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的研究
2015-12-09唐智莉刘静民郑秀瑗王并举清华大学北京00084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00094
唐智莉 刘静民 郑秀瑗 王并举(.清华大学 北京 00084;.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00094)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的研究
唐智莉1刘静民1郑秀瑗1王并举2(1.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4;2.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100094)
为探讨不同评价方法下肌肉衰减症患病率的差异性及原因,本研究对1002名受试者的肌肉含量、握力、反应能力、30秒连续坐起、6米步速进行测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发现:以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推荐参考值得到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男性为1.33%,女性为0.15%,基于同性别年轻人群得到的患病率男性为3.00%,女性为0.30%,基于研究人群得到的患病率男性为6.33%,女性为6.84%。肌肉衰减症组与非肌肉衰减症组在反应时间、30秒连续坐起次数、3米折返起立走计时时间测试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研究人群为参照人群得到的患病率高,可以将反应时、30秒连续坐起作为肌肉衰减症的新筛查指标,进一步完善肌肉衰减症的诊断。
肌肉衰减症 评价方法 患病率 体成分
1、前言
据最新人口老龄化预测报告,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会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30%。这种重度老龄化社会将会给处于经济转型重要时期的中国带来沉重负担,一方面我国劳动人口存量迅速下滑,另外一方面医疗支出快速增加。因此,维护好老年人的身体功能能力已经成为了体育学界、医学界的研究热点。肌肉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其衰减程度直接关乎老年人身体功能能力,进而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健康青年人全身肌肉总含量大约占自身体重的35%-40%,到70岁时,肌肉含量大约下降30%左右。随增龄出现肌肉质量、肌肉力量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全面衰退的慢性病症称为肌肉衰减症。它不仅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还与骨质疏松、腰肌劳损、关节炎、Ⅱ型糖尿病有密切关系。
对于老年人而言,下肢肌肉功能以及神经支配能力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更为直接。纵观国内外研究,虽然国际上肌肉衰减症工作组已经给出了肌肉衰减症的相应的参考值,但是基于不同参照人群得到的患病率截然不同。另外,多数研究只关注了60-69岁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而目前我国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关注高龄老人的健康更有利于减少失能老年人数量。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于不同方法下肌肉衰减症的患病率,筛检出更多地患病人群,以期更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延缓肌肉衰减症的发展。
表1 研究对象概况一览表
表2 1002名受试者基本情况一览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有2个来源,一部分是来源于国家与人口健康科学数据库人体成分数据集,另一部分来源于北京、上海、南京某些居民社区测试数据,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2.2、测试方法
2.2.1、全身骨骼肌含量测定
2.2.2、采用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BCA-2A型生物电阻抗身体成分测试仪对受试者进行测试。受试者双手自然握住测试手柄,双臂张开与身体两侧成30度左右的夹角,双眼目视前方,不要说话不要动,保持上述姿势约1-2分钟即可。
2.2.3、上肢肌肉力量测试选用国民体质测试方法,即握力。仪器采用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体质测试5000系列CSTFWL。
2.2.4、下肢肌肉力量测试:采用30秒坐起作为测试下肢肌肉力量的方法。仪器选用无扶手43cm高的座椅以及秒表。测试时,受试者坐在高度为43cm、无扶手的椅子中间,后背挺直,双手环抱于胸前。听到“开始”的口令后,自行起立,然后坐下,再起立再坐下,循环往复,记录30秒内连续做起的次数。
2.2.5、反应能力测试:反映神经肌肉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的指标。仪器选用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体质测试器材5000系列CSTF-FY反应时测试仪。测试方法:测试时,受试者中指按住”启动键”,等待信号发出,当任意信号键发出信号时(声、光同时发出),以最快速度去按该键;信号消失后,中指再次按住”启动键”,等待下一个信号发出,共有5次信号。受试者完成第五次信号应答后,所有信号键都会同时发出光和声,表示测试结束。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该仪器既可测试到受试者的第一反应(听到声音抬手),又可测到第二反应(神经指挥抬手去按发出信号的键),它是反映神经肌肉的快速反应力、神经肌肉控制力、和协调性;
2.2.6、步速测试:6米步速测试是反映老年人的下肢力量以及发生跌倒的概率。仪器选用清华同方健康科技(北京)体质测试器材5000系列CSTFBP。测试方法:测试时,受试者在听到口令后,以正常步速向前走6米,到6米处时仪器会发出“滴”的一声,此时测试者记录数据。
