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课堂导入艺术
2015-12-09毛诗怡
毛诗怡
摘要: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主,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历史课堂的导入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关课堂导入的问题应得到教师的重视。课堂导入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导入、复习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的导入过程中,应该注意导入的方法要多种多样,要有针对性、简洁明了,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同时也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情况。
关键词:历史课堂;导入作用;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62-02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在历史课堂开始时,教师将学生引领进将要学习的内容中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课程的首要环节。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1.吸引学生注意力。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发现:在一堂40分钟的课时中,学生思维状态分为三个阶段,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常规教学中学生思维变化呈如下规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而在最后10分钟内思维水平逐渐下降。这一发现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中,达到思维的最佳活跃状态。这充分体现了课堂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作用。
2.激发学生的兴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兴趣是主导。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程提倡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但是传统历史课堂使学生无法产生兴趣,也就无法积极地进行历史探究,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因此精彩生动的课堂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开始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形成浓厚的历史课堂氛围。
3.明确学习目的。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统领着教学的全过程,良好的导入是一节成功的历史课的基础。通过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直接导入是一种开门见山式的课堂导入,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快速地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直接导入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在高年级采用,不适合低年级。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但要注意在高年级中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学生会对此产生厌倦。例如,《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导入语的设计,就可从题目直接导入:“两汉”,就是指东汉和西汉,“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和战”,就是友好往来、和平共处与战争。
2.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课堂导入方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律。历史是一个按时间发展顺序学习的内容,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前后联系的,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来衔接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既可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前的联系,形成整体的历史观。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需要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同化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有效的学习迁移,其实质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教师导入的旧知识必须与新知识相关联,可以是上一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也可以是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先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英国没有完全打开中国的市场,于是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又让学生将两次战争建立起联系,温故而知新。
3.设疑导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发生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利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能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例如,讲新航海的开辟,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在英文中,India一词既是指印度人,又是指印第安人,生活在大洋相隔的两个洲的人都用同样的叫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然后再引出话题:这与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史事有关。
4.时事导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前社会上发生的许多时事热点都与历史有着密切联系。时事导入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是那么遥远。如今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对热点事件都会有所了解。通过当前发生的时事进行导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透过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如今的现象,增强历史的认同感,深刻理解现实,也可以养成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例如,在上必修二《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时,可以联系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然后导入在上世纪也曾发生过一次经济危机,为学生讲述那时是如何发生和解决的以及时代不同所造成结果的不同。
5.故事导入。中学生处于对故事有着浓厚兴趣的阶段,历史上有许多的小典故,教师经过精心地选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故事能够很快地带学生进入历史的情境中去。《百家讲坛》是一档在在央视播出的汇集了各个名家的专题讲座栏目,在《百家讲坛》的众多题材中,尤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讲座最受关注。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专业学术类的讲座往往受众群体很小,然而,这档节目却不同于一般的讲座节目,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分析下来,其中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原因就是历史文化知识的故事化。很多学者在进行讲座的过程中,把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用故事化的手法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感受到了别样的历史、文化魅力。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来引起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兴趣,例如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可以先讲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通过这件导火索引起了一战的爆发,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6.多媒体导入。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获取信息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味觉1.0%,通过视听获取的信息高达90%以上。多媒体是集声、光、色为一体,视听受到充分感染的一项现代化工具。随着教学设备的日益先进,教师应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的呈现,化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演绎,在上课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给学生直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放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片段,在此基础上问学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有针对性。课堂导入是为了新课的学习,因此导入需要针对新知识的内容进行设计,符合教学内容,运用得自然贴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将要学习什么,不能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导入流于形式。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
2.导入应简洁明了。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0~45分钟,导入虽然重要,但只是一个“引子”,导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一般导入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语言应简洁明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将教学的每个环节按其内容分配合理的时间。
3.导入要符合学生的情况。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课堂导入不能只是教师的自我展示,应该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学生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方式。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历史课堂中,教师的导入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眼,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才乐于融入到课堂中。
4.导入应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导入的方式各有优劣,能否有效地利用导入方法需要教师的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导入方法时需要结合自身素养条件,否则再好的导入方法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例如语言能力表达不强的教师如果选择用故事导入,故事没有被描绘地生动形象,就仍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导入就毫无意义。
5.导入方式应多种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也可以将不同的导入方法相结合,千篇一律的导入方式会使学生厌倦,缺乏新鲜感。导入的方法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授对象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方式引入新课,有时也可尝试较深层次的理性方式导入新课。同时,不同类型的课程由于有不同的任务也要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比如复习课可以采用设疑导入法,新授课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