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止境的大学教育和改革
2015-12-09郭俊先夏利宁
郭俊先+夏利宁
摘要:无论是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变换,还是教学资源、方式或模式的不断推进,大学教育和改革始终为其核心理念和目标而改变,即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无限探索能力,促使其自我改造、寻找真理和完成心中梦想的历程。
关键词:大学教育;改革;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224-03
一、教育的大方向
大学教育,已经是一个无国界的大学教育舞台,是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无限探索的能力,促使其自我改造、寻找真理和完成心中梦想的历程。
关于教育。今后的教育不再是一个教师的舞台,也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是没有界限的多元舞台。大学教育已经从黑板、实物和幻灯图片的视觉、图片和影音的视听和多媒体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教育,即多人、多校、校企、多层次和类型信息的多元化教育[1,2]。教育者要做的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化好这个多元舞台,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训练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有效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混合式学习[3,4]。
关于学生。依据大学生的高考分数、知识量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普通学生、聪明学生和智慧学生。其中,普通学生不仅高考考分不高,学习技能也一般,在中学到大学学习过程中,仅能获取部分的已知知识;聪明学生具有一些学习技能,高考考分较高,但学习过程中仅在获取和学习获得已知大部分相关知识;智慧学生不一定有很高的高考分数,却在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因此,如何培养出智慧学生,使学生具有探索和批判精神,实现不断提问和再提问,这是当下的关键性问题。能够或者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方法是设计研究型、探索型的教学过程和内容[5]。教学过程应是实现学生主演、教师导演的教学过程。同样,我们也需要梳理学生高中之前缺失的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在大学教育期间,引导他们做具有良好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的人[6]。
关于教学。教学模式或方法已经从启发式发展到引导式,再到探索式或研究式的发展过程。从另外一个视角,由第一个阶段,纯粹的传授知识,发展到学生与教师讨论、互动的第二个阶段,再到第三个阶段,师生、生生、校内、校内外和国际化互动。促使学生和教师质疑和批判,挑战权威和未来的态度。好的教学不仅要有非常良好的硬软件配置[7],也要有精确、完美的教学设计。良好的硬软件配置,促进各类交流。最佳的设计,教育者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和学习[8]。包括,如何最佳地发挥硬软件平台,优化和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特别是明确教学体系或课程的真正意义、目的和作用。
关于考核。一直以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或者水平,多数都以结果考核为主,且多以闭卷或开卷考试为主。但是分数可以代表素质和技能吗?我们如何去评价?因而,伴随与国际更深层的交流和学习,学生考核从结果考核,变成结果和过程的混合式考核[9]。此外,鉴于过程考核的时间长、准备复杂、层次深,必须建立可行的考核制度。
二、教学的手段
原始手段。教育最初来自于基本无外部手段的听、说传承。伴随人类部族或部族间的各种交流增加,通过石、板刻画传授和流传知识;后期文字和造纸术发明逐渐开始以树皮等记录介质传授知识。总体来说,手段较为单一、信息较少,知识面不广,获取过程间断、简单和范围很窄。
视听手段。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开发、设计一些适合教学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从黑板、实物体、冲洗照片和幻灯卡片播放的视觉手段,逐渐发展到图片和影音集合的视听技术。信息量大量增加,图片展示和影音传递。但是,局限于一定范围,信息展示和拓展的速度较低,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不多。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知识量和信息传承的递减、扭曲过程。计算机辅助手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制作、丰富的图片、影音和动画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学的短板。丰富的知识量,快速的展示,细节的示教。教学的讨论开始增加,新的设备是大学教育可以更直观和清晰,甚至复杂的知识也能实现简单、明了的表达。
然而,多媒体教学知识量过大,学生消化吸收较慢或不足;其次,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教科书、课件和影像,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等,被区域或国家的无形界限所约束。怎么拓展到国内外这个更大的环境,怎么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掌握最实用的技能,实现素质提高,是当下的任务之一。
网络辅助手段。最近几年,群体、多校、多层次和类型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教育开始冲击传统的大学教育,这就是MOOCs的发展[10,11]。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引用,还是有一定取舍的改进。它的高辍学率、非面对面的交互、高重复率作业下不易控制的评价考核,以及高水平硬件设备:宽带、便携的终端电脑。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来的太快,需要多长时间去适应它,以后的教育又何去何从?不论技术和手段如何发展,一个总的目标是不变的:开放性、混合式、数字化、网络化的混合式学习;紧跟和超越现有技术和知识,发展在线或不在线的交互学习是今后的趋势。
三、教学的细规划
在大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硬软件基础上,教学规划是在教人成人的明确教学目,和解惑·传业·授道作用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过程和内容,课程考核,构建课程教学一体化[12-14]。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提高技能,训练成文明人的素质。
关于课程体系。面向能力培养,引入外校或外部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适合本校、本区域、本国乃至国外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15]。还应注意两个方面:量的问题,即课时量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质的问题,即学生获得、提高多少,如何可操作评价。
关于课程教学。以后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做主体学习课程知识,教师辅助和提高其技能训练和素质提升[16]。因此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每个部分和整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可操作、准确的授课过程;可行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总之,教育的大发展,课程教学基本都是趋向于面向能力培养的过程[17,18]。首先,无论主干课程或者辅助课程,小班或者大班授课,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其次,课程教学同样可以用科研发现和实施完成的方法或模式来实现,设计成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19,20]。第三,从简单的师生互动,再面向素质提升的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和生生协作共进[18]。最后,好的课程教学需要经费和硬件的后盾支持,需要最大化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等资源。endprint