图1 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推荐的诊断流程
2.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
3、研究结果
3.1、不同评价方法下的患病率
根据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给出的关于肌肉衰减症的诊断流程、推荐诊断参考值以及诊断参考值的确定方法,总结出共有3种方法。在肌肉含量方面,采用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提出四肢肌肉指数(ASMI/kg/m2)低于同性别年轻人群平均值减去2个标准差和低于研究人群20%的方法。
方法1: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给出的推荐参考值;
方法2:基于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体成分数据库,肌肉含量诊断参考方法为四肢肌肉指数低于同性别20-40岁年轻人群均值减去2个标准差,握力为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推荐参考值;
方法3:基于研究人群体成分数据库,肌肉含量诊断参考方法为四肢肌肉指数低于研究人群20%,握力为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推荐参考值;
表3 基于不同参照人群的ASMI(kg/m2)参考值
不同国家地区的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提出了不同的肌肉含量诊断参考值,针对研究界在这一点上的争议,本研究运用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推荐的诊断参考值计算方法,以方法1(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推荐参考值)得到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男性为1.33%,女性为0.15%,以方法2(基于同性别年轻人群为参考人群)得到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男性为3.00%,女性为0.30%,以方法3(基于研究人群为参考人群)得到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男性为6.33%,女性为6.84%。从上表中明显可以看出,基于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推荐参考值得到的患病率最低,基于研究人群得到的患病率最高。
3.2、肌肉衰减症组与非肌肉衰减症组的差异性比较
以下指标经过Kolmogorov-Smirnov正态分布检验后P<0.05,没有通过正态分布检验,所以采用Mann-Whitney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如下表4。可以看出患病组与非患病组相比较,肌肉衰减症患者组的在握力、30s连续坐起次数、ASMI方面的平均值低于非肌肉衰减症组,差值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衰减症患者组在反应时间、TUG和6米步行时间方面的平均值大于非肌肉衰减症患者,二者差异具有非常的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肌肉衰减症组与非肌肉衰减症组的差异性比较
4、讨论
4.1、肌肉含量诊断参考值的确定
不同的测试手段下,依据的诊断参考值是不同的。肌肉含量的测量方法有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法、双能X射线(DXA)、生物电阻抗法(BIA)等,从精准度和经济成本两方面来考虑,DXA和BIA是目前评估肌肉含量较为常用的测试方法,已经被用于很多流行病学研究中。其中,DXA虽然在国内外的肌肉衰减症评价中应用较多,但是测试原理决定DXA是骨骼测量中的金标准,但肌肉和脂肪仍然基于模型推算。和BIA相比较,它的经济成本是BIA的4-5倍,且有辐射性,所以不适用于老年人。另外目前亚洲工作组给出的肌肉衰减症推荐参考值是基于DXA为测试手段得出的,这一点不适用于以BIA为测试手段的肌肉衰减症诊断。因此,本研究认为BIA为最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快速诊断的有效测量方法,具有普测性和便捷性的优点。
基于不同的参照人群,得出的诊断参考值不同,进而调查所得的患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从现在已经有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欧洲工作组和国际工作组给出的诊断参考值均是来源于以欧美为参照人群的研究,而亚洲工作组给出的参考值是来自于以香港和台湾为参照人群的研究。根据本文研究结果,用亚洲工作组给出的诊断参考值对北京地区的老年人进行肌肉衰减症筛查,得到的患病率远远低于基于大陆青年人和研究人群为参考人群得到的患病率。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浙江大学文序等的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结果一致。这说明亚洲工作组给出的肌肉衰减症诊断参考值较低,导致了若以亚洲工作组推荐参考值为准则出现老年人中无一人患有肌肉衰减症的现象。原因可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由于大陆、香港以及台湾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所以三个地区在那时营养状况和交通发达程度大大不同,这就导致了那个年代不同地区的年轻人(也就是现在的老年人)拥有的肌肉基础量不同。
4.2、肌肉衰减症诊断指标的补充
