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研究综述
2015-12-09孙立冰刘静民曹春梅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北京00084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00084
孙立冰 李 庆 刘静民 曹春梅(.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北京 00084;.清华大学体育部 北京 00084)
我国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研究综述
孙立冰1李 庆2刘静民2曹春梅2(1.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084)
通过对国内外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文献综述,寻找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青少年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选材的数据化测试指标体系。最终选定包括身体形态、行进间30米跑、听觉反应、5秒动作频率、3次连续纵跳能力、血液睾酮测试等指标,作为我国青少年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选材的数据化测试指标体系。
短跑运动员 科学选材 指标
1、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体育发展的历史上,田径运动是各类体育项目的根基,而田径竞赛中的短跑类项目更是重中之重。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在2009年德国柏林田径世锦赛上以9秒58获得100米冠军打破世界纪录,并从2005年到2009年短短5年时间里6次打破新的百米世界纪录,把世界纪录提高了0.19秒。近几年来我国短跑水平也相继提高,全国纪录提高了0.17秒。我国现在拥有诸多运动名将,例如胡凯、张培萌、苏炳添、谢震业等。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各国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水平、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几乎都能被及时掌握,因而任何短跑训练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训练方法和技术动作都变得不再神秘。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运动员们对于加大对自身极限的挑战以超越自我和超越他人的决心有所下降,短跑类项目成绩提高的节奏也一度发展缓慢,甚至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样的现状使得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在短跑项目中成为重中之重。由于短跑从选材、训练到成材至少需要3-6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因此能否通过科学选材来挑选到适合从事短跑运动的苗子直接决定了教练员能否成功对其进行在一定目标下的专业训练,进而完成一系列训练、竞赛任务,实现运动训练目标。从基础上推测一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在充分认识和研究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短跑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短跑运动员,探索如何将幼年即体现出来的短跑先天优越因素测定出来,对提高短跑运动员成材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材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是广大基层的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处于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短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已经成为短跑竞技体育的基础,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培养优秀短跑运动员全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选拔优秀短跑运动员后备人才的过程。本研究从短跑类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从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学和运动成绩等五个方面进行测试和考察,希望总结出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选材发展的趋势和不足,进而更好地探索短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与推动短跑成绩的提升,对我国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选材系科学化提供依据。本研究拟通过对国内外短跑运动员选材研究综述,寻找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选材的数据化测试指标体系。
2、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国外研究现状
格·鲁捷尔曼等在研究中指出以一定的标准来确定儿童少年对于田径训练的潜在能力,其中投掷项目应有人体测量数据指标,以及主要身体素质指标,包含动作速度,速度力量和力量素质指标。
苏联谢尔坚科、扎尔奥尔斯基等学者在运动员选材方面做了大量针对身体素质方面的研究,其中谢尔坚科在对运动员选材中明确指出“运动才能遗传学”的概念。
苏联教练员阿拉宾提出,“不经常考虑选材问题,训练工作将是徒劳无益的”,充分说明了成为一名运动员尤其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除必须经过科学的严格的训练外,还必须具备经过天赋选拔测试的能力。
联邦德国乌尔默教授认为,选材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把先运动员的天分因素测试出来,根据现有测定结果分析预测其将来的竞技能力和成绩。
德国哈雷博士认为,运动员选材主要是指有高度把握的预测一个少年运动员能不能成功地通过某一项目的后备力量训练。
美国针对运动员的选材提出要求:1)通过校外体育竞赛系统选材,从所有的儿童少年中选材,从一小部分已从事体育的少年;2)定期进行系统测试,分析全面考核运动员各方面的数据;3)选拔和测试时需要在运动条件的前提下为基础,这些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存储、集中到中央。
根据柯伐和卡特和希斯(1990)的研究结论,遗传因素在瘦长型的运动员身上发挥着比健壮型运动员更大的作用,这是一个显著的体型和运动性能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体型来进行预测有利于帮助引导青少年选择与其最合适的运动项目。卡特就曾经通过对比1928年、1946年以及1976年夏季奥运会的运动员照片,发现成功的奥林匹克运动员体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例如,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身高195厘米,体重95公斤,体重指数为25.0。如果仔细观察他的小腿到大腿,那么不得不承认他的肌肉在皮肤表面之下完美得就像解剖标本一样。这样的结果就是高水平冲刺训练的身体特征。
奥尔加在2011年提出适用于专业运动选材的“心理-生理适应模型”,该模型根据躯干长度、神经反应等指标将青少年分为冲刺型、耐力型、混合型和不稳定型四种类型,引导其选择与自己最合适的运动项目。
国外许多国家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短跑选材的论文,近年来就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选材指标体系,令其拥有充足优秀运动员来源。在这些国家中,美国、牙买加及加勒比海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在短跑项目中是强国,为短跑成绩和观赏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国内研究现状
