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研究现状及学习科学视角分析*
2015-12-09光刘鲁川
徐 光刘鲁川
(1.齐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200;2.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MOOCs研究现状及学习科学视角分析*
徐 光1,2刘鲁川2
(1.齐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200;2.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MOOCs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网络教与学新模式。基于其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其未来发展所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MOOCs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商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第一部分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MOOCs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了目前制约MOOCs发展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与远程教育特质区分被忽视、教育支撑理论薄弱、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第二部分从学习科学角度对MOOCs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提出能够促进MOOCs发展的学习理论模型。国际上极少数学者开始思考如何用学习科学理论来支撑MOOCs的发展,国内把学习科学理论与MOOCs相结合的文章依然检索不到。本文的结论会给MOOCs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MOOCs;文献研究;学习科学
一、引言
近两年来,没有那个技术或现象能够像MOOCs一样,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MOOCs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大数据时代最为活跃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具有自组织、大规模、开放性、社交性等特点,开始触动世界主流高等教育市场的根基。[1][2][3]MOOCs是2008年出现的一个新术语,用于描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推出的一门公开在线课程。到2012年,MOOCs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Pappano在New Youk Times发表文章,把2012年成为MOOC年。[4]Daniel称作MOOCs是“2012年教育流行词汇”。[5]Friedman提到没有任何东西比MOOC的未来更有潜力来使人们摆脱贫穷。[6]MOOCs的两种形式:关联主义的cMOOC和行为主义的xMOOC。cMOOC与xMOOC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不同:cMOOC侧重于基于关联主义的知识构建,促进学习者知识获取与创造;而xMOOC则侧重于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7]西蒙斯认为应当区分xMOOC与cMOOC:前者仅仅是“知识复制”,后者则由“联通”的学习者生成知识。[8]
为使世界范围的学习者可以接受全球顶级名校的课程教育,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目前比较认可的世界三大MOOCs教育平台包括Udacity、Coursera、edX,真正使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向了普通人。2013年被称为中文MOOC元年。目前,国内高校甚至一些商业组织,都在积极地建设MOOCs平台,“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正式上线;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重庆大学成立;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正式上线;两岸五家交通大学共同合作建立ewant育网平台。[9]正因为MOOC顺应了当前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大趋势,在2014年会有更多的学术机构和商业组织对MOOCs带来的教育革命采取积极行动,所以说,2014年仍然是MOOC的爆发年。
MOOCs到底带给我们什么,MOOCs的未来是什么?是会成为改变教育资源分配、提升公民受教
育水平的社会管理方式,还是会取代实体大学而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模式,或者会演变成为一种基于泛教育平台的商业盈利模式。答案没有定论,这就是为什么MOOCs吸引来自政府、高校、社会学术组织、商业团体如此广泛的关注,并引起激烈地讨论的原因。MOOCs仍处在发展雏形阶段,未来发展蕴含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目前对MOOCs的研究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将是本文尝试解答的问题。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MOOCs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整理出目前学术界尚未解决的,影响MOOCs发展的几个问题。第二部分从学习科学角度对MOOCs存在的问题做理论分析,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国际上个别学者开始思考如何用学习科学理论来支撑MOOCs的发展,Gerhard Fischer首先提到了要从学习科学角度研究MOOCs。[10]在他最新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关于MOOCs的文章绝大多数都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谈起,几乎还没有文章从学习科学角度来分析。国内把学习科学与MOOCs相联系的文章还没检索到。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从学习科学角度探索MOOCs的学习机理,将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二、关于MOOCs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回顾
