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现实主义元素浅析

2015-12-09康彩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9期
关键词:奥斯汀现实主义

康彩萍

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作品在延续作者爱情与婚姻主题的同时,更多的注入了一定的现实主义元素。在揭示罪恶的奴隶制度、金钱至上的社会中真爱的缺失,以及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所造就的自私无责任感的孩子等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通过说教主义理论将作品与现实接轨。无论在其艺术价值还是现实意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印象。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简·奥斯汀;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26-02

简·奥斯汀于1814年出版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作者最富有争议的作品。关于该作品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对作品女主人公芬妮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在褒扬其善良睿智的同时,也有评论家对于这一人物的怯懦保守进行批判。纵观之前关于该作品的分析,大都集中于其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方面,本文将研究重点放于该作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元素方面,旨在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对该作的理解。不同于其早期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在沿袭其爱情与婚姻主题的基础上,不仅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柔和温婉的讽刺艺术继续着浪漫主义的创作,同时还在作品中注入了一定的现实主义元素。本文着眼于该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其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不同于其早期的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不再是一部单纯的浪漫主义作品,作者在其中所揭露的罪恶的奴隶制度将其与现实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作品中,我们通过芬妮与托马斯·伯特伦爵士的谈话了解到了当时奴隶制度的广泛存在。作者借助女主人公芬妮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于奴隶制度的痛恨之情,以及自己对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殷切期望。

其次,围绕于作者婚姻与爱情主题之外的是扭曲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于真爱的怀疑。作品中的克劳福德小姐身系万贯家财,从小受到叔叔婶婶的宠爱,骄纵任性,势利专横。于她而言,爱情只不过是用于玩弄金钱与权术的一个手段而已。在作品中,埃德蒙是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次子,由于其兄长汤姆沉迷酒色,而后又身染重疾,埃德蒙继承其家族产业似乎极有可能。当克劳福德兄妹到曼斯菲尔德庄园做客时,埃德蒙也曾为克劳福德小姐的美丽所倾倒。然而,在其叔叔试图在家里圈养情妇的影响下,克劳福德小姐对于爱情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于她而言,真爱并不存在。因此,她对于埃德蒙的爱情也只是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之上。当她获悉埃德蒙对于家族产业毫无兴趣,而热衷致力于牧师事业时,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自然消失殆尽了。

第三,在作品中,作者还通过塑造一些在过分溺爱的环境中所成长起来的自私、无责任感的孩子的形象来向读者揭示当时的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先是居住于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伯特伦夫妇一家。伯特伦夫妇的教育理念是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作为育有四个子女的夫妇,他们一个是一味的严厉,另一个则是毫无原则的溺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像其长子汤姆一样纵情酒色、游戏人生,要么像其两个女儿一样水性杨花、放荡不羁。一方面热衷于财富,另一方面又沉溺于肉体的欢愉。拿其长女玛利亚来说,她一面动情于智力平平、粗大肥胖但却年薪过万的拉什沃思,一面又与同样轻浮的纨绔子弟克劳福德私下调情。当她发现克劳福德对她毫无真正的爱情时,便轻率地嫁给了能够给予她物质享受的拉什沃思。然而,对于与拉什沃思的婚姻,玛利亚非但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义务,反而在婚后继续与克劳福德偷情,直至与其私奔,而后遭其丢弃。她不仅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婚姻,而且还给自己的家族带来莫大的耻辱。

再看克劳福德兄妹。同样家财万贯的二者,自幼便在其叔叔及婶婶的溺爱下长大,正如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那三个孩子一样,他们一样缺乏必要的责任感,毫无道德准则。克劳福德小姐觊觎埃德蒙将要继承的财产,百般引诱,但当得知埃德蒙心系牧师的职业之后,便立即反目,往日的热情也瞬间一扫而光。她所代表的正是当时扭曲的社会形态下所滋生的那类势利媚俗的消极因素。再看克劳福德小姐的弟弟,同样是拥有着巨额家产的他,沿袭了其叔叔的种种恶习。于他而言,爱情不过是用来消遣的谎言而已。毫无道德约束及责任感的他四处调情,将与其产生暧昧关系的女性如玛利亚等玩弄于鼓掌之间,先诱使玛利亚与其私奔,而后又将其抛弃。在贪图享乐的过程中他从未考虑到为其所伤害的女性的处境。他的行为均出于自身考虑,毫无责任感可言。此外,惯于玩弄感情的克劳福德面对芬妮所不同于其他女性的善良与睿智,采取种种方式试图像玩弄其他女性一样玩弄芬妮。对于芬妮,起先他并未像其自己所说,是一种深深的爱情趋使他走近芬妮,真正趋使他追求芬妮的是那种虏获芬妮的感情而后将其抛弃的快感。然而不幸的是,芬妮不同于所有被宠坏了的孩子,她拥有一双辨明善恶的眼睛,由此,对于克劳福德的轻浮虚伪她才能够看穿,对他拒而不见。

