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谏院题名记》译评

2015-12-09覃业朝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庆历司马氏奸臣

覃业朝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①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②,萃③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④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⑤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⑥,责其职事。庆历⑦中,钱君⑧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⑨。嘉祐八年⑩,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九)

〔注释〕

①得:能够。②利病:利弊。③萃:聚,集中。④汲汲:心情急切不肯休息的样子。⑤天禧: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公元1017-1021年)。⑥谏官六员:指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左右谏议大夫。⑦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1-1048年)。⑧钱君:一说指钱惟演,字希圣,宋朝临安人,博学能文,召试学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极为赏识,官至保大军节度使。一说指钱惟演侄钱明逸,字子飞,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为右正言,谏院供职,六年,擢知谏院。⑨漫灭:模糊湮没。⑩嘉佑:宋仁宗的年号。宋仁宗曾改元九次,嘉佑八年即公元1063年。

〔翻译〕

古代进谏没有专门的官员,从公卿大夫一直到工匠商人,没有不能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才设置了谏官。将天下的政事,四海民众的意见,所有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都聚集在一个谏官身上,让他去向皇帝进谏,他所担负的责任也够重大了。担任这个官职的人,要时刻记住那些重大的事情,舍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首先办理那些紧急的事情,然后处理那些不急于办的事情,专门为国家着想而不谋私利。至于那些不断追求个人声名的人,正像不断追求私利的人一样。他们中间相距又有多远呢!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六员谏官,责成他们掌管谏诤的事。庆历年间,钱君才把谏官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担心时间长了,会模糊消失,所以在嘉祐八年,将谏官名字刻在石上。后代们会逐个指着他们的姓名议论他们说:“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邪恶。”啊!这能不叫人惧怕么?

〔评析〕

本文是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司马光为谏院提议把谏官的名字刻在石上写的一篇杂记。文章阐述了谏官的来历,着重阐明了谏官的重大责任和谏官应具备的品德。

小时候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时,知道司马光属于保守派,感情上对他或多或少有些隔膜。但后来读了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后,知道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史学家。正因为他是伟大的史学家,其执政理念自然是循先人之道,一旦遇到王安石为了改革而实施的变法,则拼命反对,遂不足为怪了。

据史料记载,司马光一生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生活节俭。为官期间,敢于直谏,不阿谀奉承;举忠斥奸,不为身谋。正是这样的一个司马光,希望皇帝身边的谏官成为绝对的忠臣,也就很自然了。他是想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永远不会消失,让史官记入史册也好,平民百姓众口传扬也好,能给谏官一定的震慑,免得他们当了奸臣而遗臭万年。手段可谓别出心裁,用心也可谓良苦。殊不知司马氏的将谏官之名“刻著于石”的做法,只适用于真正的忠臣和少数爱慕虚荣的人,对于那些嫉贤妒能、自私自利、不以国家苍生为念的奸臣而言,绝对收效甚微。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达到司马氏的预期目的呢?靠在石头上刻谏官之名就能解决吗?结论是非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能靠监管机制和依法治国。若要这样施政,就需对陈旧的社会体制进行不遗余力地维新和大刀阔斧地改革。是时,王安石遂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变法”,却遭到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反对,终至变法失败,不能不说这是时代的悲哀。

时下,随着一个个高官的落马,表明我国监管机制的得力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国家兴利除弊的见证,更表明国家在铲除奸臣(腐败分子)的手段上,比司马光的“刻著于石”不知强多少倍。endprint

猜你喜欢

庆历司马氏奸臣
论庆历贬谪诗风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庆历四年秋》:北宋时代的缩影
论司马氏对曹髦之死的应对
—— 兼论葬仪之议中的刘贺记忆
奸臣的后人难做人
《水浒传》中的宋代文官研究
浅析东晋门阀的衰落
皇帝喜欢奸臣的十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