MOOCs的研究进展如何,关注点在哪些方面,最好的回答方式就是对已经发表的关于MOOCs的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关于MOOCs的文献研究,已有少数学者做过总结。
桑云都·瑞哈·利亚纳古纳瓦德纳共收集了2008-2012年与MOOCs高度相关的共45篇文章,对文献主题进行分类(按数量大小排列)如下:介绍性的文献;以MOOCs概念阐述为主的文献;个案研究类的文献;侧重教育理论的文献;侧重技术方面的文献;聚焦课程参与者的文献,其中包括研究MOOCs学习者的文献和聚焦课程提供者(包括课程开发者和负责人)的文献;其他类型的文献。[11]
郝丹曾对MOOCs国内研究现状做过文献分析。根据从2010年至2013年10月之间刊发的与MOOCs高度相关的中文学术论文19篇,归纳的文章主题分布(按数量大小排列)如下:MOOCs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MOOCs的平台和技术环境;MOOCs中的教与学(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学习者和教师的体验,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MOOCs的质量监控、课程认证和学分认可;MOOCs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市场潜力。[12]
Gerhard Fischer指出目前关于MOOCs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基于经济视角,包括可扩展性方面、效率方面、盈利性方面;(2)基于技术视角,比如关注支持大量学生在线的平台建设方面,关注丰富的组件(比如论坛)开发方面,关注对点对点学习的支持方面,以及如何实现自动评分方面等。[10]
申灵灵等检索了从2008年1月到2014年4月的共649篇文献,根据被引频数等指标,选取了302篇文献进行重点分析。主要从介绍与述评、课程教学层面(包含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育系统层面(总体规划设计、资源建设、师资发展、支持服务、质量保证、成本效益和盈利模式、社会认可)、其他类型这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了分类研究。[13]
(二)研究方法
1、检索范围
上面提到的研究对象分别是2008至2012年、2013年及2014年初期发表的文献。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选取发表于2014年(截止到2014年9月)的文献。确定的检索关键词为MOOC、MOOCs和慕课。检索数据库为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和Ebscohost外文全文检索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作为文献定量分析的依据。Ebscohost外文全文检索数据库检索结果主要为后面定性分析提供参考。检索尽量限于文章主题和摘要,以减少人工剔除不相关文章的工作量。
2、文献分布
在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共搜索到1,145条文献信息(包括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按发表年份分布如下:
图1 文献发表数量年度变化趋势
由图1可见,2012年以前国内学术界很少关注MOOCs。而到了2013年和2014年,对MOOCS的关注度呈现爆炸式增长,截止到统计点,关注度仍在上升。但相比其他领域学术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搜索到的关于MOOCs的文献总量仍然很少。这说明该领域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图2 2014CSSCI分类目录中MOOCs文献分布
在所有搜索到的1,145篇关于MOOCs文献中,主要选取了被2014年CSSCI收录的期刊文献,以保证选取到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不同类型的期刊文献分布如图表2。在2014年CSSCI收录的管理学来源期刊中,通过关键词没有检索到相应文献。在2014年CSSCI收录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来源期刊中,通过关键词共检索到22篇相应文献,这22篇文献主题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讨论MOOCs对图书馆的影响或引起的变革方面,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在高校综合性学报来源期刊中,通过关键词共检索到9篇相关文献,也多涉及MOOCs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如何应对方面。[14-16]不少文献开始思考如何把MOOCs思想引入到教学中,比如:MOOCs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上的应用。[17]从图2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关于MOOCs的文献发表于教育学来源期刊中。
3、研究样本
在2014年CSSCI收集的教育学来源期刊中,通过关键词共检索到99篇相应文献。教育学特别是一些现代教育、远程教育类的期刊仍然是MOOCs文献发表的主要阵地。本文的文献分类主要是以这99篇文献为样本。从这99篇文献作者所持态度看,对比于2012年和2013年对MOOCs的兴奋和热捧,2014年的研究者更多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MOOCs。
(三)研究结果分析
1、MOOCs研究内容分析
把研究样本按照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分为五大类:
图3 MOOCs文献研究内容分类
第一大类是对MOOCs整体的辩证思考及对策方面。比如王一兵在文章“MOOCs的灵魂、启示与对策”中,提出MOOCs的形式、模式和技术应用与融合并无太多创新,及要探索中国特色的MOOCs体系的途径。[18]少数文章提到了“后MOOC时代”或者称为“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主要针对MOOC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上进行的研究。[19]
第二大类是开始注重MOOCs的本土化应用实践。比如:马武林提出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研究;[20]周艳等提出基于MOOCs理论的微课资源网站设计。[21]
第三大类是对MOOCs教学模式、教学原理的探讨。管会生探讨了MOOCs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翻转课堂推动教学改革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2]韩锡斌等从教育学的视角,基于课程论、教学论和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MOOCs的教育学特征。[23]
