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起的作用
2015-12-10梁丽君
梁丽君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理念,而探究教学又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笔者以高中历史为例,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探讨探究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起的作用。
关键词:探究教学;个性发展;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51-02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传统教育只注重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得“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独特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式加工和塑造”。[1]学生的个性都在这种统一标准的教育下消失了,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性与创造性也没法被激发出来。而日本、美国、前苏联这些国家早就把个性化教育纳入到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计划中,以实现学生的终身教育。新课程改革正是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并吸取其他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施的,目的在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中的历史教师也正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因如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已焕然一新,但仍存在有的教师没有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谛的现象,使得探究性历史课堂流于形式,为了探究而探究,随意设置一些根本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或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得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学到知识,个性与潜能就肯定得不到开发了。
因此,教师只有明白探究教学的目的,理解探究教学在历史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2]。基于此,笔者根据高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独立解决问题和提出独到见解的特点,以高中历史为例,从探究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一角度去揭示探究教学的作用。
二、探究教学、个性发展的内涵
(一)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是在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法特征所创造的教学方法。[3]即教师决定一个主题,创设一种像科学研究一样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独立观察去发现问题,再通过查找资料、访问、参观、调查等方法独立解决问题。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正是通过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历史问题及合作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个性发展
个性这个词来自拉丁语人格的面具(Persona)一词,它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附属于社会交往,产生于群体,[4]限制了人对现实的态度与行为。具体而言个性表现为每个人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的独特性上。它具有独特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三方面的特征。
个性发展是基于个性的发展性而提出的,个性不是静止的,它会随着人的实践经历增多而发展,“是人的历史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较晚的产物”,[5]最终成为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而探究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自主性的学生也是一个自主、自立、自觉与自信的人,他能够独立地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做自己活动的主人,用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行动。
探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位指导者,这给学生留下了发挥自主能力的空间,而在展开探究教学时,教师也会有意设计一些推动学生自主性发挥的问题。在高中的历史课中教师会根据學生思维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历史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地利用各种途径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建构起自身的知识。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并对其作一个评价,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指导在网上查找洋务运动的概况,如发生的整个过程,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成就,存在问题等。然后,看一下别人对洋务运动是如何评价的。如果有条件的还可以看一下《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李鸿章传》等与之相关的书籍。查找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如当时中国已经拥有一支并不比日本实力弱的海军,但为什么还是会失败呢?为什么洋务派不是用近代化的军事设备去抵抗外国人,而是用其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呢?带着疑问,学生再看学者们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并结合自身的历史知识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去查找资料,独立解决相关的历史问题,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套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也为学生解决相似学科问题提供了借鉴。
(二)激发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6]兴趣作为个性的一个因素,它是逐渐培养出来的,不同个性类型的人兴趣又会各有其特点。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发展,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都被看作不务正业。探究性的高中历史课堂则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明白自己喜欢什么,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巨大潜力。
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性的形式呈现的,学生依据教师设置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学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专题的内容特别感兴趣而产生继续研究的愿望。如在学习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这一专题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个专题学习前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这个专题中文学艺术中的某一方面,如书法、绘画、诗歌等,然后让学生依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结合成不同的兴趣小组。接下来,教师再让每一小组的同学去查找相关资料来展示自己选择的文学艺术在每一个朝代中的表现,再据此找出不同朝文学艺术的特点,探究这些特点形成的背后原因,最后在相应的历史课堂上把小组共同努力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的历史探究学习中,学生内在的兴趣与爱好很可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如果再深入探究,某一文学艺术可能就会成为其一生所爱。如有的学生可能在探究了中国的书法发展历程后,对中国的书法情有独钟而开始练习书法,而得到同学们赞许的小组展示者,很可能会喜欢上演讲。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探究性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学生只爱看历史书而不爱上历史课的现象。
(三)引发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一种潜在的能力,对科学家而言,创造性意味着发明创造。而对一般人来说,创造性是人在认识了一个新的事物后,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改变对已往事物的看法,确立对世界新的认识。
“创造性是训练不出来的,它是教育引发的结果”[7],探究教学指导下的历史课堂为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从而得出不同于书本上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看法。如在学习岳麓版高中历史Ⅰ《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对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惨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很容易找出军事力量不如英国,清朝军队腐化战斗力不强,清朝的军官贪生怕死,妥协投降等原因。根据这些原因有的学生就会以指出,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在这样结论的基础上,有的学生就会提出疑问,既然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那就是说就算有更多的像林则徐那样的不怕牺牲、英勇应敌的英雄也将是徒劳,牺牲改变不了中国被打败被侵略的历史。针对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创造性的认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先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再引导学生认识到林则徐他们确实没法改变清朝的现状,但他们的爱国精神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然后问学生清政府改变不了的被侵略的命运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启发?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去思考,得出中国必须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必须要与时俱进,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中国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不再让历史重演的结论。
在这一番质疑与思考后,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就被诱发了出来,学生对鸦片战争有了自己新的看法,而建立起的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又将推动其思考更多历史问题和其他的相关问题。
四、结语
“教育要致力于人的个性的发展,把培养‘有个性的人作为教育目标,这就是决定了教育发展的个性化方向,它强调受教育者发展形式的自主性和个别性,发展内容的和谐性、完满性”[7],探究教学指导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兴趣与特长都得到了展示或培养。要让探究教学指导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更大限度地发挥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入地理解探究教学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真正的有探究意义的历史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就探究教学提供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及相应的硬件措施,如增长电脑室、图书馆开放时间,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开设各种实践性的小组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有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11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3-01.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
19492625_3.htm.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1:23.
[4]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77.
[5]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28.
[6]陈志刚.历史课程论[M].长春出版社,2012:78.
[7]冯建军,等.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