1980年,在地方政府和体育总局的组织、领导下,我国运动员科学选材进入了研究的高潮,各地开始陆续有序地开展运动员科学选材。1980年7月,体育总局组织国家体科所、北京、上海辽宁体科所、广东、甘肃体委科研室、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院等8个单位承担多项相关课题的研究任务;随后,国家体委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了全国业余体校选材座谈会,国家科委将“优秀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作为国家课题列入计划。该计划历时两年半,对田径、体操、游泳、足球、排球5个项目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为这些项目科学选拔运动员和进一步深入开展选材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和理论依据,主要从身体形态、运动员机能、运动素质、心理和遗传方面,制定了这5个项目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是我国运动员科学选材进入起步阶段的标志。
1983年8月,原国家体委科教司编印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研究论文汇编》。为推广“优秀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研究”成果,推动全国的选材工作,原国家体委在上海举办了较大规模全国运动员选材训练班。在训练班上讲授了由课题组编写的《运动员科学选材讲义》,还介绍和推广了原上海市体委在各区、县体校建立选材网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达到了第二个高潮。1985年国家体育总局的研究角度比较单一,这一阶段的研究针对性和综合性不足,仅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心理三个方面,为解决此问题,一套以选材为主要内容的监测体系“七五计划”体育科研重点项目得到建立。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选材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研究逐渐系统化,评价标准也逐步规范,指标趋向于多元化,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实用性比较强。
1987年,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有11个省市参加的“运动员选材研讨会”,经科教司同意正式成立了“全国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协作组”,参加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山东、山西、河南、四川8个省市和沈阳、广州、重庆3个直辖市。要求各省市开展科学选材工作应具备以下个基本条件:(1)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成立科学选材领导小组,由主管主任挂帅,由科研和训练主管部门参加;(2)以科研所为主,成立科学选材课题研究组;(3)建立三级选材网;(4)建立、健全选材测试、建档、入队、审批等有关规章制度;(5)从训练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选材工作。
1988年原国家体委在山西太原召开了全国运动员选材工作会议。会上交流了几年来选材研究工作的经验,报告了一批研究成果,同时还展示了近几年来开发和研制的选材仪器设备。会议还决定成立“全国运动员选材中心”。
1990-1991年原国家体委正式成立了由曾凡辉、王路德、刑文华等学者组成的“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心组”,负责研制全国选材的工作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指导、协调全国的科学选材工作,组织了田径、游泳、体操、举重、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9个项目儿童少年运动员中级选材标准的研究课题。1992年出版了研究成果专著——《运动员科学选材》,这对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91年刘献武在《运动员选材学》中阐述的选材的四个层次和四个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体现了选材的动态特征以及选材与育才的紧密联系。他强调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在前一阶段训练中,运动成绩情况。(2)是否具备与专项特点相适应的身体机能技术和战术能力、适应能力,是否能承受频率较高的负荷量和较大强度的训练。(3)成绩提高的快慢,心理竞技能力提高情况。(4)持续提高成绩的能力,大负荷后的恢复情况,这几个比较切合当时环境的实际问题。
1992年,在原国家体委竞体一司的倡议下,由钟添发、田麦久担任课题组长,组织了赛艇、皮划艇、蹼泳、自行车、帆船、射箭、射击8个项目少年选手初、中级选材标准的研究课题。两人也在《运动员竟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一书中指出:(1)运动员的竞技才能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因此运动员的选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2)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选材与育才有着密切的联系。运动员选材工作应该在其多年训练过程中连续地阶段性地组织实施。(3)在心理选材方面,则强调:在选材研究中不仅要重视诊断理论,同时还要研究处方理论,选材与育才的结合,充分发挥选材在整个训练过程的积极作用。
1992年曾凡辉、邢文华在《运动员科学选材》一书中指出:不能把科学选材看成仅仅是体校或运动员招收运动员前的一次全面检查。因为少年运动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遗传阶段规律性的影响,所以不可能通过一次测试就选准一个世界冠军。通过测试发现的“苗子”,还需要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方能成才。在训练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追踪观察和分析其发展趋势,这样才能选得更准。因此选材与育才必须紧密结合。1994年正式出版了这一研究成果专著——《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1997年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上,设立了“运动员选材和后备力量研究”报告专题。1998年,“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心组”得以成立,负责研究制定全国科学选材的工作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
2000年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上,设立了“选材与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报告专题。2000年以北京大学刑文华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奥运会优秀运动员选材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不但对我国优势竞技项目的选材标准进行重新设计和制定,而且还引入了基因选材的内容,并计划进行运动员选材的动态追踪调查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出台,标志着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非体育部门对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重大支持。
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上,也有有关“运动员选材”方面的专题报告。在开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有关2008年奥运科技攻关项目的10个领域,其中之一就有“运动员科学选材”这一领域。2013年,北京体育大学胡杨教授在中国教练员培训班上提出“遗传+环境=运动能力”的创新观点,获得了广泛认同。
田麦久等人在《项群训练理论》一书中也明确提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在快速力量、速度性、耐力以及综合性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说: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才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2009年中国田径协会出版了《中国青少年田径教学训练大纲》,书中明确了青少年各个阶段选材的重要指标。
4、国内外短跑运动项目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相关研究
不同于美国、牙买加和日本等短跑运动发展迅速的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国更多地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指导科学选材,已逐渐形成一套由科研专家、教练员、运动员和队医四部分结合的行之有效的选材方法。而我国的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选材研究起步较晚,到1970年才开始专门的科学选材的研究工作。1974年,上海体科所开始了对我国少年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对业余体校运动员进行多年追踪观察,探索了少年运动员青春发育期的形态上的变化规律,包括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运动成绩等方面。
