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视角的上市公司审计延迟研究

2015-12-09管亚梅王春艳

国际商务财会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实质性审计报告会计师

管亚梅 王春艳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审计延迟的影响因素很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延迟的影响关系。内部控制的水平影响着该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就要求公司年报必须披露内部控制的评价信息和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等内容。从微观上看,减少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从而缩短审计延迟。从整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相关问题,较弱的内部控制将会导致会计错误、舞弊发生以及发现这些问题的难度加大。在对企业实施审计时候,一旦发现了内部控制缺陷,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可能会扩大收集审计证据的范围,并实施额外的实质性测试与重要性检查,由此会耗费更多的时间,进而增加审计延迟。所以本文希望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对审计延迟的具体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对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建议,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检验我国对内部控制进行强制性审计的经济后果及必要性,另一方面能使公司管理层提高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警觉性,正确识别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及时披露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内部控制缺陷相关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很多学者认为,在诸多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因素中,除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披露的缺陷,还有很多不利因素同样会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些因素影响着内部控制质量,这就是内部控制缺陷。为了探究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结果,本文提出了对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归集与认定的若干见解。

1.内控评价报告方面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上市公司应该特别关注重大缺陷与重要缺陷问题。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也概况表明了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主要包括高级管理人员舞弊、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但内部控制未能发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等几种情况。本文没有将一般缺陷认定为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而是着重考虑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造成的影响。

2.违规处罚方面

当上市公司因公司违规或者高管违规受到了证监会、沪深两所和其他行政监管机构的公开批评、公开处罚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可以被视作具有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特征的表现。

3.财务报告重述与会计差错方面

财务报告重述是指上市公司针对年度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有所遗漏或差错而发布的临时公告。会计差错(特别是重大会计差错)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更改,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年报的各项会计指数也可能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还可能提高一定的投资风险与经营风险。所以本文认为,当上市公司出现了重大会计差错而进行财务报告重述的时候,表明很可能会出现内部控制缺陷。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出于谨慎考虑,注册会计师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进行测试并出具鉴证报告。一般情况下,最终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且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而正是因为或多或少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企业会被出具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或者不愿意公布内控审计报告。由此得出本文第1个假设:

H1:相比较最终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那些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或者虽然披露了但是得到的却是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会经历更长的审计延迟。

在假设1的基础上,我们单独剖析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影响。在具体影响审计延迟的因素中,不能仅仅考虑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应该扩大其范畴。因此,本文将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概念范畴认定扩大为以下情况: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披露存在的重大缺陷与重要缺陷。第二,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其他行政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及高管的违规行为作出处罚或处分。第三,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年报进行审计,出具了非标准的审计意见。第四,出现了财务报告重述且披露了本年度发生的重大会计差错的情况。根据对上述认定的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加大,使得注册会计师会扩大证据搜集量,增加审计的测试范围并实施额外的实质性程序来检验,会耗费更多的审计时间,由此提出了本文的第2个假设:

H2:存在本文认定的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上市公司会比没有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经历更长的审计延迟。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界定

本文主要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延迟的影响,因此,将审计延迟定位因变量,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和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定位自变量。同时,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审计质量(Big4)、资产收益率(ROA)、审计复杂程度(IRA)、公司规模(Size)、行业监管压力(RP)、亏损状况(Loss)、两职合一(PT)、独立董事比率(IP)、年报审计意见(Opinion)等。表1给出了本文所要用到的主要变量名称及其定义。

表1 变量的界定

(二)模型构建

当企业获得了标准的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时,那么表明企业可能不存在内部控制重要缺陷或重大缺陷问题,审计的错报风险会降低,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会减少,能够减少审计证据的获取数量,从而缩短审计延迟。基于此,建立了如下的模型1来检验假设1:

