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谷糙分离的工艺设计
2015-12-11杨海杨自强
杨海 杨自强
摘 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农业始终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稻谷品种混杂现象较为严重,粒度长短不一,因此对分离工艺的要求较高。但是从目前我国谷糙分离工艺来看,谷糙分离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该文对谷糙分离工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出由重力谷糙分离机和谷糙分离平转筛组合的谷糙分离工艺,经过大量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该工艺不仅使得砻谷机和谷糙分离效果得以提高,而且胶耗较少,具有较高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谷糙分离 分离工艺 重力谷糙分离机 谷糙分离平转筛
中图分类号:TS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a)-0083-02
在大米加工环节,谷糙分离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它决定了大米加工厂大米的质量及产量。目前,国内外使用的谷糙分离设备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该文所述的重力谷糙分离机、谷糙分离平转筛;除此之外还有巴基机、谷糙分离溜筛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比较理想的是巴基机,筛下物只有回砻谷及净糙两种并且回砻谷含糙率可控制在10%左右。但是由于该设备操作不便、体积庞大、造价高,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谷糙分离平转筛处理量较巴基机大,而且结构也非常紧凑,但是不适用于我国稻谷特点,效果并不理想。重力分离机符合我国稻谷特点,操作简单、运转稳定,通常情况下,指标都会超过10%。谷糙分离溜筛的应用并不广泛。在我国通常用到的就是该文所述的重力谷糙分离机和谷糙分离平转筛,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稻谷品种越来越复杂,单一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因此该文展开了对理想分离工艺的研究工作。
1 重力谷糙分离机的发展综述
我们知道,稻谷和糙米在粒度、比重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重力谷糙分离机正是抓住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通过双向倾斜、往复震动的分离板实现谷糙分离的。从目前来看,我国市面上的重力谷糙分离机基本上是日本分离机的仿制品或者在其原设备上进行稍加改进。重力谷糙分离机的功能就是对大米进行加工以及种粮筛选。从目前来看,重力谷糙分离机是最为常用的谷糙分离工艺,效果较为理想。将重力谷糙分离机用于碾米加工,使其整精米率得以提高,從而提高了米厂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在室内环境下开展作业,由于该设备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轻易移动。因此,我们通常采用膨胀螺丝对其四个脚进行固定,这样就能避免由于剧烈震动带来的设备跳动和位移。此外,人们在稻谷入库中也会应用到该设备,但是入库作业需要经常移动设备位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设备庞大,移动起来也非常不便。从整体上来看,重力谷糙分离机满足我国稻谷原粮特点,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使其更好的开展谷糙分离作业。
2 谷糙分离工艺发展概况
目前就我国来看采用的最为普遍的谷糙分离工艺就是将重力谷糙分离机和平转谷糙分离筛。平转谷糙分离筛主要是根据稻谷和糙米之间的粒度不同进行设计的。在进行分离作业时,选择合适的筛孔,在分离筛的平面上进行回转,这样就能够使谷糙混合物进行自动分级,从而实现谷糙分离。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谷糙分离的关键除了抓住粒度不同的特点之外,还有表面摩擦系数以及密度,而重力谷糙分离机就是在后两者的基础上实现谷糙分离的。重力谷糙分离机载有的分离板,在工作状态下呈现双向倾斜往复运动,在相对运动的作用下,能够使谷糙混合物进行自动分级,从而实现谷糙分离。从使用上来看,这两种分离工艺都各有其优势,平转谷糙分离筛的筛孔工艺在回砻谷含糙工艺指标方面要更好一些。重力谷糙分离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粒形品种互混和粒形细长稻谷的加工, 糙米质量好而且含谷少。目前为了满足我国稻谷发展特点,相关人士将这两种分离工艺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分离工艺,该分离工艺各取所长,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已经成为米厂广泛采用的分离工艺。
从另一方面来讲。近年来,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的作用下,我国居民腰包鼓了,生活水平也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人们从寻求物质满足转变成物质享受。人们对大米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于大中城市来说,生活水准普遍较高,青睐于杂质少、精度高的免淘米,而且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扩大。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讲,他们往往选择特等米以及普通标一米。米厂为了迎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以及为了提高米厂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在分离工艺上下功夫,要求既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免淘米,又要能生产出特等米和普标米。也就是说要保证碾米工艺的灵活性,因为对分离工艺提出了更加灵活的要求。根据相关资料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普遍的就是多机轻碾工艺。在这种工艺下,大米破碎少,而且碾白也更加均匀,但是设备的内压力会出现降低的情况,从而导致吃谷能力比较低,而我国对净糙含谷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必须小于40粒/kg。净糙不净,因此对于免淘米的加工很难做到断谷、断稗、断石、断糠粉。拿断谷来说,就目前的分离设备还是很难通过一次分离就能够实现的。日本一家大型米厂采用两道谷糙分离,这样一来,净糙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3 确定技术方案
