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对《统计学》教学效果提升的实践
2015-12-10郭洪伟
郭洪伟
摘要:作者在多年教授公共基础课——《统计学》课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的微课知识群建设,强化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开展应用型教学,特别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本文从内容、手段及方法等几方面介绍如何开展利用微课进行的《统计学》教学,并且指出以此为方向的教学改革能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统计学;教学效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2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的应用不仅限于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也会用到统计知识。财经类院校的《统计学》主要面对非统计专业的财经类学生,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数理素养也有很大的区别,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学生为本的授课是笔者一直关心的问题。自从使用了微课这种方法,学生学《统计学》的兴趣大有提高,课堂效果有显著的提升。
一、微课概述
微课是“微小”的教学活动,指教师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的围绕某章节或某个知识点甚至某一概念等内容制作的简短、完备、独立的知识传播课程。微课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但微课要借助于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教师要经过缜密的过程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过程,微课的设计过程符合信息化教学要求,课程的承载方式网络多媒体,其内容仅是某个小的知识环节甚至一个概念的解读,每个授课单元都很短,但每个单元都独立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从受眾的角度出发,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微课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微课看起来“微小”,但效果不“小”。微课都是比较短小,不如一般的课堂教学时间那么长,但是它的作用很好,学习效果显著,是一种难得的学习资源。第二,微课虽然短小,但是它的知识内涵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第三,微课虽然短小,但其进程不慢。每个微课的知识讲授都很短,多个微课结合起来,构成微课知识群,不比大课堂进程慢,实际效果更好。第四,微课可以随时更新随时学。因为课程短小,可以紧随知识的更新,对微课进行调整很方便。
二、微课的开发步骤
微课的开发要涉及多个层面及不同的相关人员,具体的开发步骤如下。
1.整体规划。在进行微课开发前,必须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及进度计划,形成统一的开发标准,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的规划是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要根据受众的特点,按照相应的课程标准并结合特定的使用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开发人员共同确定相关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发布,供项目相关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2.建设共享平台。完成上面的第一个步骤后,接下来应该构建共享的微课平台。有关人员要基于微课进行微课开发、分享和应用,该平台须由主管部门管理和协调。平台功能不仅要满足使用者的微课开发和日常运营,而且要便于用户开展有关研究,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内容开发。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微课开发的主要工作,它决定着微课开发的成败。开发之前,先要对相关人员做技术培训。然后,设计选题,把相应教材内容梳理成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模块。其次,根据模块的内容,组织设计讲述内容。再次,进行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加工。最后,微课的上传、报送及审核发布。如果必要的话还要进行评价反馈,确保课程的讲授质量。
4.交流及改进。微课的开发主要目的就是用于交流与应用。通过各方人员的交流,有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微课的评价中来;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对微课的使用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
三、微课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现有《统计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特点,微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微课教学,要求授课老师结合微课的“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四要素,进行《统计学》知识群的构建,并将其应用到《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支持翻转课堂教学、体现课内差异化教学并支持课外的辅导答疑,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
1.微课教学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统计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不够;第二,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很大,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不同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授课;第三,学生课后的学习不主动,不能很好地完成课下作业。
通过微课的模式把上述问题转化成以下问题,具体来说有三个:(1)如何通过微课资源,帮助同学学习《统计学》新知识。探讨如何帮助学生预习导学,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2)教学中知识难点的处理。主要解决如何指导学生处理会重复出现的典型问题、难点,及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先导知识点,完成有针对性的学习。(3)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的巩固拓展。对于程度较好的可以提供拓展为目的的微课,程度差的提供难题分析讲解,及时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运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首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利用微信平台让学生先微课学习,并完成预设的任务,以便课上参与讨论。其次,利用微课差异化模式,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知识群资源,以达成差异化教学目的。最后,利用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和概念,完成课后的辅导答疑。因此,我们可以研究利用微课的上述特点,解决《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微课能达成的目标。我们主要探索如何把《统计学》的教学与微课模式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微课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1)给出《统计学》的微课知识群资源,以便授课老师和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或学习实践来使用。(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3)基于微课的知识难点处理优势,给出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建议,要给出体现专业特点的学习方法,并帮助学生课后完成课后的答疑和作业。总体目标是通过微课的模式,找出适合于不同专业的《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改进现有的《统计学》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微课,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于微课的灵活性,可以结合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授课、辅导,从而也使教学过程实现了差异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微课教学的内容。微课教学主要由参与录制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统计学》教学实践,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经验,比较分析并讨论、提炼出《统计学》的知识群结构,并用微课的形式将这些知识群展现出来,供师生们下载使用。《统计学》的微课录制先从基本的描述统计开始,结合不同的专业要求,把描述统计知识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知识内容凝结成十分钟的讲述内容,并做成微课资源。接下来,把推断统计及其他知识也类似做成微课资源,供师生使用。同时,开发组把此方法推广给其他老师,并总结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改正,最后形成《统计学》微课知识群资源库。
具體来讲,首先依据课题参与人的教学经验,形成《统计学》的知识体系框架。其次,将统计知识微课资源化,形成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知识群,便于同学们在学习中选择使用。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调查教学效果的测评数据,分析比较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效用,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加以完善。
四、结束语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满足不同专业社会应用的需要。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充分利用《统计学》和微课的各自特点,把微课纳入到《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中。利用微课,我们可以改进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可以设计个性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微课的反馈与评价,可以不断提高与自我成长。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如果要建设《统计学》微课平台,必须从各方面同时着手,多管齐下。这要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很多方面的因素。建议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结合统计学院系,共同针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趋势改善现有《统计学》教学模式,建立新型适应就业要求的《统计学》微课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林泉.基于动态技术支持的统计学教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2]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学刊,2014,(7).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4]陆晓燕.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5]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效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6]黄秀海,滕清秀.教学改革效果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7]黄莉芳.对财经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