1998年李琳对高校百米跑二级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其中包括300米、150米、30米起跑、30米行进间、立定三级跳、立定跳远、深蹲、十级跨跳和后抛铅球等9项相关系研究(下图)。李鹏在当时也提出环境因素与遗传是现代体育人才分布的生理基础,对现代体育竞技人才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所处地域环境是现代体育人才分布的原始基础,现代奥运会对体育人才分布及再分布起了极大的强化作用。
表1 短跑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关联度分析表
前苏联的《田径教练员教科书》一书详细记载了对优秀男子100—200米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和训练水平模式进行的综合研究,其中包括身高、年龄、体重、100米跑、400米跑、30米跑、100米后程跑和100米途中跑等多项指标。
维诺德·库马尔在2013年分别选取了三组专业运动员——短跑、中长跑和长跑运动员,组织其进行了一项生理指标测试,得出了人体无氧动力、总体最大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这几项生理指标与其运动项目显著相关的结论。
在体育人类学的领域,运动人才的识别和选择与“特殊规范模型”(赫姆,1988、1993、1988)紧密相关。众所周知,短跑运动员依靠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条件,而不是后天习得的运动技巧。茁壮成长的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物学特性与非运动员青少年的生理指标完全不同,在不同种类的运动中,成年运动员的体型差异也非常显著。康拉德于1963进行了体育型体质测试,发掘了大量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台特尔和无锡华科(1972)在体育人类学度量标准一文中给不同体型赋予了不同的标准。卡特和希斯(1990)也对各项运动及其要求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详细描述。如今,虽然已经有各种专业培训、营养补充、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优秀的技术支持,但是运动员本身的身体构造等各项生理指标仍然是影响其未来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5、小结
中国地域辽阔,主要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大的环境,南方人主要特点是身体灵活,北方人主要特点是高大威猛。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标准都存在较大的南北方差异。在我国现在这样的局势下,要固定地实施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不可行的,无法满足每个省市或特定人群的选材,需要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差。所以,本文是建立在《中国青少年教学训练田径大纲》为基础进行选材,从身体素质、生理机能、身体形态、运动成绩和心理特征等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我国青少年男女短跑运动员选材数字化指标内容主要应包括:身体形态、行进间30米跑、听觉反应、5秒动作频率、3次连续纵跳能力、血液睾酮测试等指标。希望能从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生理指标、专项成绩和神经气质类型这五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选拔。
[1]闫瑞华.从刘翔的成功谈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性[J],体育世界,2007.
[2]宣天明.青少年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与运动成绩,田径,2004.
[3]格·鲁捷尔曼等.少年投掷运动员的选材[J].田径运动,1983.
[4]Kohlrausch,W.,Zusammenhänge von Körperform und Leistung.Ergebnisse der nthropometrischenMessungenan den Athleten der AmsterdamerOlympiade,Arbeitsphysiologie,2,187-204.,Berlin,1930.
[5]Klaus-Peter Herm,Relevance of Body Size and Growth Type for Sports,Human Biology Review,2013(1),p24-28.
[6]Olga N.Moskovchenko,Psycho-Physiological Types of Adaptation,in the 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and Sports Selection,Journal of Siberian Feder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2011,p1288-1300.
[7]Somanpreet Singh and Pardeep Kumar,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Athletes of Selected Events in Track and Field - A Comparative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ocial and Movement Sciences,Vol.02,Jan.2013,Issue 01.
[8]刘明等.黑龙江省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及发展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
[9]郭元奇,对高水平跳远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模式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9
[10]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G.Vinod Kumar,Investigation of Selected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amid Track Runners,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Journal,2013,p15-22
[12]Ram Krishan,ManojYadav,Vikram Singh,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eed and strength among athletes of different events,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Journal 2011,1(6):35-37.
[13]Herm,K.-P.,Wachstumsdynamik und sportlicheLeistung -EinBeitragzurModifizierung der langfristigenLeistungsentwicklungjungerSportler -DHfK,Leipzig,1988.
[14]Herm,K.-P.,Die WachstumsdynamikalseinAspektderKennzeichnung von anthropometrischenLeistungsvoraussetzungen.In: Sport und Wissenschaft,2-53-62,Academia-Sankt Augustin,1993.
[15]Herm,K.-P.Problems of Growth Dynamic of Young Sportsmen.VI.CongresoInternacional de Medicina,CienciasAplicadas al Deporte y a la ActividadFísica.INDER,Havana,2012.
[16]Conrad,K.,DerKonstitutionstypus.Springer,Berlin-Göttingen-Heidelberg,1963.
[17]Tittel,K.and H.Wutscherk,Sportanthropometrie.J.Ambrosius Barth,Leipzig,1972.
[18]Carter,J.E.L.and B.H.Heath,Somatotyping-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