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缓解“学校适应障碍”
2015-12-09马骏
“妈妈,我不喜欢小学老师,你送我回幼儿园吧!”
“上课了,要好长时间坐在椅子上,还要回答问题,好怕呀!”
“学校里没有玩具和滑滑梯,只有操场,不好玩!”
……
当六七岁的孩子从大班跨入一年级后不久,各种新的操心事儿开始围绕着大人和小孩。为什么孩子从憧憬、兴奋,慢慢变成了排斥、恐惧呢?一起来听听发育行为儿科医生是怎么看待这些表现的,又有哪些好的建议来帮助孩子。
父母对孩子能否较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问题都比较关心:孩子需多长时间能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转变呢?其实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一两个月就能顺利过渡,有的到了二三年级依然不喜欢上学。
确实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行为方式。每个孩子成长中的某个阶段,也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偏差或异常。但若孩子长期对学习无兴趣、厌学,甚至拒绝去学校,可能是学校适应障碍。家长需注意观察和帮助孩子,使孩子朝着问题减轻、克服和潜力发掘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学校适应障碍?
学校适应障碍是指在学校环境中的一种“成长迟缓”。大部分国外研究认为,6岁左右(即入学后不久)是学校适应障碍的高发年龄段之一(此外是11~13岁、14岁及以上)。
学校适应障碍主要有三种表现:不愿学习,脱离学校群体;逃避去学校;留级或退学。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多种原因导致孩子不愿学习,从而加重逃避上学的现象(包括逃学和拒绝上学),这会增加孩子缺课的时间。长时间逃避上学会使学习跟不上,这又加大了留级的可能。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尚可考虑留级重读,但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就不宜留级了,因为这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这些问题易引起学校适应障碍!
1.情绪问题。许多不愿学习或逃避上学的孩子,常伴有分离性焦虑。这是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焦虑,在幼儿园很普遍,有的孩子上小学后依然存在。较明显地发生在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早晨,上学前或与学校分离较长时间(如寒暑假)后。
2.神经发育障碍。比如有的孩子存在学习、注意缺陷或运动障碍,使孩子在教室或操场上表现出的某些行为(如动作笨拙、说话不流利等)遭到同伴嘲笑,降低了孩子在校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缺乏上学的动力。
3.气质类型。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对同一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如有的孩子对批评很敏感,有的孩子较难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则等。
4.社交问题。有些孩子比较孤僻,常躲避或不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或与同学常起冲突,在校缺乏友谊,也会引起孩子对学校的适应困难。
5.疾病因素。有的孩子不愿上学时,会说因为头痛或肚子疼等,对于身体不适的情况,家长需注意询问辨别。例如,肚子疼可能是吃坏了东西,也可能是因对上学的焦虑和恐惧,导致不愿进食,引起胃部不适,还有可能是孩子为不去上学说的谎。
6.学校环境。小学与幼儿园在老师角色、学习方式、作息、环境布置等方面都相差较大,孩子还依恋于幼儿园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游戏活动的轻松乐趣,而对学校的课堂提问、作业练习等不容易适应。
7.家庭教育。父母未对孩子的小学生身份转变、时间观念、纪律意识等提早培养,或孩子的自理能力未得到较好的锻炼(如一年级小朋友中尿裤子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教育的缺乏也会延长孩子不适应的时间。
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小方法
◇ 建立安全感。孩子成为小学生了,心理上却还没随着身体一起成长,如在校不敢跟老师说话,害怕受到批评或遭遇同伴的议论、嘲笑等。对此,家长可以和孩子提前在家玩“问答”游戏,例如,若上课时想上厕所,你该怎么办呢?老师批评你做得不对时,你会怎么做?……引导孩子思考在校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从侧面促使孩子的心理成长。当孩子真的遇到这些困难时,父母事先的教育已使孩子初步具备了承受这些小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解决方法。
关键是要让孩子体会到在学校的乐趣,而不是一到学校就充满了害怕或无聊的情绪。一般孩子有天然的求知欲望和交友需求,让他们在学校环境满足这些需求是让孩子喜欢学校的核心。
◇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注意力的时间和范围都比较小。爸爸妈妈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如通过平常在家讲故事、看图画书等,使孩子由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方式慢慢过渡到一句话、一小段的阅读,将注意范围扩大的同时,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果孩子做事时注意力集中,事后父母应及时表扬他的行为,孩子就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
◇ 锻炼孩子的动作。六七岁的孩子手部关节肌肉发育还不是很成熟,所以他们在使用笔、橡皮、尺子等过程中,常常有些费劲,甚至有点儿笨拙。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游戏、简单的家务来锻炼孩子手的灵活性,可以减少孩子在校因动作缓慢跟不上其他同学而产生的自卑感。此外,还需带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减少孩子上体育课时的不自在和不适应。
◇ 发展长处或兴趣。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玩的意识还很强,所以需用孩子感兴趣的或有趣的活动、方式去激发他的学习热情。父母和老师发现、鼓励孩子发展长处或兴趣,有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在增长,提高自信心。例如,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的兴趣活动(如下棋、唱歌、舞蹈等),使孩子感受到上学的乐趣。
◇ 保持一致性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见统一,才有利于形成孩子的好习惯。比如,放学回家是先玩一会儿再做作业,还是先完成作业再玩耍;允许孩子边吃东西边做作业,还是告诉孩子做作业时就得一心一意;孩子想玩电子游戏,往往父亲觉得玩一会儿没关系,还可益智,母亲则担心孩子会不会上瘾,不思学习;等等。当家庭教育不一致时,父母最好先协商一致,这样就不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如果父母和老师长期配合引导,但孩子到了二年级还不适应学校生活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做一些行为量表的评估,以排除是否有发育行为方面的问题。因为一二年级是孩子适应学校的关键期,也是良好习惯、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若等到三四年级再去纠正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了。
作者简介
马骏,医学博士,发育行为儿科学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就职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儿童发展中心访问学者,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擅长儿童脑发育障碍、行为障碍、注意力障碍、社会情绪发育障碍、排泄障碍等相关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