3.1 米厂概况
某米厂,原粮加工主要来自周边县城,共20余个。因此,该米厂涉及的原粮品种非常多,混杂情况非常严重。该厂的大米车间是在1958年建立的,敖钊当时的设计,该车间的日生产能力为标二米300 t,主要的分离设备是谷糙分离溜筛。1980年以后,该米厂对车间进行了一次全面技术改造,将谷糙分离溜筛和谷糙分离平转筛结合到一起进行谷糙分离作业,但是该工艺的效果却并不理想。1987年米厂新建了一个生产车间,用来生产标一米,日产量为300 t,针对原粮品种多而混杂等其它特点,米厂决定采用8台GCZll5×5型重力谷糙分离机。经过多年实践,该工艺能够实现对各种原粮的加工,但是在回砻含糙方面出现严重超标的情况,净糙含碎率高。
3.2 技改方案
研究者首先对该大米厂重力谷糙分离机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针对净糙质量符合标准,回砻谷超标严重的情况,为此将砻下物以及回砻物料分别取下,对稻谷以及糙米的长度进行了分别测量。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发现,砻下物的整齐度比较差,利用重力谷糙分离机对其进行处理之后,回砻物料从整体上来看,整齐度还是比较好的。鉴于上述情况,制定了该技改方案。首先对该米厂加工原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原粮品种多而混杂,并且力度长短存在明显差异。首先根据稻谷和糙米光滑程度、弹性以及体积等几个不同方面进行选糙,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糙米纯度能够得以保证;然后进行一次选糙处理,对于含稻壳率高的回砻谷以及稻谷、糙米整齐度都比较好的,接下来进行进行风选处理,也就是通过风力作用将混杂在其中的稻壳吸除出去。最后根据两者之间的长度差异,利用谷糙分离平转筛实现分离。在这种工艺下,回砻谷含糙确保不超过标准10%,既提高了产量,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
4 工艺结果分析
在该技改方案中,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原理的设备开展分离作业。经过多次实践发现,该组合工艺下,回砻谷含糙率比传统工艺高出了50%左右。对于在重力谷糙分离机下产生的回砻物,利用谷糙分离平转筛进行处理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理论上来说谷糙分离平转筛产量为4.8 t/h,根据实践得到在该工艺下,处理量在3.3~3.5 t/h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该组合工艺中,谷糙分离平转筛的流量要控制还是比较稳定的。如果在转速的时候放慢一些,效果也会更好。在技改之后,我们从原粮水分以及互混等因素对该工艺的影响进行了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显示,在技改之前,这两种因素对分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技改之后,这两种因素对分离效果也有影响,但是影响较小。
5 谷糙分离工艺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深入了解该组合工艺带给米厂的经济效益,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
5.1 糙米回砻率对比
根据实际测定得出下列數据,该组合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以百分率为单位,回砻含糙率方面,组合工艺要的优于传统工艺4%左右,而传统工艺为8%。在碎米方面,我们以安徽某粮食集团和南京某米厂为例,各自生产线日产量分别为400 t和300 t,组合工艺有效减少了碎米量,避免了约50万元的损失。
5.2 回本筛流量百分比对比
根据对多家采用该组合工艺的米厂多次调查发现,在该组合工艺下,一次增碎率控制在0.15%~0.18%左右,2~3次增碎率控制在0.35%~0.40%左右,如果按照0.35%的增碎率进行测算的话,避免了米厂17万元的损失。
5.3 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人们在购买大米时,基本上都会选择质量好的。如果净糙中含有谷粒,那么将会影响到大米碾白是否均匀,而且直接决定了碾白率。而碾白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大米的感官,在该工艺下,大米碾白较为均匀,碾白率高,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提高米厂经济效益。
6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从稻谷和糙米在体积、粒度、表面光滑度等多方面特点结合实例,探讨了该组合工艺的可行性。对谷糙分离工艺进行改造之后,即使是不通过品种的混杂、长短不一的粒度还是水分比较高的原粮均适用。为了对该组合工艺的应用价值进行验证,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实践调查,调查发现,该组合工艺在糙米回砻率对比、回本筛流量百分比对比以及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都要优于传统工艺,通过数据例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总之,该组合工艺大大提高了米厂的经济效益,为米厂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国强,谢爱民,刘丹.谷糙分离技术研究与实践[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3(4):9-10.
[2] 周曰春,陈超,刘玲玲.重力谷糙分离机在稻谷入库中的改造与应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5(2):44-47.
[3] 王君,陈顺成,俞海明,等.谷糙分离设备在米厂应用中的经济效益[J].农业机械,2013(35):16-17.
[4] 牛文俊.李璋.唐国安.利用谷糙分离技术降低谷外糙米含量的探讨[J].粮食储藏,2015,44(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