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结构新探讨
2015-12-09詹慧芳
詹慧芳
摘要:本文从系统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方法角度探讨了教学结构,分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内容、教学要素分类及要素间的关系,提出主体要素可以调控客体要素,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最重要的是要实现顶层的主体要素间结构关系的变革。
关键词: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系统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103-02
一、系统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启发
教学要素和教学结构的提出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目的是研究教学系统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和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方法为新形势下教学要素和教学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1.系统论的启发。系统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及其性质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构成这些系统的基本要素的性质及其排列组合状态;二是构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要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一切事物自成系统,这个系统又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因而事物又成为其他系统的一个要素。作为系统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结构,特定的结构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环境对系统的影响不是直接作用于系统,而是由环境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发生影响,从而使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改变系统的功能。系统在环境的影响下会进行自身调节,调节的结果有两个:一是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二是进行要素和结构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功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系统的自适应、自稳定、自组织和自控制。系统的自控制能力使系统在环境的影响下可能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稳定。系统论告诉我们要了解系统的功能,就要了解要素的基本性质、排列组合状态、要素间的关系、要素组成的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系统通过要素的改变和要素的重新组合发生改变;系统无法控制和影响系统环境使之对系统产生有利于系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要改善系统环境,就要在可能存在的各种系统环境中,选择一种有利于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系统环境。
2.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启发。结构主义方法产生源于索绪尔对语言结构的研究,结构主义强调结构分析,认为结构具有五个主要特征:整体、关系、消解主体、自调、转换。结构的整体性指结构内部各个成分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关系性是指要素在关系中才体现其重要意义,整体是部分依据某种结构关系而构成的,整体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和维护。主体消解指对主体的研究并不是研究主体自身,而是研究主体与其他要素形成的整体。自调指结构能够自行调整,结构的某一部分的变化必将引起相关部分的变化。转换指结构的变动性。结构主义告诉我们要素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要关注要素的变化,要让教学结构很好地发挥功能,必须让各要素很好地配合。
3.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启发。20世纪70年代法国兴起的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结构主义认为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没有中心;结构由一系列差别组成,由于差别在变化,结构也随着变化,所以结构是开放、不稳定的。他们认为,既然结构没有中心,所以教学中既不存在学生为中心,也不存在教师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等走进课堂,这些都成为课堂的一部分,因此课堂不是一种静止的、封闭的结构模式,而具有多义性、开放性、流动性。
系统论强调从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综合考察对象,将它用于教学结构研究,有助于呈现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教学结构系统;结构主义告诉我们要研究要素间关系形成的结构整体;后结主义告诉我们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变化的结构。这些方法对于了解教学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结构系统如何发挥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以往关于教学结构的论述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具有五种特性:依附性、动态性、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目前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和监控教学活动,它的弊病在于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建构主义的启发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一主张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但实践证明,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似乎也解决不了问题。何克抗教授因此提出了“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或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以规避二者的缺点而发挥其优势,他认为这一教学结构更适合我国目前的现状。但显然“学教并重”的结构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由体现教学过程各因素之间关系的空间结构和表示多种方法在具体时间、背景下所表现出阶段关系的时间序列这两方面综合而成的教学构型。
由此,新的条件下分析教学结构既要看教学结构的组成,也要看教学结构如何组成,即教学要素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结构新探讨
1.课堂教学结构的要素组成。从必要性来看,教学要素分为基本和非基本要素。而从要素的主客体关系看,教学要素可分为主体和客体要素。主体要素是人的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客体要素包括媒介要素和环境要素。媒介要素是在师生间建立起联系的要素,基本媒介要素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非基本媒介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等;教学环境要素则包括时空环境、课堂教学氛围等自然和人文环境。课堂教学的6个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时间、空间,前3个是最基本的,这些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定的结构。但是课堂教学除了有基本要素参与,还有非基本要素参与,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多的教学要素被提出来,因此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是众多要素参与的系统。endprint
2.课堂教学要素关系。组成课堂教学的众多要素之间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教学要素越多,关系越复杂。各教学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构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随时间和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其功能体现在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上。这个实时变化的结构很难做到精确描绘,但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可以描绘如右图:
在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是人的要素,师生作为主体,可以选择和调控各客体教学要素,主体对客体要素的选择和调控能力决定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始终是核心。
3.课堂教学顶层结构。系统论说明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结构是有层次的。课堂教学的顶层结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时空比例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顶层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入教学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及其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一师生间的结构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可认为多媒体这一要素改变了教学手段这一层级的系统结构,但教学系统利用自调功能,维持了主体要素这一层级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显然,系统的自调功能并不能保证结构的良性发展,系统的良性结构需要各要素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干预产生积极作用。后结构主义认为师生带着自己的特征走进课堂,使课堂处于变化中,因此,教学系统中的主体要素——教师和学生,对于改变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所有结构都是建构的,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因此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教师、学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在教学时间上、数量上、强度上、方式上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四、结语
课堂教学中结构关系随时间和教学活动发生变化,每一层级系统结构的共时性的结构关系使教学变得非常复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把握基本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是把握共时结构关系的前提;保证要素间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改变教学主体的教与学的理念、改变顶层结构关系、最大最有效地发挥主体要素的作用是优化教学结构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含鼎,梁仕云.现代教学系统工程模式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林福永.一般系统结构理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Rex Gibson.Structuralism and Education[M].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84.
[4]沃野.结构主义及其方法论[J].学术研究,1996,(12).
[5]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7).
[6]郭晓,蒋丽琴.改善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J].河南农业,20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