肌肉衰减症的发生于老年人跌倒风险息息相关,而老年人是否跌倒取决于老年人在失去平衡的瞬间,下肢是否能够及时有力地形成新的支撑面。这种“及时”和“有力”来源于两个方面,分别是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力、下肢肌肉力量01。人体在自然老化的过程中,神经肌肉协调性以及快速反应力的下降是造成肌肉含量和肌肉力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报道,从25-70岁,骨骼肌神经会减少25%-50%,特别是在60岁以后,这种神经肌肉调节能力下降的速度加快。全身肌肉含量会发生明显的下降,但是肌肉力量的下降要快于肌肉含量,发生时间早于肌肉含量。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程度大于上肢肌肉力量,有研究显示,在70岁时,上肢肌肉力量仍可保持70%的最大力量。目前国际上对肌肉衰减症的诊断主要围绕肌肉力量、肌肉含量以及身体活动能力这三个方面,没有体现神经肌肉快速反应力及下肢肌肉力量的指标。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肌肉衰减症组和非肌肉衰减症组,经Mann-Whitney检验,发现二者在肌肉力量和身体活动能力指标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我们今后可以尝试将这三项测试方法纳入肌肉衰减症的诊断中。本研究测试样本量还偏少,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补充,以便完善肌肉衰减症的检测方法。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亚洲工作组给出的肌肉含量诊断参考值是否适用于评测大陆人群值得进一步商榷。
(2)可以将反应时、30秒连续坐起作为肌肉衰减症的新筛查指标,进一步完善肌肉衰减症的诊断。
5.2、建议
(1)此研究样本量还比较小,今后可以继续扩大样本量。
(2)由于肌肉衰减症是一种可逆的慢性疾病,所以建议今后在研究针对筛查出的患病人群进行干预手段的队列研究。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N]. 中国社会报,(4).
[2]Frontera W R, Hughes V A, Fielding R A, et al. Aging of skeletal muscle: a 12-yr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0,88(4):1321-1326.
[3]Lexell J, Taylor C C, Sjostrom M. WHAT IS THE CAUSE OF THE AGING ATROPHY - TOTAL NUMBER, SIZE AND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FIBER TYPES STUDIED IN WHOLE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FROM 15-YEAR-OLD TO 83-YEAR-OLD MEN[J].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1988,84(2-3):275-294.
[4]Rosenberg I H. Sarcopenia: Origi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J]. JOURNAL OF NUTRITION,1997,1275:S990-S991.
[5]Lebrasseur N K, Walsh K, Arany Z. Metabolic benefi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fast glycolytic skeletal muscle[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11,300(1):E3-E10.
[6]Landi F, Onder G, Bernabei R. Sarcopenia and Diabetes: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3,14(8):540-541.
[7]Bean J F, Kiely D K, Herman 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 power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mobility-limited older peopl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2,50(3):461-467.
[8]Guralnik J M, Ferrucci L, Pieper C F, et al.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subsequent disability: Consistency across studies, predictive models,and value of gait speed alone compared with the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2000,55(4):M221-M231.
[9]Tanimoto Y, Watanabe M, Sun 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arcopenia and higher-level functional capacity in daily liv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subjects in Japan[J].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2,55(2):E9-E13.
[10]Chen L,Liu L,Woo J,et al.Sarcopenia in Asia:Consensus Report of the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4,15(2):95-101.
[11]Cruz-Jentoft A J,Baeyens J P,Bauer J M,et al.Sarcopenia: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J].AGE AND AGEING,2010,39(4):412-423.
[12]Fielding R A,Vellas B,Evans W J,et al.Sarcopenia:An Undiagnosed Condition in Older Adults.Current Consensus Definition:Prevalence,Etiology,and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1,12(4):249-256.
[13]焦伟国,周明,彭楠,等.社区老年人下肢骨骼肌肌力衰变的趋势和特点[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05):44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