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①

2015-12-09徐义海张彩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医疗保险应用型课程体系

徐义海,张彩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xyhai11@163.com)

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亟需一大批既懂医学,又懂管理、经济与金融的高素质应用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为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总体要求,高校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就成为制约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深入研究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探讨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我国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课程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因此,高素质应用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就为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

1.1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其突出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即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以服务社会为根本任务。应用型人才这一要求,需要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从医疗保险专业看,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要保障实现这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应包含基础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统计学、保险学、金融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任何学科知识的偏废都将造成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链条的断裂,最终会影响到医疗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二是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应用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医疗保险业务操作能力、基本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与实务课程的安排得以实现。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好专业理论课程、实务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问题,以保障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协调发展。三是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从医疗保险专业的工作性质看,其主要的目标是人群,有效的人际沟通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需要增加拓展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1.2 满足市场需求是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市场需求看,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和发展。从学生的就业形势和方向看,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的长期主要就业渠道有社会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而商业保险公司占比较低。在这一形势下,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也主要以社会医疗保险课程为主,商业保险课程为辅。时至今日,伴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市场需求的不断饱和以及商业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商业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开始大幅度增加。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了较大变动,在商业保险公司工作的比重大幅上升,“1995 级毕业生在商业保险机构工作的比重最小,占11.1%,而2001级则上升为44.6%,在四类就业去向中占比最大。”[1]为此,就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从而保证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1.3 突出专业性与实践性是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医疗保险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医疗保险组织,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营,医疗保险待遇以及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等内容[2-3]。医疗保险学的学科性质内在地决定了医疗保险学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突出其专业性和实践性。首先,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根据专业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程,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突出实践性,即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般来说,基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课程。鉴于社会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医疗保险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要求等,我们认为现行高校医疗保险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专业特色体现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医疗保险学科是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统计学、保险学、金融学等众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缺乏体现具有医疗保险管理技能、操作技术的课程特色,如病案管理技术、人际沟通技巧、医疗保险展业、承保、理赔操作等课程。从三类课程的比例及课时分配角度看,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占比往往较大,在学习年限一定的条件下,再加上其他公共基础课程的挤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技能学习势必会受到较大限制。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没有学到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尤其是觉得专业技能的缺乏,对未来就业方向的确定和就业信心的树立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及专业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程设置,“很多教师都是直接通过‘学校—学校’的就业途径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尤其是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学院派的气质浓厚”[4],“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造成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更多地考虑教师的专业方向,忽视专业的实际需要[5]。

2.2 课程重复设置现象突出与医学课程重视不够并存 从医疗保险专业核心课程看,主要包括保险与医学两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保险类课程重复现象突出,而医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首先,从保险课程的设置看,目前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保险课程主要有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而这些课程在基本原理、研究方法、所采用技术等方面基本一致,大都涵盖在保险学课程之中,基本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保险学学时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其次,医学类课程则显得重视不够,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的重视不足,他们大多认为医学知识需要系统的学习,对于只需要掌握基本医学知识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讲,了解即可。在这种观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将医学的基本知识讲完,而不考虑医疗保险专业的实际需要。二是医学课时分配也严重不足,造成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减少课程教学内容,很少考虑教学效果以及医学知识的系统性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降低。根据汤质如等人的研究表明,在“8门临床与预防课程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程度低于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人员认为的必要程度”[6],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医学课程重视不足的现状。

2.3 商业保险实务课程缺失、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6]。随着商业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快速增加。商业保险的技术性要求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保证足够的实务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实验课程和实务课程安排,造成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难以实现,这与保险人才的技能要求很不匹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的专业方向缺少实际工作技能,主要是“理论—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实训平台建设滞后,缺少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如医疗保险模拟教学软件、独立的计算机实验室、模拟商业保险实训室等。不仅如此,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也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专业技能要求,集中表现在:见习课流于形式,社会实践主要是暑期“三下乡”活动,缺少系统的商业保险实践安排,尤其是缺少校企互动教学实践。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脱节,动手能力较弱,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基于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的要求,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加快改革和转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结合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现状,我们提出以下改革建议。3.1 加快课程整合,突出专业特色课程 与其它公共管理类专业相比,医疗保险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和操作性。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紧紧围绕实用性这一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特点体现具有医疗保险管理技术的课程特色,以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中“必须一方面大力推动课程的整合,去粗取精,减少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7]。另一方面需要增加或提高基础医学、医院管理学、社会保险学、人际沟通技巧、医疗保险展业、承保、理赔操作、保险营销等课程或比重,突出专业特色课程。此外,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尤其是涉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跨专业的选修机会。

3.2 调整医学课程与保险学课程的比重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不同课程的占比问题。医疗保险学科性质与专业能力建设要求,决定了我们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未来就业形势和方向,需要处理好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课程的比重问题。商业保险博大精深,为社会保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因此,在掌握扎实的商业保险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学生能迅速理解和适应社会保险工作要求,如果反过来,大量学习的是社会保险知识是很难胜任商业保险公司的要求的”[8]。因此,必须提高商业医疗保险课程在整个保险学课程中的比重,才能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信和就业能力。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医学课程与保险学课程的比重问题。一般来说,“商业寿险公司核保理赔业具体操作中实际使用的专业知识大致是:保险专业知识约占20%左右,医学专业知识约占80%左右。在核保的审查过程和理赔取证过程的前期和中期大部分是医学知识在起作用,在决定保与不保、赔与不赔、怎么保和怎么赔时,保险知识才显山露水”[9]。因此,针对医学课程重视不够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医学教师队伍的培训,使其深刻认识医学课程在医疗保险专业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合理构建适合医保专业特点的系统的医学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和水平。

3.3 加快教师队伍与医疗保险实训室建设,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由于医疗保险实训室和实验室建设滞后以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等原因,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中保险实务课程和实验课程的严重缺失,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快教师队伍与医疗保险实训室建设等方式,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构建多元实践教学体系等途径,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短期培训的方式,如到保险公司参加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提高现有老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加快实践教学人才的“引进”,尤其是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实践“双师型”合理的教师队伍。其次,加快实训室建设。实训室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平台,对于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医保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平台(如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厦门大学、潍坊医学院等),因此,我们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进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最后,构建多元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目前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一方面需要转变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团队学习等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实行校企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如邀请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过来讲学,改善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医疗保险实务的操作,实现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1] 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405-406.

[2] 周绿林.医疗保险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J\].中国卫生经济,1997,16(8):13-14.

[3] 张笑天,王保真.医疗保险学科体系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1996,15(9):17-19.

[4] 林艳,邱房贵.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3,23(1):121.

[5] 王智祥,杨文兵,柏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突出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9-111.

[6] 汤质如,江启成,李绍华,等.医疗保险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694-695.

[7] 徐义海,张彩萍.浅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3):404-405.

[8] 滕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1):10-11.

[9] 袁杰,郑先平,周宇燕,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26(1):11-13.

猜你喜欢

医疗保险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