关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过程。第一,依据专业教培方案和课程体系层次,设计好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性实习,由基础性实践到拓展性实践的逐步过渡过程,最终走向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趣味可视化、可研究拓展化的实践过程[21,22]。第二,为了激发兴趣,在一个具体的实验或实习中设计循序渐进的分部实验或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其探究深层次的科学和技术问题[23]。第三,提供在线或离线的文献或信息资源,包括早期学生或研究者发现的实验现象、设计参数和过程控制等,使学生在模仿和发现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能够针对一个既定的实验去尝试新的设计和验证。第四,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做实验才是最重要的,而针对重要的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需要团队合作开展。第五,用项目驱动改进实验教学,设定层次教学[24]。第六,实践管理是实践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激励教师和管理人员,也需要结合实践绩效和过程控制考核[25]。
关于师生民主。师生要民主,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开心乐观的状态,容忍的心量,要有感染学生的能力和气质。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关心和热爱学生,要不断改进方法和手段,调整课堂效果。当然,首要的过程是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其来自的区域、年龄、心理、背景、动机、职业规划、性格和学习特点,教育者更要掌握适当的教学理论。
四、考核评价
考试成绩较为公正,但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平时成绩不易操作,大课多班时容易“放水”。相反,结果和过程综合考核是合理的教学评价[26]。但是其操作性不高,必须采用现代交互硬件手段(即网络、探头和现场记录),实现快速、准确和可操作的过程考核。其二,考核应该是多元的、层次化的,是依据课程或专业而不确定的,也是因时间、环境和对象变化的考核。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团队集体考核。最后,为了反思总结和改进完善,考核后的调研分析和改进考核模式和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以上认识已经表达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和认识,但是针对任何一个课程或实验,乃至设计等,如何激发学生和教学者的探究和批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过量地开展课程教学,而实现“学致用”的目的和过程,其方法和手段是不一样,是逐渐发展的。因此,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大学教育和改革是没有止境的,教书育人的改进也是没有止境的。
参考文献:
[1]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2]杨自栋,杜瑞成,王相友,等.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三创”能力培养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3,(7):55-58.
[3]张晓光.探索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1):40-42.
[4]李庆章.大学教育全面现代化与大学教育可持续发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5.
[5]李和生,蒋霞敏.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8):63-65.
[6]张丽红.大学生功利主义之我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38-141.
[7]黄大乾,曹广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16-121.
[8]张国祥.大学教师的原典意义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75-78.
[9]詹宏伟,瞿亚辉.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174-176.
[10]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11-29.
[11]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56-62,84.
[12]陈飞虎,黄胜,邹立君.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一体化之比较、启示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7):113-116.
[13]陈晓阳.构建因人而异、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2):3-6.
[14]葛喜艳,武毅英.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特色及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92-95.
[15]赵燕,戴蓉.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测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10):32-33,35.
[16]丁永为.大学课程:以自识为目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4.
[17]郝士艳.对课程领导力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113-116.
[18]吴艳.大学课堂教学的生态困境及其超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2-23.
[19]陈越,何钦铭.计算机专业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4):99-101.
[20]曹周红,刘晓平,邹开明,等.高等工科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6):97-98.
[21]陆庆,邢建川,侯孟书,等.构建因人而异、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55-58.
[22]徐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7):97,107.
[23]王守信,郭萍.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分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3-25.
[24]霍剑青.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3,23(6):26-29,37.
[25]李国锋.关于创新实验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2,(6):104-108.
[26]任宝东,田景,马媛.过程考核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2):53-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