第四大类是从参与者行为方面进行分析。从教师角度,徐舜平以清华大学为例,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学校的MOOC平台建设行为和教师的课程申报提供行为,用激励相容理论模型分析了学校和教师在提供的课程质量上的行为一致性问题。[24]从学生角度,沈欣忆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布课”的理论基础,思考如何提升MOOCs的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从知识情景化学习策略、参与度提升策略与学习评价策略等角度提出建议。[25]陈向东以一组学生学习一门Coursera课程作为个案,通过分析其学习小组形成、学习方案设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过程控制、学习结果反馈等环节,探讨了影响MOOCs学习完成率的一些因素。[26]吴筱萌模拟了Coursera课程模式,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体验,以及开放课程和学生本人的特性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这是目前少数搜索到的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27]
第五大类是注意对MOOCs商业模式的探讨。比如袁莉以哈佛大学商学院Christensen教授提出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探索了MOOCs的商业运营模式。[28]
2、MOOCs研究亟待解决问题
综合来看,目前对于MOOCs的研究,角度多、观点杂、认识不统一,说明学术界对于MOOCs这一现象还存在很多模糊或者未解决的课题。笔者经过上面的文献分析并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MOOCs领域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关于MOOCs教学法的理论支持匮乏。有学者指出MOOCs缺少严肃的教育教学法的支持,没有实质的特征,只是简单的视频块,辅以在线
测验,配合以社交网络。[29]还有国外学者指出在一个鼓励参与和乐于贡献的文化下的积极学习参与者,共同处理未知答案的问题,共同构建概念和课程,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30]从教授者角度可以从参与式教学法分析,给学习者一个机会作为知识的中转站,可以自己创建Web2.0环境中的课程内容。[31]但是更有学者指出了学习者创建内容(user-created content)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内容的质量和主题相关性,内容缺乏同伴信任,信息量太大使人迷惑等。所以,信息组织与信息过滤尤其重要。Eisenberg和Fischer从学习科学、协同工作、体验认知、学习分析的角度分析了MOOCs。[32]Brown提出了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与学习事实(learning about)的区别,[33]同时还从学会发展与学习事实这两个方面分析了MOOCs代表的在线教育方式与传统大学内的面授教育方式的优势和劣势。这一个领域还有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做深入研究。
第二,MOOCs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一个很多讨论但仍未解决的现实问题是,课程的低完成率,很多反对 MOOCs的人以此为理由来抵制MOOCs。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均只有50%的那些注册一门课程查看演讲材料,只有大约4%完成了课程。[34]Chafkin称MOOCs并不是很适合弱势的学生。[35]因为MOOCs学习除要求拥有网络设备的物质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Lewein指出,MOOCs的初步应用结果令人失望,其教学效果依然不及大学课堂,这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反思MOOCs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36]
第三,关于MOOCs与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区别方面认识不足。Olson指出,除了足够的带宽、亲近的界面、对共享对象的访问控制外,必定还有与远程教育相区分的事情使其性质特别,比如是否有共同的背景,不同时区的影响,文化差异等,这些都交互在远程技术中。[37]而MOOCs参与人数多、范围广、交流自由等因素又使得这些差异更加明显。困扰MOOCs(主要指xMOOC)的三大问题:宣称其能教遍世界是名不符实的;雇佣价格低廉但缺乏训练的课程管理人员,少用教师从而减少教育成本的尝试是失败的;不关注学生地区与文化差异,一味宣称其大规模普适性是有害的。[38]
上述三个方面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互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认清MOOCs是一种与传统的远程教育或在线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形式,有其特殊性质,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支持MOOCs的教学法,以教学法为指导从根本上解决MOOCs学习效果差的现实问题,否则MOOCs难以实现突破式发展,更会有MOOCs过时说或者“后MOOCs时代(Post-MOOC Era)”说。MOOCs的教学法是核心问题,教学法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支撑。所以,以什么样教育理论来引导MOOCs的发展方向和保证MOOCs的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学习科学理论给出了一个思考方向。
三、从学习科学角度研究MOOCs
学习科学诞生于1991年,最早从认知科学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认知科学关注的对象和研究方法过于远离人在真实世界中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即认知科学所探索的问题过于“抽象性”“纯净性”或“规范性”。[39](P33-35)当认知科学家开始关注真实世界中的认知,就产生了学习科学,这就决定了学习科学必定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学习科学家研究多种场景中的学习。[40]学习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式和非正式场景中的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面对面或者计算机为媒介的方式进行。[41]学习科学采用和吸收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成果,比如信息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系统科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认知人类学及教育心理学。[42]学习科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对能够导致良好学习效果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过程的清晰认知。学习科学的研究发现可以用来设计我们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
