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

2015-12-09周宇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英译策略意象

周宇宏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细腻含蓄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也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因此,从翻译角度上来讲,意象是诗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此文概括总结了中国古诗意境的表现方式以及意境传达的英译策略,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把中国的文化美、中国的古典神韵传a给更多的西方读者,使全世界更多的读者能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此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093-02

一、什么是文学中的意象

意境是文学美学最精致、最细腻的传达,尤其是在诗歌艺术上,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无不以美的意境吸引人,作者往往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向读者传达一种幽深,触及灵魂深处又晕染幻化成像的情绪体验图景及感受,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令读者唏嘘、感叹或感同身受。这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也是我们所说的意境之美!在《诗格》中,王昌龄叙述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它把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作者往往以景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把情寄寓于景中,此情此景互为渲染,因此此景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三、英文如何传达诗词意境

(一)文化差异对诗歌意境翻译中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不同的语言,还有不同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表现在各自的诗歌意象中也迥然不同,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营造出来的对于自然景物的意象表现是外国读者无法领会的,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歌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充满意境的写意画。其中让人回味不已的正是文字表象之下的“曲径通幽”处,这需要文化的背景才可意会言传。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表达中的一些词汇,我们的理解和英美人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此意。

(二)意境的英译方法

为了能用英文准确地把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地传达出来,我们需要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作为文化沟通的一座桥梁,把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含蓄典雅之意蕴传递到英语的语境当中去。

1.直译法。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翻译方法,大多运用于意象比较直接或直抒胸臆的诗歌中,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Old,I return to the homeland while young,

Thinner has grown my hair,though I speak the same tongue.

My children,whom I meet,do not know am I.

“Where are you from,dear sir?”they ask with beaming eye.

2.补充增词法。(1)增加注释。中国古诗词追求委婉、含蓄的意境,直截了当的表现手法欠缺美感,诗人通常喜欢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来展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所以有时诗词通篇只出现喻体,本体被巧妙隐藏在语意之中,如此这般,如果译者不加以注释说明,翻译时没有把本体展现出来,西方读者看了就会觉得不知所述何物,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和误区。比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有译者把它译为“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 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这位译者只是根据字面把诗直译了出来,但是他只译出了喻体,没有把本体展现给读者,而要深入了解这首诗的寓意,必须要了解作者朱庆馀在当时作这首诗时的背景,此诗大约作于科举考试后还没有出榜的时候,是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描述的是洞房花烛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即将去拜见公婆前,心情紧张与期待,梳妆打扮之后,面带羞涩又有些不自信地问新郎,看她的打扮是否合公婆之意。诗歌通篇用了喻体,自比新娘,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实则是借以问问张籍的意见,他已经参加了考试,心中忐忑,不知能否考中。因此,我们得提供注释,说明当时科举情况及作者与张籍的关系以及写此诗的原因等,读者才能懂得作者是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的忐忑心情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才能体会到这首诗令人玩味的寓意。(2)加修饰词。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汉英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直译句子有时由于词汇搭配及韵律等原因无法展示出人物形象的整体性,这时我们一定要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将其整体人物形象译出,将其部分,如衣着、发型等作为修饰语,通过增加形容词或副词等修饰词来达到效果,使读者不会误解,甚至能产生一连串的联想:如黄甫松的《梦江南》中“双鬓坐吹笙”译为“fair girl with two short plaits playing the flute with grace”将整体人物译出,并增加了修饰词“漂亮的”、“短”、“姿态可人”,少女的姿态更易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endprint

3.省略法。在古诗词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虚意的词汇,比如加入一些人名、物名或地名,作用只是起到韵律上的和谐,使读者读起来朗朗入口,但无重要词意,也与整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关联不大,这时在翻译时就要选择省略不译,李白的《忆秦娥》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译为“The moon on the tower!Do you no grieve year by year,To see willow green by The Bridge again and again.”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灞陵,汉文帝陵寝,因靠近灞河,因此得名,此两词都为实有地名,但翻译成英文,实有地名无法被英文读者理解,需要把“秦楼”、“灞陵”泛化为the tower(楼)、by The Bridge(桥边)。

4.转换法。(1)修饰转化。翻译时,在保持原有物象的数目、形态及色彩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译者为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审美习惯,使译文句式、结构、音节等更和谐统一,将描写某一物象的某种修辞手法转换成另一种修辞手法。有些本身没有修辞的在翻译时为了使语句更生动贴切可以选择恰当的修辞译出,有些本身有修辞的在翻译时也可隐藏不译。李白的《菩萨蛮》中“平林漠漠烟如织”译成“far-flung wooded plain wreaths of smoke weave a screen. ”暮霭如烟如织,远处的树林迷迷蒙蒙,像暮烟般浓密,本身是个比喻词格,转译为浓密的暮霭编织着一片绿色愁幕,将比喻辞格转化成了拟人辞格。(2)句型转换。古诗词翻译时,有时汉语使用的是陈述句,但所用词汇已能足够表现出作者的各种情绪,比如痛苦、欢喜、愤怒、焦虑、无奈等,但译成英文后有可能会显得平直,语气不够强烈,此时,译者可转换句型,将陈述句改成设问句或强调句,使语气强化。项羽的《垓下歌》中“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And Dapple runs no more,What then can I do?Ah,Yu,my Yu,What will your fate be?”将陈述句改为设问句,强化了诗句的语气,若改成否定句“I don't know what your fate will be”语气就显得不那么强烈了。

中国古诗词不光是中国人甚至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如同中秋之月,皓月当空,全世界人民共享一轮明月,“千里共婵娟”。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大师笔下如梦如幻的古典意象美是古诗翻译中最为关键也是最难传递的信息,因而在翻译中,寻找美与展现美的过程缺一不可,也不可厚此薄彼。在寻找、理解美的过程中,译者应先以读者的身份或想象自己是一名诗人,认真地、深入地去解读诗作,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当时写诗时的情感,把诗人透露的哪怕一星半点的东西都要找出来,然后充分应用想象力,把诗人深埋心里的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找出来,把诗词中隐含的幽深的意象找出来,仔细地将其理顺、理清。在展现美的过程中,译者要想方设法以最合适的英文词汇、句型、修辞来恰到好处地展现诗人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展示原作的艺术美,这样才能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英文读者眼前,使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亦能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翠娟.汉英诗歌翻译中的意境转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袁行沛.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5]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译策略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中国文化特色词误译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汉语新词英译探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