第四,无论是从奴隶制度的体现,还是从物欲横流的社会形态下爱的缺失,以及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所教育出的自私无责任感的孩子来说,作者贯穿于作品始终的还是那种说教主义理论。在文本的创作中,作者并非隐形的叙述者,她对于作品中各个人物的态度显而易见。对于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奴隶制度,作者虽未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借助于女主人公芬妮之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奴隶制度的痛恨及反对。在痛斥奴隶制度的过程中,作者向读者们传达着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此外,在故事的叙述中,作者通过埃德蒙和克劳福德小姐的故事以及克劳福德与玛利亚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爱和信任的缺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贪图享乐成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追求。在婚姻与爱情的选择上,人们更多地考虑的是对方的经济实力及其可能带来的物质享受。与之相比,感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爱情已成为全然加诸于金钱基础之上的附属品。这样本末倒置的爱情婚姻观所成就的毋庸置疑地便是随时可能面临崩溃危机的脆弱关系。正如埃德蒙和克劳福德小姐的爱情一样,轻浮而脆弱。克劳福德先生的爱情观更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所普遍存在着的注重肉体享受,毫无精神追求的一大部分人。于他们而言,生活的乐趣亦或者爱情的本质就在于玩弄对方的感情。他们这种毫无责任感和道德约束的行为准则必然不会酿造好的结果。正如克劳福德和玛利亚一样,在追求肉体享受的过程中,不仅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幸福,而且还让自己的家族蒙羞。相反的,作品的主人公芬妮虽出身贫寒,但却拥有着一颗善良敏锐的心。寄居姨夫姨妈家的芬妮虽遭受着家里除埃德蒙以外所有人的排斥冷落,然而来自于内心的善良温婉却一直鼓励着她尽力表现得体,最终由于自己的善良及睿智而被大家所接受。芬妮对于埃德蒙的感情不同于当时世俗所塑造的爱情观,她对于埃德蒙的爱是出于纯粹的对于其人品及性情的吸引,而毫无感情之外的杂质。正如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一样,不同的爱情观所造就的自然是不同的结果。埃德蒙在经历了克劳福德小姐的虚伪之后渐渐意识到了芬妮爱情的真挚,二人最终喜结连理,成为作品中唯一一对获得理想结局的年轻人。作者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爱情经历及结局所要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唯有纯洁不掺杂任何异质的感情才能够造就出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正是作者对于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逐渐泯灭的真情的呼唤。针对作品中骄纵自私的年轻人,作者通过自己的故事敏锐地为我们捕捉着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根源,即长辈对于孩子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么过分严厉,要么溺爱成性。在作品中作者主要塑造的有八个年轻人的形象,而其中除芬妮与埃德蒙之外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自私无责任感的孩子。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玛利亚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玛利亚家道殷实,虽然父亲严苛,但从小在母亲的庇佑下长大,智力平庸、骄纵任性、自私蛮横、毫无德行。在未婚年纪便与当时来做客的克劳福德产生暧昧关系,当得知克劳福德对其毫无爱情可言时,又草率嫁给除财产外一无是处的拉什沃思。婚后的玛利亚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又与克劳福德偷情,进而与其私奔,而后又被丢弃。这时的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玛利亚的母亲对于女儿的不当行为非但没有指责,反而处处担心女儿的安危。对于自己的过分溺爱所酿成的女儿今日的苦果非但没有丝毫反思,反而变本加厉,极尽庇护。可想而知,在其女儿成长的过程中,身为母亲的她有多少次对于女儿的过错视而不见,以至于玛利亚对于是非对错、对于善恶美丑早已失去了辨识的能力,又何谈道德准则,何来责任感一说呢?在《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诸如玛利亚一样在溺爱的花苞中丧失辨明是非能力的人物形象,如:玛利亚的哥哥汤姆、玛利亚的妹妹茱莉亚、克劳福德兄妹等。他们都是在长辈的溺爱中失掉灵魂的一群年轻人。于他们而言,金钱与物质上及肉体上的享受就是生活的准则,对于道德,他们毫无概念。简·奥斯汀通过塑造这些在溺爱中被深深伤害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苦果,痛斥父母教育方式的失当,向读者昭示着过分溺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阻碍,进而呼吁家长们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切不可因爱而剥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一改往日创作中单纯追求浪漫主义的创作理念,在延续其爱情与婚姻主题的同时,更多地注入了一定的现实主义元素。通过人物的塑造及故事情节的创设,不仅揭示了当时所存在的罪恶的奴隶制度,揭露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真爱的缺失以及在过分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私无责任感的孩子,而且还将说教主义理论贯穿全文。在维系其浪漫主义创作氛围的同时,更多的反映了社会现实,对于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在反映问题的同时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作品就其浪漫主义元素而言,仍旧具有着浓重的艺术色彩,而就其现实主义元素来说,又含蕴着极为深广的现实意义,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伟大作品。

猜你喜欢

奥斯汀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简·奥斯汀:查顿小屋的慰藉
新法律现实主义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简·奥斯汀小说的叙事手法分析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