MOOCs也是一种处于特殊场景中的新兴学习方式。信息时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时代背景。高速宽带网、在线多媒体、社会性网络软件等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技术背景。互联网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是这种学习方式的虚拟社会背景。针对目前MOOCs理论支持匮乏(只有基于联通主义的cMOOCs和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s),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的情况,很有必要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对MOOCs进行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学习科学过去发展的30年里对教学设计特别有意义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对学习思维的研究、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和对学习环境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很具有借鉴意义。在对学习思维的研究方面,尽管人的思维很有弹性的,但是在处理信息方面仍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来自于大脑中处理想象、注意、记忆、运动技能、语言和计划等不同功能的专门系统。个体差异的研究表明,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由于心理偏好
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同样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说明了不同的人根据感觉和学习偏好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编码方式。[43]关于学习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来自于对专家思考方式特点的深刻理解。[44]专家不仅掌握了很多策略和方法,而且更拥有一种对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使专家能高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且这种能力已经变成一种下意识的思考方式。在实际解决问题前,专家已经在头脑里生成了预测和模拟现实问题的原理性模型。另外,专家非常擅长计划、监控、反馈来处理问题并完成最终目标。[45-46]
在对学习过程研究方面,学习科学最大的突破就是强调对认识理念的检验。[47]学习者总是使用原有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改变这种理念或者思考问题的方式,需要学习者付出心智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种理念的转变类似于从不同语言中的切换。[48]另一个突破就是重视一个人的素养提升。一方面,学生即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读文章,[49]同时也会根据多种资源(比如文字和图片)来调整自己的认识。[50]另一方面,学习者素养的提高也来自于对专家行为的学习和体会。[51]所以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心理上对文字和图片各种资源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感知和意义构建的社会过程。[52]随着时间推移,学习者开始汇集各种学习内容的书面含义和社会含义,形成自己的认识。[53]
在对学习环境的研究方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习科学开始从构建主义来考虑如何教学。这种构建主义包括认知构建主义(从学习者心理角度研究学习过程)和社会构建主义(从学习者参与社会角度研究学习过程)。Bransford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室”,后来又有教育者提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的概念更加合适。[55]学习科学中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学习者可以从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不一定求助于直接的信息传授。学习科学中把这种没有教师传授的学习成为“支架”学习。[55]支架包括不同的形式,有计算机辅助工具、活动结构,或者更广泛的支持学习的社会结构。还有一种理论称为“认知学徒制”,学习者以学徒的方式与专家建立某种联系,模拟专家思考。专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不断指导学习者并接受反馈,这种指导和反馈随着学习深入逐渐减少,最终使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56]
国外很多学者开始注意到如何应用学习科学的原理与信息技术下的学习相结合。Michael Eisenberg和Gerhard Fischer指出,[57]在过去20年的学习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理论可以用来指导今天的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比如:协作学习、体验和扩展学习、构建主义学习、学习分析等理论。[58-60]Jacobson在研究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的基础上,总结了学习科学在推动数字化学习上的若干原则。[61]结合前几节分析,作者认为很多原则对MOOCs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Michael Eisenberg和Gerhard Fischer从学习科学角度探讨了MOOCs的发展,其很多观点与Jacobson不谋而合。但是,他们的观点只是比较零散的论述,缺乏一定系统性。据此,作者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总结并提炼出了对提高MOOC学习者学习效果具有影响作用的七个学习科学理论,并从如何指导未来MOOCs的设计和提高学习者学习效果角度做了分析。
图4 改善MOOCs学习效果的学习科学理论体系
