”,说话自然可以随便一些,但是这并不等于什么话都可以讲。公民有名誉权,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微信圈并不完全是私人空间,网信办颁布“微信十条”,对自媒体提出“七条底线”,秉着“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朋友圈的言论更是自己素质的体现。郝多次对学术前辈进行人身攻击,经导师几次劝导未改,是突破了“道德风尚底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通信进入方圆时代,指尖上的信息传播也将得到有效治理。
跟帖二:吾师道也 高1302班 李寅捷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不仅是传学业之道,更应传为人之道;解惑,不仅是解书中之惑,更应解处世之惑。
学生出言不逊,人身攻击学术前辈,这样的行为确失妥当。毕竟,无论是针对于谁,人身攻击都不是什么合乎礼节的行为。然而,老师写公开信与之断绝关系的做法是否就真的恰当呢?
记得苏轼评徐凝的一段公案。徐凝是后辈,当德高望重的前辈一语论定“恶诗”之后,带给他的灾难是毁灭性的。而学生人身攻击前辈这件事虽然性质与前者不同,但可以想象的是,当忍无可忍的老师发出断绝师生关系的公开信后,舆论嘈杂,抨击学生的言论必如潮涌。学生又将是怎样的步履维艰?且不说学生从此之后是否能心悦诚服,即便是能,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又该怎样去面对未继的学业,漫长的人生?换个角度想想,难道让学生背负沉重的道德枷锁,又是老师的初衷吗?由此观之,公开表明态度欠妥当,断绝师生关系更是操之过急。
师生之间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快刀斩乱麻,而是春风化雨,是杏坛下春风里畅叙情怀的潜移默化。哪一个人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哪一个人又能不犯错误呢?学生言语失当,态度偏激,为师者应谆谆教诲,与之促膝共谈,授之以道,解之以惑。久而久之,学生亦将心悦诚服。这样改变的,才是一个人的内心,唯其如此,师道方存。
跟帖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高1302班 朴明远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大学教授的批评可谓不少,从学术作风问题到生活作风问题,被点名的人无不斯文扫地。至于听闻这些消息的人,有不齿,有质疑,有一声叹息:现在的大学教授都怎么了?
作为一名还没有上大学的学子,评价孙湘洲事件有些困难,只想对这个群体笼统地提出一些意见。
首先,希望教授们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觉得自己是权威,固执地认为学生任何反对意见都不正确。科学史上多的是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挑战前辈权威的例子,正是这些年轻人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就算真的碰上无理取闹的学生,大可一笑置之,如能“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进行自我反思,就不愧大家风范。
其次,希望教授们能以诚信、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造假与抄袭的行为不仅会使教授本人信誉扫地,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学术风气。自2009年以来,曝出的种种教授学术论文抄袭、造假的事,导致了国人对教授们的信任度逐渐下降,教授也演化成了“叫兽”这样的贬义词语。我只想说,与其拼命炒作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不如踏踏实实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最后,正所谓“文人相轻”,教授们互相攻击的事件屡见不鲜。倘若是纯粹的学术讨论、辩论,乃至争论,都是努力追求真知灼见的表现。而假如二人恶语相向,找对方学术的麻烦还好,更有甚者是完全不找对方学术的失误,而开始纯粹的人身攻击。不知这样的教授能如何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如何能教书育人,培养国之栋梁。
一直记得小时候趴在窗台上看着对面师范学院的大牌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八个字,却掷地有声。希望已经被批和尚未被批的教授们能听取我这点微不足道的建议。
跟帖四:亦师亦友一起走 高1302班 韩思源
漫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听到了古代私塾琅琅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曰“夫子”,又曰“先生”,将古代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完美地体现出来。儒家“礼”的思想要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对老师应是至高无上的尊重与敬仰。因而也有了向私塾老师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一传统。
当今时代的我们,“天地君师亲”早已淡化,繁复的礼节也已远去,但尊重师长却依然是我们每个学生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学生不顾老师的尊严,直呼其名,甚至肆意地给老师起难听的绰号?更有甚者某中学老师被学生家长挥拳打骂,原因是“教之严,师之罪”,这又是何其荒诞可笑。这应该算是师生关系的可悲之处吧。
近年来师生、家校之间的矛盾时有耳闻。老师们对“90后”“00后”学生个性张扬有时甚至胆大妄为的举动头疼不已。学生对老师的“古板”也常常不以为然。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待于我们的努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如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性情乖张顽劣的弟子,应该循循善诱,用自己的师德去感染教化,而不是一句断绝关系便永绝学生的未来。听说郝相赫在事后发了公开的道歉信,相信他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也相信经历这件事后,如果他们真正相互体谅,也会发展成如叶圣陶所说的“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的最佳境界。
楼主总评
从我们走进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和老师们的生活轨迹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转眼将近一十五年,我们心中都有对老师的难忘记忆。
对于这次的事件,同学们立足不同角度各抒己见,从支持老师,到思考教授处置是否得体,再到提出意见渴望改进,至于畅想师生关系的美好未来。我不禁感慨:从天真无邪的信任和近乎盲目的崇拜,到今日理智又不失感性的评价他人的师生关系,这其中有我们的成长,更有老师的细心教导之功。
新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亟待建立,我们不能置身事外,这一切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