根据假设2可知,当出现了本文认定的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会增加审计证据获取的数量以及测试范围,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而增加审计延迟。因此,建立了如下模型2来检验假设2: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的初始研究样本为沪深两市所有的A股主板、创业板及中小板的上市公司,因为收集资料的条件限制,定义的研究期为2014年。笔者搜集查阅了样本公司2014年发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内容,以国泰安数据库、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上市公司官网公示的信息为主要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9.0。

1.模型1的样本选取与初步统计

模型1的样本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在沪深两市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中剔除了ST公司和部分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了一个总体样本,定义为“总体1号样本”,样本数为2 352个。

表2 模型1样本统计

2.模型2的样本选取与初步统计

我们对模型1样本中存在有本文认定的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问题的公司进行标注,具体包括对其年度财报和内部控制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现了财务报告重述且披露重大会计差错和收到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行政主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及其高管违规的处分处罚以及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披露了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问题的样本公司。在模型1样本的基础上,剔除获得了内部控制标准无保留意见,而在当年年度财务报告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剔除获得了内部控制标准无保留意见,却在当年收到了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其他行政监管机构对公司及高管违规行为处罚或处分的公司。剔除获得了内部控制标准无保留意见,却在当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披露有着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公司。剔除获得了内部控制标准无保留意见,却在当年进行了财务报告重述并披露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的公司。共剔除了234个样本,最终得到模型2样本,数量为2 118个,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2样本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模型1的描述性统计

我们对模型一的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审计延迟AD最小值为17天,最大值为116天,可见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审计延迟平均天数为90.88天,其中获得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延迟平均数为90.08天,而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虽然披露了但是得到的却是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延迟平均天数为92.06天。如表4所示。

2.模型2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5,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ICW的均值为0.090,标准差为0.293。在样本中,审计延迟平均天数为90.62天,其中存在着有被本文认定的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上市公司占据样本总数的比例达到了9.49%,平均审计延迟为93.81天;不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占据样本总数的90.51%,占据了上市公司的主流,平均审计延迟为90.28天。

(二)相关性分析

1.模型1的相关性分析

表4 模型1描述性统计

表5 模型2描述性统计

(1)模型1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表6反映的是模型一的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得知,审计延迟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pearson系数为0.052,且在0.05的水平上有显著性,表明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获得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对审计延迟的影响较为显著。

表6 模型1 pearson系数相关性检验

从表6看到,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系数绝对值均低于0.8。由此可知,亏损状况与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到了0.451。

(2)模型1的偏相关分析

有关模型1的偏相关分析如表7所示。

表7 模型1偏相关分析双尾检验

根据分析的结果,在控制了Big4等其它变量后,AD与ICA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下降为0.048,比pearson系数检验中略小。这说明了Big4、loss等其它变量的加入对AD与ICA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影响,但是影响不大,依然可以保持前文结论。

2.模型2的相关性分析

(1)模型2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如表8,模型2中审计延迟与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相关系数为0.055,且在0.0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

可以看到,亏损状况与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依然是最强的,达到了0.449,其他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系数绝对值低于0.8。

(2)模型2的偏相关分析

对模型2进行偏相关分析,见表9。

根据分析结果,在控制了Big4等其它变量后,AD与ICW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下降为0.046,比pearson系数检验中略小。这说明了Big4等其他变量的加入对AD与ICW之间相关性存在影响,但是影响不大,可以保持前文的结论。

表8 模型2pearson系数相关性检验

(三)回归分析

1.模型1的回归分析

模型1回归结果见表10。从回归结果来看,没有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和虽然披露但结果是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与审计延迟的系数为正数,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反向得出,相比前者,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且获得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会经历较短的审计延迟。有效的内部控制代表较高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可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减小,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也会合理的缩小审计测试的范围,从而降低审计的整体难度,进而缩短审计延迟。由此表明独立的外部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及其质量进行有效鉴证并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可以缩减审计延迟。