在前面学习科学中关于思考方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受到一个人错误观念和先验知识的局限。在学和教的过程中,理解学习者的错误观念和先验知识十分的重要。[62]这一点也是MOOCs环境里面较难实施的一点。可以通过增加学习前的在线测试,提示学习者学习这门课程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正确观念,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前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难度。
学习科学特别强调情景学习,这种情景学习一方面指MOOCs传达的内容越是以真实的、现实的问题和案例为背景,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MOOCs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尽量模拟一种真实的场景,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学习内容的背景信息,或者在一种模拟现实的环境里学习。各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MOOCs中来,将是MOOCs的一个发展方向。
协作学习是学习科学最近几年一个研究思路。交流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自我效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特别注意“替代经验”,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通过观察优秀同伴的技能展现来提高。[63]在学习很多课程过程中,面对很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小组学习的方式比个体学习的方式效果更好。[64]MOOCs的灵活性,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而伴随的问题就是,MOOCs的学习者在现实中多是一个个网络终端下
的孤立的学习者,缺乏真实的学习伙伴。与传统学校的教室学习相比,MOOCs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劣势。所以,在MOOCs世界里,尤其要加强web环境下的学习协作工具开发,传统的论坛、博客、微博,以及各种社会性网络工具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MOOCs的不足。
MOOCs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来自于它的虚拟性,内容完全通过电脑屏幕呈现。高等教育中对MOOCs的很多批评者强调很多课程并不适合MOOCs的呈现模式,比如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生物、物理等课程,以考察为基础的地理、古生物、考古等课程。在学习科学里有体验认知和扩展认知的概念。[65]体验认知强调通过整个身体的动作(手部动作占很大比例)来认知和学习,比如体育课学习投篮。扩展认知强调通过与外部人造物体的互动来学习,比如化学课上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学习。这些都是通过电脑屏幕很难呈现的,因此才有学徒的方式以及体育教练的存在。从体验认知和扩展认知角度来研究MOOCs,可以扩大MOOCs的应用范围,并改善很多课程的学习效果。科技的发展已经加速了这种融合,可以设想如果把谷歌的各种人体感应输入设备和智能输出设备(比如3D打印机)加入到MOOCs的课程环境里,势必加深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前面在讨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中”,提到了“支架”或者“脚手架”的概念。根据百度百科,学习支架就是指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MOOCs课程环境里,在课程的关键位置弹出对重要案例的解释分析、相关案例分析的提示窗口,可以看成一种学习“支架”。
前面的讨论提到了MOOCs要尽量使学习者“learn to be”,而不是“learn about”。MOOCs的课程设计要使MOOCs的学习者成为专家型的学习者,不仅要学习MOOCs中的课程内容,更要掌握学习策略、方法,懂得自我调节和反思。MOOCS设计中要注意学习者对元认知知识的学习,对改善学习者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最后,就是学习评价和反馈。学习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快速反馈和教学评测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MOOCs中,这种反馈和评测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结束时进行,可以由教师组织或者在学习者之间进行评测。
四、总结及后续工作
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持、融合于教育,永远是教育的一个发展主题。在这个主题下,MOOCs只不过是信息化发展的对教育支持的一种工具,它经过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不断摩擦、碰撞,才能变得更完善,所以MOOCs还有一个很长发展、蜕变、升华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张且分配不均衡,优质教育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所以MOOCs的开放、免费对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人民整体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契机,因为千百年来我们的教育梦想就是“有教无类”。
本文在梳理近几年关于MOOCs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MOOCs发展的三大问题,归纳出的核心问题就是支撑MOOCs发展的教育理论匮乏。提出从学习科学角度研究MOOCs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构建了支撑MOOCs发展的学习科学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对学习科学具体理论与提高MOOCs学习者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不足,缺乏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后续研究可在此理论模型基础上,提炼出可操作性的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尽管如此,本文开创性的从学习科学角度探讨了MOOCs的发展,拓宽MOOCs的未来研究思路。
[1]李明华.MOOC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11-29.
[2]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23(3):20-26.
[3]约翰丹尼尔.让MOOC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23(3):1-12.
