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素材 让政治课堂更精彩
2015-12-11黄甜甜
黄甜甜
摘 要:巧用素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的需要,也是让思想政治课程由过去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式变为学生喜欢的新颖有趣的新课程的需要。在政治课堂中,应通过巧用各类素材,营造生活化、民主化的学习氛围,使政治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素材;政治课堂;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大多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年龄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很多学生认为政治就是讲些大道理,讲套话空话,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又听不懂;教师讲得多了,很可能变成“一言堂”,变成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要改变这一窘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借助多媒体巧用素材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
一、在政治课堂中巧用素材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高考改革中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终身学习的要求都决定要重视素材的
运用。
1.学生积累素材,全面学习的需要
在信息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度发展的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如今学生大多使用手机,但是他们更容易被庸俗、低俗、媚俗信息所吸引,对时事新闻、史实故事无心关注也不感兴趣,更多把素材积累寄托于课堂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将学生的视野定格在学校、课本教学素材这一狭隘的范围内,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课本,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的教学素材,通过课堂引导,巧用素材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关注有益信息,体验生活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課堂教学实效的需要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知识,从学科内容看,包含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多,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一味地局限书本的教材事例和知识,会导致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为此,必须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这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巧用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素材,解释印证书本内容,激发兴趣,互动教学,提高效率。
3.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对课堂教学的需要
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这一标准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更加注重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随着这些年的实践以及改革的深入发展,显然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地胜任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巧用各类素材,丰富课堂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实现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以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出色地完成新课程的任务。
4.高考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表述“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
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因此,在今后的政治课堂中,需要通过各类素材创设情境,设置疑问,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会运用知识明理思辨。
二、如何巧用各类素材,让政治课堂更精彩
思想政治课需要巧用各类教学素材来解释、说明、印证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素材包括: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科研动态、经典名言、诗词俗语、各科知识、广告用语、网络新词、课外阅读,只要留心,都能够发现并积累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
1.巧用生活案例,贴近学生实际
新课程理念提出:“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有一位教育家说:“不露痕迹地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关于不露痕迹地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如何来体现无痕迹教育更为重要。我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化整合,才能在构建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我在教“价值与价值观”时,引用我校高年级同学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勇救同年级学生的事迹。小曾勇斗行凶歹徒,身负重伤。事后小曾说“如果重来一次,见到那种情况,肯定还会冲上去,不过会想些办法,尽量更稳妥些”。他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获评“省见义勇为”称号。然后让学生思考,小曾同学的人生价值在哪里?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学生各抒己见,我及时引导学生看书,水到渠成归纳书本的道理: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它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救人的时候不能盲目冲动,应该有勇有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政治课堂中,要适时地、有选择地运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案例,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2.巧用视频图片,丰富课堂内容
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电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让政治课堂更精彩。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决定我们上课举例必须坚持以正面事例为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去感化学生,培育学生;同时也要通过适时适当的反面事例的分析,通过正反素材的对比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在讲到“我国民主真实性特点”时,我借助多媒体放映西藏废除农奴制前后人民由悲惨境遇到过上幸福生活的对比图片,让学生能够形象体会:随
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西藏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更好的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得到充分的实现。在讲到“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我播放首位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的视频,从小因意外事故失去双臂却用双脚弹奏钢琴震撼全场,观众都为之动容,学生看完他的故事内心也有很大的触动,深深感受他身上的勇敢无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事半
功倍。
3.巧用时事新闻,延伸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时效性,当今世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形势也在变化,教材所提供的事例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而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政治教师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推理,会降低教育教学的趣味性,此外,还有我们学科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将课堂教学和时事新闻相结合。我们平时可以从报刊、微信和手机新闻等传统和新兴媒体上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看电视新闻节目,浏
覽报纸,把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刚好可以结合每年两会的议题和内容,让学生明白“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以免混淆,同时也可以掌握基本的政治常识。在学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结合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中各国立场的异同来说明“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差别是冲突的根源”。除了时事新闻还可以运用一些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针对新闻素材与教材的结合点,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延伸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巧用史实经典,丰富学生知识
在古代,文史哲基本上是不分家的,文中有史有哲,史中有文有哲,哲中有文有史,互为表里,相互为用。在我们的政治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用史实、典故、古诗文等来辅助政治教学。当前很多学生更多地看到社会诟病从而将矛头指向党和政府,质疑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对此,教师应从历史角度,引用三大史实“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运动”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说到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时,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以此证明只有我们的中华文化没有被同化、被中断、被湮灭,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国家主席2013年三次亲近儒家,在纪念孔子诞辰时,他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强调要重拾传统文化。而在“生活与哲学”中就离不开对文言文、诗词典故的学习和解读。“华佗看病对症下药”“同时问孝孔子却有不同的回答”,让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将政治教学和史实经典巧妙结合,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在政治课堂中,巧用各类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和运用素材。而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留心生活、关注时事、广泛阅读,搜集和提炼素材,在课堂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适度地运用素材,从而使政治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参考文献:
[1]欧堂金.巧用生活素材,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09).
[2]李二文.时政热点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19).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