还可以进一步看出,审计质量与审计延迟呈现出负的显著。审计质量高,所耗用的时间会缩短,进而会影响到审计时效,降低审计延迟。资产收益率符合预期,因为较高的资产收益率代表着较好的经营效率,可以降低审计延迟。审计复杂程度与审计延迟系数呈正相关显著。审计越复杂,越需要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增加审计的时长,进而就会增加审计延迟。公司规模与审计延迟也呈现正相关,也在1%水平上显著。即公司规模越大会增加审计延迟,从而更使得年报披露时间延长。亏损状况与审计延迟呈正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因为公司的净利润为负数,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是很大的,会导致更长的审计延迟。年报审计意见与审计延迟呈现正的显著,当年报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会扩大审计范围,导致审计延迟增长。两职合一与审计延迟也是呈正相关,且显著的。

2.模型2的回归分析

表9 模型2偏相关分析双尾检验

表10 模型1回归分析

表11 模型2回归分析

模型2回归结果见表11。

从表11看出,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与审计延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具有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特征的公司会有着更长的审计延迟。在本文所述的实质性缺陷范围内,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会扩大审计范围,来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验证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存在,从而会经历更长的审计延迟。

(四)实证结果分析

标准的内控审计意见的披露代表了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的承认,可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减小,能够有效的抑制内部控制缺陷(特别是重大的内控缺陷)的发生,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可以合理的缩小审计测试的范围,从而降低审计的整体难度,进而缩短审计延迟。而未披露内控审计意见或者披露了非标准的内控审计意见可能会表明企业存在着若干内部控制缺陷,注册会计师为了减小审计风险,会扩大审计的范围,从而会增加审计延迟。同时,如果上市公司存在了较为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以及本文所定义的其他重大、实质性缺陷等,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出现了重大问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内控质量降低,导致了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剧,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外部审计时,为了减少审计风险,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会扩大审计范围和测试程序,必然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导致审计延迟的增加。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确实会影响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造成更长久的审计延迟,而且重大的、实质性的内部控制缺陷造成的影响程度更大。所以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特别是对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改善,对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效率以及对公司财报的信息披露和可持续发展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二)研究启示与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内部控制质量评价、鉴定和披露的最基本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虽然按照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并予以对外披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缺陷认定的理论模糊且可操作性不完备,上市公司也很难准确把握。所以本文认为应该以规则为导向来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基本标准,各上市公司按照基本标准,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认定细则。同时,需要分行业的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综合指数来反映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能够为进一步整改缺陷、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并为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提供辅助依据。

2.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

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会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很有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企业首先要能足够认识到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要性,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控制潜在的内外部风险的发生,提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次,应制定风险量化的具体程序与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了解其为企业带来的影响。

3.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内部监督机制

有效的沟通需要企业进行全局化管理,积极获取各种信息,鼓励员工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了解发现的缺陷,在企业内部上下间能传递迅速且准确无误。与外部实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及社会大众)也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信息往来的透明性与及时性。同时,良好的内部监督可以有效确保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所以上市公司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机构,赋予其专职专查权,通过持续式或突然式的监察活动,来认定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4.提升外部审计力度

外部审计机构的鉴证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测试与评价,发现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整改建议,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特别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往往过于模糊、形式化,无法提供准确的有效信息,这与我国国情有很大关系。所以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机构共同负责,完善建立对外部审计机构的考核、监督、奖惩与退出机制,可以不定期对审计机构的内部控制鉴证业务进行抽查,对出具虚假鉴证意见和与上市公司内外勾结的行为从重处罚。

[1]张国清.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基于审计延迟的经验研究[J].经济管理,2010,6:105-106.

[2]杜兴强,雷宇.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公司业绩与审计意见的影响[J].财贸研究,2009,1:133-139.

[3]陈高才.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影响审计报告时滞吗?[J].财经论丛,2012,1:91-96.

[4]程小可,王化成,刘学辉.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时性与市场反应一来自沪市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4,2:48-53.

[5]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81-98.

[6]王慧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构建[J].审计研究,2011,2:71-76.

猜你喜欢

实质性审计报告会计师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拜登和习近平举行“广泛和实质性”视频会晤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新审计报告准则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