[4]Pappano,L.The year of the MOOC[EB/OL].The New York Times,2012,11.http://www.nytimes.com/2012/11/04/education/edlife/massive-open-online-coursesare-multiplying-at-arapid-pace.html.
[5]Daniel,J.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2012,3.
[6]Friedman,T.L.Revolution hits the universities[EB/OL].The New York Times,2013,1.http://www.nytimes.com/2013/01/27/opinion/sunday/friedman-revolutionhits-the-universities.html.
[7]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3-19.
[8]Siemens,G.MOOCs are really aplatform[Blog post][EB/OL].Elearnspace,2012.http://www.elearnspace.org/blog/2012/07/25/moocs-are-really-a-platform/.
[9]李思志,王少飞,李艳红.MOOC在中国的发展动因及趋势探析[A].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4),2014,3(3):384-389.
[10]Gerhard,F.COMMENTARY:Beyond hype and underestimation:identifying research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of MOOCs[J].Distance Education,2014,4(35):149-158.
[11]桑云都,瑞哈,利亚纳古纳瓦德纳.,安德鲁,亚历山大,亚当斯.,雪莉,安,威廉姆斯.MOOCs已发表文献(2008-2012)的系统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3):5-16.
[12]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1.
[13]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3):17-25.
[14]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89-92.
[15]闫广芬,王红雨.走出大学人文教育之困—知识转型视角下MOOC模式的兴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41(2):18-23.
[16]刘和海,李起斌,张舒予.“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基于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取向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42(4):517-521.
[17]王雪,杨倩,闫晓鹏.MOOCs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上的应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8-120.
[18]王一兵.MOOCs的灵魂、启示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57-82.
[19]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20]马武林.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研究:以英国爱丁堡EDU MOOC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52-57.
[21]周艳,李育泽,徐义东.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资源网站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24(1):113-118.
[22]管会生,高青松,张明洁.MOOC浪潮下的高校课程联盟[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44-52.
[23]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MOOCs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J].电话教育研究,2014,1(1):45-51.
[24]徐舜平.中国大学和教师参与MOOC的行为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4,(6):33-39.
[25]沈欣忆,李爽,丹尼尔,希基.,李营.如何提升MOOCs的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来自BOOC的经验[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66-70.
[26]陈向东,曹安琪.为什么没有坚持—一个MOOC学习个案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2014,(2):9-14.
[27]吴筱萌,雍文静,代良,等.基于Coursera课程模式的在线课程学生体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1-17.
[28]袁莉,Stephen,Powell.,马红亮,等.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2):3-9.
[29]Vardi,M.Y.Will MOOCs destroy academia?[R].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5).
[30]dePaula,R.,Fischer,G.&Ostwald,J.Courses as seeds:Expectations and realities[J].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01: 494-501.
[31]Anderson,C.The long tail: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R].New York,NY:Hyperion,2006.
[32]Eisenberg,M.,Fischer,G.MOOCs:A perspective from the learning sciences[EB/OL].In Proceedings of ICLS,2014.
[33]Brown,J.S.New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he 21st century[EB/OL].2005.http://www.johnseelybrown.com/newlearning.pdf.
[34]Stein,K.Penn.GSE study shows MOOCs have relatively few active users,with only a few persisting to course end[EB/OL].2013,12.https://www.gse.upenn.edu/pressroom/press-releases/2013/12/penn-gse-study-shows-moocs-have-relatively-fewactive-users-only-few-persisti.
[35]Chafkin,M.Udacity's Sebastian Thrun,godfather of free online education,changes course[EB/OL].Tech Forecast,2013,11.http://www.fastcompany.com/3021473/udacity-sebastianthrun-uphill-climb.
[36]Lewin,T.After Setbacks,Online Courses Are Rethought[N].The New York Times,2013,12.
[37]Olson,G.M.,Olson,J.S.Distance matters[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2001:397-417.
[38]ICEF Monitor.Are We Already Entering a Post-MOOC Era?[DB/OL].2014,03.http://monitor.icef.com/2013/11/arewe-already-entering-a-post-mooc-era/.
[39]高文.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0]李海峰,莫永华.瞰与思: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兼热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3,(1):7-15.
