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音乐课更有“音乐味”

2015-12-09林艺珊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9期
关键词:音乐课本质

林艺珊

摘要: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或因为对教学新理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没有很好地从音乐的本位去挖掘教学资源,导致了音乐课缺乏“音乐味”。音乐课要上出“音乐味”,应充分发挥音乐学科所特有的本质,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会聆听,学会唱歌,学会演奏,学会欣赏,敢于表现,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点。本文从“聆听,感受音乐要素;体验,凸显音乐功能;探究,鉴赏音乐魅力”三个方面阐述了让音乐课更有“音乐味”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课;本质;音乐味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44-02

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学科所特有的本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有的音乐课堂过于追求华丽的表象,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音乐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或是忽视了音乐的表现能力,一味地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与审美分离。这样的课堂使音乐的本质支离破碎,失去了音乐课本来应该具有的音乐味。那么,如何让音乐课更有“音乐味”呢?笔者认为,音乐教学一定要遵照音乐艺术本身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一、在聆听中品味,感受音乐要素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老师都开始注重对音乐要素的讲解,却没有注意方式方法的引导。有的教师在进行歌唱、奏乐或律动的音乐实践教学时,常常注意到的只是具体的技巧、知识,而忽略了听觉的训练,学生学得被动,学习兴趣不高。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在专心聆听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感受音乐要素与作品情感的融合、品味音乐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使音乐课的“音乐味”更香更浓。

如:第二册第六单元有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拍皮球》,生动地描绘了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皮球游戏时的愉快心情。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首先我用一个传球游戏导入,让学生听着音乐,在强拍处传接球,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接着,我又带着学生随着音乐做拍球的律动:第一句用右手拍,第二句用左手拍,第三句双手一起拍,最后一句用一个抛球的动作表现歌曲“大.家 玩得 多愉快”中的附点节奏。动作虽简单,但是学生在律动中要专注聆听音乐的变化才能准确完成动作。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乐句的变化,而且在抛球动作中体会了附点节奏的特点,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这首歌曲还运用了大量的后半拍休止的节奏来表现皮球运动时的弹性与动感。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形象,在聆听歌曲时,我让学生找出哪一句表现了小皮球蹦上蹦下,富有弹性,学生一听就能找出是“轻轻一拍跳起来”这一句,接着,我再辅以科尔文手势演示六度音程的大跳,让学生边听边感受小皮球蹦上蹦下的情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16 5的大跳音程。我继续引导:“试试看,怎么演唱才能让你的小皮球跳起来?”如果学生唱得有点拖拉时,我就提示:“有两个皮球,一个有气的,一个气不足的,你们喜欢哪一个?”学生马上明白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最合适。唱到歌曲的第一句:35 50 35 50时,不用我提示,学生就说:这个休止符就是提醒我们要唱得轻巧才像小皮球在弹跳。整个教歌环节都让学生在聆听和体验中完成,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在体验中品味音乐,感受着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接受音乐的能力,虽然通过动作、奏乐等多种形式的亲身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听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也不要忙着各种奏、各种舞,而剥夺了学生专心聆听的机会。所以,在学歌前,不管用什么方式体验,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聆听音乐,让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的特点,这个特点可能是节奏,可能是旋律,也可能是音乐符号,抓住这个特点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元素的变化对于表现乐曲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获得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

二、在体验中悟味,凸显音乐功能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声音符号,是人们思想和表达的载体之一。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灵魂,陶冶情操。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体验中,才能使其充分感受音乐,得到美的享受。许卓娅老师曾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行过“多通道参与模式”的研究,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使用听觉,而是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听到的音乐内容”。这种以“多通道”为教学手段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也有很多教师对此理解不深,把“多通道”这种教学手段理解为追求花样而脱离音乐的所谓体验。如:为了体现自主学习,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一堂课花去了半节课用于讨论,这样的学习是否真的具有成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简易小乐器为歌曲伴奏,但是伴奏的音效却让人不敢恭维。这些课虽然形式多样、热闹花俏,但剥离开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教学目标之后,却发现学生在这堂课上没有学到多少跟音乐相关的东西。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究竟为内容服务多少?是否让学生真正悟出音乐的美味了呢?所以,音乐课无论用何种方式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让音乐课“美”味十足。

