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例*
2015-12-09周红梅
周红梅
(菏泽学院 教育科学系,山东 菏泽274000)
教师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众多,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上.社会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某一行为的实际能力的推测和判断[2].
如马伟娜、林飞研究的大学生发现[3],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且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刘燕对高职学生的研究发现[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状况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重要影响.何慧芳,赵庆国等研究发现[4]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主观支持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陈启山、杨丽莎对高职大学毕业生的研究发现[5],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但是针对教师这一群体探讨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探讨这些变量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的研究更少,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搜到的只有单瑛遐的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6],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许有云、赵必华[7]是关于教师群体的研究,只是研究了自我效能感对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受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则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自我效能对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从而为更好地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菏泽市选取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的300名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81.67%.
1.2 研究工具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由肖水源编制,包含10个条目,可测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因子,三个因子分之和为社会支持总分.分值越高,表明被试在相应因子上或整个社会支持上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的信度系数为0.588.
2)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由张建新等人修订,包含10个项目,4点计分,被试在量表上得分越高,表明其一般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902.
3)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90个项目,采用1~5的5点计分,可测得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在某方面的症状痛苦情况,分值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984.
2 结果
2.1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心理健康在不同学段上的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学段中小学教师在客观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高中教师在客观支持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教师,不同学段中小学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且小学教师得分高于高中教师,在偏执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且小学教师得分高于初中和高中老师,在强迫、焦虑、总均分上得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且小学教师得分高于高中教师,在敌对因子上得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且小学教师得分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在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小学教师得分高于高中教师,在偏执因子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且小学教师得分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总之,高中教师的客观支持水平高于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最好,初中教师的其次;中小学教师在自我效能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心理健康在不同学段上的差异
2.2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客观支持与自我效能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除了躯体化以外的其它各因子都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主观支持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恐怖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表2 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相关分析
2.3 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
所谓中介效应是指变量之间关系(X导致Y)不是直接因果链关系,而是通过第三个(或第n个)变量M的间接影响而产生的,此时M变量即为X与Y之间的中介变量[8],即X对Y的作用是部分或者完全通过M而产生的.具体在本研究中,X变量即为社会支持,Y变量即为心理健康,而M变量即为自我效能.
在检验中介效应时,可以使用依次检验法(causal steps),具体而言,就是:1)考察X对Y的回归效应(Y=cX+e1),此时X的效应应当是显著的;2)考察X对M的回归效应(M=aX+e2),此时,X的效应也应当是显著的;3)考察X与M对Y的回归效应(Y=c'X+bM+e3),此时,如果系数b是显著的,而系数c'是不显著的,则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如果系数b是显著的,而系数c也是显著的,则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如果系数b是不显著的,则M不是X与Y的中介变量,而只是其中的一个调节变量.基于此,下面依次从三个步骤来分析自我效能感对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
首先,将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3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从表3可知,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效应是非常显著的.
其次,将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自我效能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4 社会支持对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自我效能的效应是非常显著的.
最后,将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5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对心理健康的效应都是非常显著的.可见,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当中介效应显著时,研究者更关注的是效果量,即中介效应的大小,现在使用最广的计算中介效应大小[9,10]的方法是ab/c,其中c是X对Y的总效应,在这里是0.239,ab是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在这里是0.230×0.242,所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30×0.242/0.239=23.3%
3 讨论
3.1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在不同学段上的差异分析
客观支持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高中教师在客观支持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教师,可能是由于高中教师的福利待遇通常比小学教师要高造成的.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小学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即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高中教师,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高中和小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高中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初期的学生,这些学生相对于童年期的学生自制力更强、注意力也更稳定,而小学教师除了抓好学生的学习之外,还要担心孩子的安全,而且被调查的很多小学老师担任多门课程,教学压力也比较大,所以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小学教师,与王金道[11]的研究结果一致.
与郑红渠[12]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在自我效能上没有显著差异.
3.2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社会支持各因子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体在社会支持上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本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个体在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上得分越高,在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上得分越低,即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一研究结果与马伟娜、林飞[3]和李慧芬[1]的研究结论一致.
3.3 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效果达到23.3%.因此,可以推断,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的机制如下,社会支持一部分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有一部分社会支持的改善可以提高自我效能,进而预测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在改善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或主观环境时,不仅可以直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4 结论
1)高中教师的客观支持水平高于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最好,初中教师的其次;中小学教师在自我效能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社会支持各因子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
3)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效果达到23.3%.
[1]李慧芬.高中生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8-9.
[2]刘燕.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39-141.
[3]马伟娜,林飞.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41-643.
[4]何惠芳,赵庆国,冯娟.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效能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4):338-339.
[5]陈启山,杨丽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高职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0,8(2):85-87.
[6]单瑛遐.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20-22.
[7]许有云,赵必华.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对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的中介作用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41-543.
[8]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4):934-936.
[9]方杰,张敏强,邱皓政.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105-111.
[10]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郑红渠.重庆地区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1):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