[41]Seng-Chee,T.,Ching-Sing,Ch.,Chin-Chung,T.,Cher-Ping,L.&Chiou-Hui,Ch.Learning sciences research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 from 1997to 2010:A content analysis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J].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2012,21(1):4-14.
[42]Sawyer,K.R.The new science of learning.In R.K.Sawyer(Ed.)[J].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earning sciences,2006,(1-18).
[43]Gardner,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10th anniversary ed.)[R].1993.
[44]Chi,M.T.H.,Glaser,R.&Farr,M.J.The Nature of expertise[J].Hillsdale,N.J.:L.Erlbaum Associates,1988.
[45]Gentner,D.,Stevens,A.L.Mental models[J].Hillsdale,N.J.:L.Erlbaum Associated.1983.
[46]Schoenfeld,A.H.Episodes and executive decisions in mathematics problem sloving[J].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es,1983:345-395.
[47]Vosniadou,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onceptual change[J].New York:Routledge,2008.
[48]Driver,R.,Leach,J.,Millar,R.&Scott,P.Young people's images of science[J].Philadelph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9]Kintsch,W.Comprehension:A paradigm for cognition[R].Cambridge,MA:MIT Press,1998.
[50]Menary,R.,ed.The Extended Mind[D].Cambridge,MA:MIT Press,2010.
[51]Kozma,R.B.,Russell,J.,Jones,T.,Marx,N.&Davis,J.The
use of multiple,linked representations to facilitate science understanding[J].Internatinal perspectives on the design of technology-suppor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1996:41-60.
[52]Schoenfeld,A.H.On Mathematics as Sense-making:an Informal Attack on the Unfortunate Divorc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Mathematics[J].Informal Reasoning and Education,1991:311-343.
[53]Roschelle,J.Learning by collaborating:Convergent conceptual change[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992,2(3):235-276.
[54]Bransford,J.,Schwartz,D.Rethinking transfer:A simple proposal with multiple implications[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9,(24):61-100.
[55]Wood,D.,Bruner,J.S.&Ross,G.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1976,17(2):89-100.
[56]Collins,A.,Brown,J.S.&Newman,S.E.Cognitive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writing and mathematics[J].Knowing,learning,and instruction: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1989:453-494.
[57]Michael,E.,Gerhard,F.MOOCs:aperspective from the learning sciences[R].2014.
[58]Koschmann,T.D.(Ed.)CSCL: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 E-merging Paradigm[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Mahwah,NJ,1996.
[59]Dourish,P.Where the Action Is-the Foundations of Embodied Interaction[D].The MIT Press,Cambridge,MA,2001.
[60]Johnson,S.,ed.Neoconstructivism:the New Scienc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61]Jacobson,M.J.,Kim,Y.,Lee,J.,Kim,H.,Kwon,S.Learning sciences principles for advanced e-learning systems:Implications for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J].Multimedia-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05,8(1):76-115.
[62]National-Research-Council(2009)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People,Places,and Pursuits[R].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2009.
[63]Bandura,A.Self-Efficacy[M].New York:W.H.Freeman,1997.
[64]Fischer,G.Understanding,Fostering,and Supporting Cultures of Participation[J].ACM Interactions XVIII.3,2011,(7):42-53.
[65]Clark,A.Being There[D].Cambridge,MA:MIT Press,1997.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OCs and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Science
Xu Guang1Liu Luchu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ilu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200,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
Moocs has been a very popular new mode of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its great influ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with huge social value and commercial value,MOOC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and business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research,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generaliz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MOOCs in academia,and summarized several problems that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 and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such as vague difference with the remote education,weak support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oor practical learning effect.From the angle of learning science,the second part mad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a learning science mode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At present very few scholars at international level began to think of how to use learning science theory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and domestic articles associated learning science with MOOCs haven't been retrieved.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design of MOOCs,and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subsequent empirical research.
MOOCs;literature research;learning science
C931.6
A
1672-335X(2015)04-0098-08
责任编辑:王明舜
2015-03-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化阅读服务用户持续使用的行为机理研究”(713731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移动阅读系统用户持续使用的理论模型:基于情感视角的实证研究”(12YJA860010)
徐光(1978-),男,山东临沂人,齐鲁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