如学唱歌曲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随音乐走起来或者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启发他们进入到音乐的激情中去。如:《种玉米》一课有较多的附点音符,如果只是单纯地围绕这个节奏而训练,那么学生也只是被动的学习,无法产生对节奏的敏锐感知,也难以感受这个节奏所带来的音乐形象。而如果创设结伴种玉米的场景,让学生随着音乐欢快的跑跳,去想象、体验劳动的场面,感受歌曲的基本节奏,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附点节奏型在音乐中的作用,附点节奏的难点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解决。又如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这首歌曲具有藏族民歌的特点,音域较广,节奏比较复杂,特别是歌曲中出现了较多的一字多音、跨小节切分等节奏,要在短短一节课内完成歌曲的学唱,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是从纸面上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尽快掌握歌曲的节奏,我们可以根据藏族民歌的特点,设计藏族的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中不同乐句的划分。让学生一开始便随歌曲进行藏族基本舞步的练习,在多次的练习中感受藏族民歌的韵味。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来学唱歌曲就轻松多了。而且学生也唱得有滋有味,充分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好。这样的方式也正符合了达尔克罗兹通过节奏运动唤醒儿童音乐本能的观点。

本人在实践中发现,音乐教学可以综合听、视、触等各种感觉让学生体验音乐,将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蹦蹦跳跳的活动中全身心进入音乐世界,在愉快的自主活动中学习音乐,获得美的熏陶。

三、在探究中增味,鉴赏音乐魅力

音乐表现的本质特征是再创造,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声的结晶,但是,这仅仅是停留于乐谱上的成果,仅仅是一度创作。演唱(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这一本质特征要求,音乐课不能只停留在教会学生一首歌,而要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表演等活动,开发思维,启迪智慧,激发二度创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让他们在探究中表现,将音乐符号演绎为灵动的、充满人性信息的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表现中真切感受、鉴赏音乐的魅力。

在教唱《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曲时,我发现当学生达到会唱或基本会唱的时候,学习兴趣就会有所衰退。如何能引导学生唱好歌的同时,又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呢?后来我就在“味”字上做文章。在歌曲处理时,我用钢琴放慢速度演奏让学生跟唱并思考:如果这首歌用这个速度唱合适吗?为什么?时间的小马车速度应该是怎样的?唱完后学生就明白:时间是不会放慢脚步的,如果你的时间马车跑得慢了,别人的马车就会超过你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要紧跟时间的步伐。接着,我又示范了用三拍子改编的歌曲让学生听:这又是怎样的小马车呢?通过不同的拍子对比,学生感受了飞奔的小马车和在悠闲散步的小马车的不同形象。最后,我让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节拍进行歌曲表演,让他们进一步的感受不同速度、不同节拍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体验获得了对音乐要素的表现特征的感知,在比较,自主探究中,得到对歌曲的理解,获得音乐学习的愉悦与满足。实践证明,要在学生能唱、会唱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学习,一定要紧紧围绕音乐元素,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才能真正唱出歌曲的趣味和韵味,

总之,课堂中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表现音乐和创编音乐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快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就如廖乃雄在《论音乐教育》中说的:21世纪的音乐应以人为本,而音乐审美则应以乐为本;这“乐”既是快乐,也是音乐。从人出发、从音乐出发,使学生能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去学习和掌握音乐,师生共同乐在其中,这也是作为音乐教师毕生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542—550.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66—103.

[3][加]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8—49.

[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4—36.

[5]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103.

猜你喜欢

音乐课本质
进退自如彰显本质
追根溯源回归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