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中实现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衔接的思考
2015-12-09张延祥刘红
张延祥 刘红
摘要:研究探索高校国防动员“应战”与“应急”相结合的体制、制度和方式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字:高校;国防动员;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86-02
国防动员建设,是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和战时实施快速动员的基本保证。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建设要适应国家安全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应付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动员能力。高校具有人口密度大、人员素质高、信息传播快、高技术手段集中等特点,加强高校国防动员建设对提高国防动员建设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自身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应急意识,做好教育衔接
利用高校资源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应急意识是实现高校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融合衔接的有效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良好的高校国防教育,是使高校大学生在国家采取紧急措施时,能够快速、及时地由平时状态转入应急、应战状态,有利于迅速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突发、紧急事件服务。
着重集中教学教育,突出国防教育效果。新生军训是集中教育的一种方式,加强新生军训是贯彻《兵役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一项重要措施。扎实地开展好军训工作能够为以后的国防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在军训过程中,大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一些有用的军事理论知识,包括军队职能、军人的职业道德、连队生活制度、基础技术动作和战术动作,如队列动作、步兵单兵武器操作、“三防”知识以及单兵和小分队战术等,还可以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逃生演练、普及防火、防盗、防水、防电、防骗的安全知识。应急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进行,使学生认识到应急分队与安全责任的重要。通过军事理论教育,了解更多国防知识,掌握军事宏观思维,能够分辨信息真伪,增加对一些应急突发事件的预知,懂得如何应对和把握。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而且在面对紧急事件时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迅速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加强专题教学教育,提升大学生国防知识。专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到革命圣地感受红色革命精神,学习革命前辈吃苦耐劳的革命斗志。专题教育做到以典型促进步,以先进带落后。应急管理机制要在实践中得到完善,通过学习,能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做到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相衔接,高校国防理论教育必须确立好教育目标,使专题教育能够有的放矢。高校的专题教育应当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基调,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国家利益观;培养大学生对国际时局政治的观察能力,提升他们主动学习应急应战知识的意识;以革命英雄主义和光荣传统教育大学生,激发他们爱军习武、拥军爱军的精神;学习军事常识和军事高科技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做贡献。
强化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国防思维。国防实践教育,是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从实践中探索,着眼人才培养的军事化,在大学生中实行军事化日常规范,在学生组织中建立高效顺畅的管理体制,建立责权明晰、结构合理的管理体制,将实践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方式。强化高校实践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思维,对于应急意识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坚持用好高校主阵地与部队大熔炉两种资源,以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实践,逐步健全完善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容,拓宽合作渠道,提高大学生的军事技能,能有效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要能够迅速行动起来,真正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强大后备力量。
实施网络国防教育,拓展大学生国防视野。实施网络国防教育,是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科学技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开展网络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如构建网上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最新信息。开展网络国防专题应急处理教育,是针对突发事件开设的专门性网站。开展网上“应急问题热点、难点”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开展高校网络国防动员与应急方法技术实践、开设国防安全网络课程,针对安全形势,应对突发事件,实现高校突发应急事件处置教育的网络渗透。网络信息量大,要能辨认真伪信息,预知突发事件,正确处理。让网络国防教育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国防知识的热情。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国防教育形式,以网络为平台,适应新时期信息化的需要。
二、紧贴高校实际,创新体制机制,做好人力资源衔接
国防动员无论是“应战”还是“应急”功能,首要的都是人力资源的调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应急人力资源储备的一体化,其实质是着眼国家综合安全的需要,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在后备力量建设中注重开发其平时“应急”的功能。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经过军事化培训——军训,基本具备了国防军事观念和处置应急事件的能力,在突发事件人力资源调配中能够担当骨干力量。
创新组织机制,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军训团营连体制的结合。要切实利用好军训团营连体制,发挥组织优势,使其长效化、固态化发展。军训团营连体制下的学生在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中可作为常备力量随时投入使用,不管是“应战”还是“应急”,在军训连制度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下,即可按需要使其发挥作用。每学期以团营连为单位固定开展一到两次应急疏散训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国防知识与军事知识教育,做好知识储备。
挖掘固有优势,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应急分队建设相结合。重点在于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整合应急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要整合应急力量,统筹高校中的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平时应急,又要立足战时作为后备军力量应战,按照平战结合、专业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专业队伍,如消防、抗洪、维护治安分队等,实施二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高校资源丰富,人才力量充足,切实结合学校特点,优势资源十分凸显。
利用高校资源,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在校国防生的结合。在高校建设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中,国防生应发挥主力军与示范先锋作用。国防生军事化程度高,组织机构完备,纪律意识强,国防知识丰富,特别是接受过军事技能训练和高强度体能训练,在国防动员体系中可作为领导与优先力量考虑。国防生的优势在于组织与纪律,这也是处置突发事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国防生能够担任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骨干力量。
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退伍军人的结合。近年来,大学生入伍人数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大学生退伍军人也明显增加,加之学校吸收的军转干部,这些有过军旅经验的人将在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的融合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他们经历过正规军事化培训,具备各项军事技能,组织纪律性强。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将很容易发展为高校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中坚力量。
三、完善国防设施,发挥高校优势,做好硬件衔接
高校人员密集、知识层次高,着眼高校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的衔接融合,完善完备高校国防硬件设施,进一步发挥高校科学技术先锋队对地方国防建设的支持作用刻不容缓。
利用现有设施和储备,加强维护和补充。目前,各高校均有完备的防空警报系统,大部分高校也有防空洞等紧急避难场所。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防空警报网络和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演练,确保整个学校能够迅速由平时转入应急状态,由平时转入战时。在平时要加强防空、防火、防电、防水的演练,确保发生紧急事件的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学校电力维修部门也储备有大型起降机械、专业维修器材等装备,确保能在第一时间保障最紧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紧贴学校实际,加强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高校存在人员、建筑物密集,资金紧张,应急设备老化淘汰等问题。学校要加强应急设备建设力度,完善应急警报网络和安全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空间,修建地下防空设施和露天体育场;与地方开展合作,共同筹集资金建立防空应急设施和物资储备体系,共同进行应急设备的建设和物资的储备,广泛拓展应急避难场所的范围和种类。设立专门的应急设备基金项目,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并将此做法制度化,用于老化、淘汰硬件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使高校拥有更为先进的高技术设备,提高应急和国防动员的效率,迅速处理出现的紧急情况。
发挥高校优势,加强平战结合课题的科技研究。依托大学武装部、国防教学教研室、军训团,加强平战结合课题的科技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学校可以专门设立进行平战结合课题研究的创新基金项目,对有成果、有贡献的研究人员予以奖励,广泛激发师生们的科研热情。成立平战结合研究课题组,由骨干教授担任组长,保证科研的效率和效果。加强与军区、军分区以及军事院校的联系、沟通,开展长期平战课题研究领域内的合作,促进课题研究迅速走向应用和实践。另外,与军区签约进行国防生培养的高校也可以依托培养国防生的学院进行课题研究。
突出高校特色,加强对周围高技术设备应用的指导。地方高校特点就是高知识人群密集,对最新的高技术设施了解更为全面、熟练。充分突出高校的特色优势,辐射周围地区的人群,让高校周围的人群广泛受益。高校师生掌握着较为及时、全面的信息,对国防教育又有着深刻的理解,熟练地掌握高技术的应急设备应用方法。学校要利用诸如大学开放日、应急知识走进社区、国防教育宣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充分加强对大学周围居民在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高技术设备的应用,借此途径广泛开展与地方的合作,将高校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