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

2015-12-09黄群刘克汉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测试

黄群+刘克汉

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了普通话在教学中的法定地位,也为地方高校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普通话教学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看,地方高校普通话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普通话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地方高校;普通话;教学问题;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136-02

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国家非常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确立了普通话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定地位。普通话不仅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际、交流的工具,而且已上升为一种执法行为。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区域性高级人才的场所,理应成为地方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担任起为地方推广普通话的重任。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通话教学效果不佳,使得普通话推广工作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一、地方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梧州学院毗邻粤港澳,当地是以粤语为主,学生就业去向首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因此,许多同学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学也不可能达到北方人讲普通话的水平,反正自己不到北方就业,在南方就业自己说话别人能听懂就行了,花那么大气力学普通话没有必要。在与同学交谈过程中,笔者得到这样的信息,一是很多学生在宿舍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粤语,谁学得像,谁就有成就感。会说粤语的同学便乐此不疲的当起非粤语地区同学的教师;二是许多同学反映,在求职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对普通话要求远远低于英语或某种专业技能证书。因此,许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与考证的精力投入多于学习学普通话。为此普通话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学生学习普通话内驱力不足。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动力是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内在要求。梧州学院是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一所综合性地方院校,师范生占的比例较小。学校对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有《普通话训练与水平测试》课程,是一门基础必修课。学生虽然意识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学习过程中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如课堂上老师教读的时候,不认真听讲,练习时不肯开口练习;课下也不积极训练,不向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学学习;临近考试时搞突击,虽然大部分同学也能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但是由于学习的驱动力不足,许多学生考试过后不再进行巩固强化,朗读与说话的时候很快又回到自己的原貌。因此,语言面貌很难改观,普通话水平也很难提高。除上述三个特殊专业外,我校对其他专业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普通话训练与水平测试》课程,大多数学生选课的主要目的是拿学分,他们通常会认为该课程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不大,他们不打算做老师,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为考教师资格证做准备,但他们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考试通过后,就不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

3.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足。地方高校对普通话教学的软硬件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是没有建立一支专职的普通话教师队伍。担任普通话教学的老师,一般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普通话语音基础相对来说较好的教师直接担任,或是由学校将其他教学系部语音、面貌较好的教师送去参加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短期培训,在取得一级证书后担任。这虽然解决了普通话教学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但由于担任普通话教学的教师的专业性本身就比较弱,加之担任普通话教学的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教师素质得不到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乏力,因此从普通话教学的长远发展来看,由这些教师兼任普通话教学任务不利于普通话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学设备不完善。由于受资金、场地等的限制,没有专门的普通话语音、口语训练教室用于教学,且教学影像资料匮乏,多是对经典课文或诗文的朗读或朗诵。因此,普通话教学基本停留在采用教师语音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地方高校普通教学创新路径的选择

1.教学理念创新——从追求测试合格转向说话语言的规范性。有人认为“普通话教学等同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认为通过培训,学生能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就是普通话教学的成功。”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衡量普通话运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国家及有关部委的要求,现阶段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以上水平,也就是至少为二级乙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普通话教学的目的远非如此,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普通话教学让学生纠正因方言或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偏离普通话的语音习惯,尽快去掉发音错误和发音缺陷,达到按照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规范说话的能力,尽可能地促进他们的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2.备课的创新——从备教材转变被学生。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备课,按教材内容分配教学时数,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以完成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这种以教材为中心的备课方式,不考虑学生原有基础,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为了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我校要求任课教师从备教材内容转向备学生上来。任课教师先了解学生来自哪里,平常说何种方言,把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进行分类。我校80%的生源来自广西,根据这一特点,把学生分为壮语、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生和北方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等汉语方言生,对不同语言和方言区的学生发音特点、词汇、语法等进行测试摸底,找出他们学普通话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问题,并进行归纳、分析,建立学习资料库,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基于摸底结果,任课教师按不同方言区进行备课,分班上课。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原有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施教,在有效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endprint

3.考核方式的创新——实行免修免考制度。学校出台普通话课程免修制度规定: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的学生,自愿向任课教师提出免修免考申请。对提出免修申请的学生,经过专业教师结合教学要求和水平测试要求的严格认定,合格的学生则无需跟班学习,就可以免修该课程;对没有经过上课,通过自己平时努力,通过区语委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到所学专业对普通话等级要求的,可以申请免考,学校承认相应的学分。这种免修免考激励制度的实施,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运用普通话的积极性,形成良好语言学习氛围,另一方面给免修免考的学生腾出了时间,为他们赢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另外,学校对普通话课程不再进行期末考核,学生以参加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最好一次的成绩作为自己课程成绩。这种做法表面上是赋予学生对成绩的选择权,实际上是改变了学生过去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做法,真正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平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4.教学方法的创新——从“一刀切”转变为分层次教学。所谓“一刀切”就是指教师上课时按照统一的标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太简单了,“吃不饱”,在课堂上得不到提高,上课无所事事;而基础差的感到训练不足,“吃不消”,上课垂头丧气,两极分化更为明显,严重挫伤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整体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我校《普通话训练与水平测试》课程学时较少,仅有18学时,为了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我校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同一方言区的学生分为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三个层次的班级。高级班班的学生是方音较少或不明显的、发音比较标准、普通话基础好的学生。高级班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普通话的声韵调,培养良好的语感,能用普通话流利表达思想,普通话等级测试中能争取达到一级乙等以上;中级班的学生是方音较为明显、发音有些错误、普通话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级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他们着重掌握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区别,并发出标准音,对绝大部分字词能进行辨正,普通话等级测试中能争取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初级班是方言语音语调十分明显、普通话基础差的学生。初级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方法,能够发音,尽量减少方音,向普通话的标准音靠拢,普通话等级测试中能争取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分层次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由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要全面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仍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工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普通话课程的学习,有益于提高普通话口语的表述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接触不同人和不同场所时提高其语言沟通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改进教学的方法,有效解决地方高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普通话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佳颖.高校普通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7):142-143.

[3]文玉婷.浅谈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09-111.

[4]王静丰.高校普通教学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6):110-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测试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幽默大测试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