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神合一话养生

2015-12-10宗文静曹洪欣刘寨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养神形神合一

宗文静 ,曹洪欣,刘寨华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形神合一话养生

宗文静1,曹洪欣2*,刘寨华1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通过对形、神及形神合一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分析,阐述形神共养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认为形神合一指导中医养生主要体现为调情志以养神、食药运动以养形、动静结合三个方面,通过对该三个方面的具体论述,认为形神合一、动静结合、身心共养是预防疾病发生、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

形神合一;中医养生;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概念,由于养生追求目标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养生理念和流派。中医养生指遵循生命发生发展规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取各种方法保养机体,促进身心健康,达到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1]。

“形神合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学整体观的核心内容。《类经》指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主。”形和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是形与神俱。形神合一理论对于养生保健以及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指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以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总的体现,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形神合一,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人体中,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

1 形与神的关系

1.1 形为神之宅

形为神之宅,即生命形体是神产生和依赖的载体,神依附于形而存在。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魄、魂、意、志,分别归藏于“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中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2],因此五脏可称为“神之宅”。《景岳全书·治形论》亦云“形为神明之宅”。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形为神之宅,形体康健,神的功能才可以正常行使。

1.2 神乃形之主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神的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宰。《艺文类聚》提出:“养生的根本在于养神。”《类经·针刺类》中载:“无神则形不可活”。以上均说明了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情志活动的产生与调畅,均离不开神的统帅与调节。神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形离开神则亡,神乃形之主。

形与神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是健康的象征。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存,形神分离,纵然形骸尚存,但生命已经完结。

2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行宜动,神宜静。形动,旨在流通气血,宜“动而中节”“形劳而不倦”;神静,关键是“恬淡虚无”与“精神内守”。

2.1 调情志以养神,神明则形安

2.1.1 清心寡欲以守神 清心寡欲,即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先秦时期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的主张,并提出了无知无欲、处下不争、知止知足、守虚静的养生原则。这种清心寡欲的养生思想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刘完素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养生四要》云:“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认为人们养生以养心为主,清心寡欲,淡泊从容,则可心情平静,精神内守,有益于健康长寿。

2.1.2 修身养德以宁神 修身养德,即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有“德”才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世和谐,方能身心健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作了进一步阐释:“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以上皆说明了修身养德对于养生的重要意义,以德助寿,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从而能够神志安宁,延年益寿。

2.1.3 怡情养性以畅神 畅神,即调畅人的精神情志。历代养生家多主张“诗书悦心,出林逸兴,可以延年”,多借琴棋书画,移情山水以修身养性。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品茶、移情山水能使人赏心悦目,陶冶人的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抚琴悦心境,弈棋活思维,书画调神气,品茶悟禅理。《老老恒言·消遣》云:“幽窗邃室,观奕听琴,亦足以消永昼”“拂尘涤砚,焚香烹茶,插瓶花,上帘钩,事事不妨身亲之”。明代养生家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从饮食起居、四时调摄、导引吐纳到琴棋书画、品茶赏花无所不及,书中字里行间充分说明了怡情养性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因此,循理乐俗,以积极的态度热爱生活,保持愉悦的心态,则可精神舒畅,心静神安。

2.2 食药运动以养形,形健则神昌

2.2.1 饮食调摄 人体的气血津液有赖饮食调养,合理饮食对于养生极为重要。《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唐代《食疗本草》中记载了当时常食的瓜果、蔬菜、米谷、鸟兽、鱼虫等对身体的保健作用,为后世的饮食保健奠定了基础。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四宜、二少、四忌的饮食养生原则[3]。四宜即:一宜少食多餐,食不过饱;二宜食勿精思;三进食宜心情舒畅;四食讫宜适度运动。二少即:一少食肉;二少饮酒。四忌即:一忌暴饮暴食;二忌饮浊酒;三忌杂;四忌生。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各种食物合理搭配,食量适宜,谨和五味,寒温有节,才能使人体营养均衡,脾胃调和,身体康健。

2.2.2 中药调养 中药调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且具特色的方法。我国第一部中药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多为服之轻身、不老延年的药物,多能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为养生保健之佳药。晋代葛洪的养生学代表作《抱朴子内篇》中记录了现代常用滋补药物,如地黄、茯苓、麦门冬等,对现代养生保健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了921种药物,其中有补益作用的约有90余种,首次记载的如冬虫夏草、鲍鱼、海参、鹿胎等至今都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由于中药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运用药物养生时,不能千篇一律,应结合人的体质、健康状况综合调养,才能达到更佳效果。

2.2.3 运动强体 《吕氏春秋·达郁》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阐释了“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道理,强调了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着眼于“精、气、神”的锻炼方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调心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则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故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4]。同时,在运动强体的过程中要做到运动适度,“行劳而不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3 动静结合,身心共养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不能过分强调运动而忽略了静的作用。中医养生方法倡导动静结合,身心共养,刚柔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但同样,形体宜动,须动中有静;心神宁静,须静中有动。形动有助于神静,神静亦有助于形动。故更应注重静以养形,动以养神,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2.3.1 静以养形 “静以养形”,特指以静功养形体。常见的静功养形的方式包括静坐、静立、闭目养神、琴棋书画等,通过精神上的自我控制与调试,摒除浮躁、紧张的情绪,使身心获得最佳的宁静、松弛、平稳的状态。如书法,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要有神采,即形神兼备。在书法创作过程中,需心神集中,心平气和,意守丹田,双腿有根,双臂有动,双目凝神。欲书之时吸气,行笔之时提气,收笔之时呼气[4],要把握气息与行笔的节律。故有人形容习书犹如纸上太极拳,可舒筋活络、强身健体。

2.3.2 动以养神 动以养神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导引、呼吸吐纳、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形体锻炼,舒筋健骨,来凝神静思,意守入静,以达到形神共养。太极拳是一项典型的“动中求静”的运动,其一招一式均以各种圆弧动作组成,“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是“内外合一”“形神一体”的内功拳。在打拳时双腿要虚实交替变化,且动作要柔和轻灵,蓄力发劲,刚柔相济,“外示安逸,内益鼓盈”。长期练习太极拳,使气血流通、强筋健骨,还可潜移默化中使人变得心神安宁,稳健豁达。

形体的“动”在其过程中蕴含着意念的“静”,意念的“静”在形式上往往指导着形体的“动”,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以养神,静以养形,动静结合,身心共养,形神合一,是中医养生之精髓。《寿世青编》中说:“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养之道,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3 结语

基于形神合一的原则,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模式,运用丰富的中医养生方法,调形养神,使精充气足神旺,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苛疾不起”,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们在自然健康的状态下,“尽终其天年”,使不同个体达到其最长的自然寿命。

[1] 曹洪欣.中医养生大成[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11.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47.

[2] 刘琼,李成年.试析孙思邈饮食养生观[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62-63.

[3] 王丹文,徐桂华,王会梅.传统中医运动养生研究评述[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3):73-76.

[4] 丁春鸣.怡情养性说书法—罗杨谈书法与养生[J].中国保健营养,2009(3):35.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3-20

北京市支持中央高校共建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

宗文静(1987-),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

曹洪欣(1958-),男,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学概论。E-mail:caohxin@mail.cintcm.ac.cn

R212

A

1673-2197(2015)12-0001-02

10.11954/ytctyy.201512001

猜你喜欢

养神形神合一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养神”刍议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人剑合一
意象、形神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形神在我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