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对比看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2015-12-11唐慧
唐慧
摘 要:从新课程改革前后教材的呈现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异同点,主要设计比对以下几个方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线;正割、余割、余切的取舍;阅读材料;习题设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对比;课程改革
笔者就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问题,从教材的编写出发,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前后教材的异同点,希望对新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章节的总体比对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一章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以下称老教材)是第一册(下)第四章第一板块“角的概念的推广”及第一板块“弧度制”之后的一块教学内容。其中内容的呈现顺序是:(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2)单位圆定义及三角函数线;(3)正割、余割、余切的定义;各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sinα,cosα,tanα在各象限内的符号;诱导公式(一)。这些内容完全隶属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教材P14-21,共8页,附加习题4.3。这些内容被安排在高一下学期第一章学习。现行教材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4(以下称新教材)第一章第一板块“角的概念的推广”及第一版块“弧度制”之后的一块教学内容。其中内容的呈现顺序是:(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sinα,cosα,tanα在各象限内的符号;(2)诱导公式(一);(3)单位圆定义及三角函数线。在教材P11-22,共12页,附加习题1.2。因此,从编写内容上讲,新教材在这部分编写上内容有删减,但篇幅有所增加。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应该是按照必修1,2,3,4,5的顺序教学,也就是说这些内容应放在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学习。但从目前实施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是按照必修1、4的順序进行教学。所以这部分内容还在函数后的一个板块,与老教材的顺序大相径庭。
二、分板块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新老教材的区别与联系
另外,从页面设置来讲,新教材页面设置更大一些;图片、符号、颜色更全面一些;专业术语还有英文注译,如有向线段(directed line segment)等,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内容设计上更具有个性化,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师生教学的需求,提供给老师、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数学是有用的,是自然的,是清楚的。学数学要靠自己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数学能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新课程的这些理念在教材的编写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是笔者从新老教材的对比中得到的一些对新课程的思考与感悟,借此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超.新课程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为例[J].基础教育,2011(01).
[2]李其勇.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J].学园,2013(19).
[3]徐波.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2012(0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