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峡导报》:时政策划巧打“群众牌”

2015-12-09王晓燕,易福进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关注度互动

《海峡导报》:时政策划巧打“群众牌”

□ 文/王晓燕 易福进

提要:近年来,《海峡导报》加强时政新闻的策划力度,报社领导带头做策划,用优势版面、采编团队加大投入,巧打“群众牌”,切中时弊、持续推动,逐步探索出一条时政策划的“主流”思路。

关键词:群众牌 关注度 追问 互动 海峡导报

《海峡导报》历年实践证明,新闻策划,尤其是时政新闻策划,不仅可增强舆论吸引力、影响力、引导力,增强新闻报道深度、力度、关注度,更是都市报深入群众、融入主流、扎根城市的有效途径,也是都市报走入百姓心中、进入高层眼中的重要路径。

在时政策划中,《海峡导报》的策略是巧打“群众牌”,走群众路线,以民生题材为重、切中时弊、深入挖掘、持续推动,不仅深受读者好评,也受到新闻界好评。

以关注度论选题

时政新闻策划容易陷入“死气沉沉”、缺少共鸣或应者寥寥等瓶颈。要克服这些问题,关键是找对选题、找准视角和切入点。

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好报道、服务大局,是必须坚持的报道方针。每一届市委、市政府,甚至每一位主要领导,都有许多中心工作要推动。这些中心工作必须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政府在推动这些中心工作过程中,主流媒体的舆论造势必不可少。媒体把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与群众的关注焦点作为报道重点,不仅容易引起政府关注,更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最终收到政府、群众都满意的“双赢”效果。

“共同缔造美丽厦门”是厦门市委、市政府近年中心工作。2013年8月10日,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研讨会上,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指出,美丽厦门需要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着力解决百姓最关注、最迫切的事,从百姓房前屋后的小事做起。哪些是百姓最关注、最迫切的事?《海峡导报》深入岛内外百姓身边采访调查,开辟系列报道《美丽厦门,路在何方?》。在大量岛外居民集中反映溪流污染严重、格外“不美丽”后,随即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先后刊发《岛外溪流,怎一个“脏”字了得》《溪流: 难道我们要一直臭下去?》等,对岛外溪流污染的现状、原因和治理途径进行了充分挖掘。这些报道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溪流整治部署,于是有了8月16日的《副市长部署溪流“整治风暴 ”》、8月22日的《岛外治溪,打响垃圾“清理战”》,市民盼望已久的岛外溪流整治终于拉开帷幕。可以说,这一系列报道,既为市委市政府“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的中心工作鸣锣开道,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最终形成了共同关注度,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可以说,找准这样的共同关注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美丽厦门,路在何方?》这一系列报道,正是这样一次诠释和生动实践。

为此,在一系列时政策划中,《海峡导报》始终把百姓关注度作为时政策划选材的重要考量。号准群众脉搏,倾听群众呼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作为策划报道题材取舍的最终标准。当然,最终在选材时,还要找新闻由头。对于公众关注的公共事件(比如衣食住行等民生热点),公共关注度其实就是最好的由头。如,2013年以来,《海峡导报》先后策划了《关注火车站打的乱象》《解放围墙里的停车位》《厦门为何涝了又涝》等多组时政策划,这些报道,有的痛陈各种社会弊端,有的为草根百姓大声疾呼……这些策划,新闻由头时效性虽不高,但因为报道选题具有群众性、普遍性、贴近性和紧迫性,不仅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关注度,也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积极回应。也只有这样契合共同的关注度,时政策划才可能既让“上面”满意,又让百姓高兴。

为百姓追问到底

锁定关注度这一“群众牌”,时政策划一旦开始,最忌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

近年来,《海峡导报》在时政策划上有新突破,就是坚持在寻找舆论监督突破口的同时,对每一次策划,咬住青山不放松、打破砂锅问到底,力求每一次报道,都争取有个说法,有个结果。争取每打出一张群众牌,追问到底,最终真正为百姓排忧解难。

时政策划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连续性、大篇幅报道,使新闻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当的关注度、热度,这也有利于对付一些政府部门所谓的“等明天,新闻就过时,没什么了不起”这样的侥幸心理,找出解决方案。

2012年下半年,厦门破解民生难题后,为解决市民停车难题,厦门启动建设一大批停车楼。就在大量停车楼启动建设的关键节点上,厦门市物价局对江头公园市政停车楼的收费标准进行了批复,白天每小时8元,晚上每小时6元,停一天最高要交168元。这

样“最贵的停车楼”收费,无疑刺激了市民神经,因为这是厦门第一座公私合营打造的停车楼,它的收费标准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为此,《海峡导报》从2012年12月14日开始,开辟专栏《追问厦门最贵停车楼》,随后刊发了《这里的停车费厦门最贵》《市民质疑江头停车楼收费标准过高》《江头停车楼收费吓了车主一大跳》《江头停车楼姓“公”还是姓“私”》,就市民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追问。这期间,当然会有相关单位试图“求情”喊停,而如果这时一停,报道则功亏一篑。最终,这组报道顶住压力,坚持追问到底,最终实现了《最贵停车楼收费下调》,不仅统一降为5元/小时,还专门设置了60元/天的上限,使收费标准进入广大车主可接受的范围。

同样,在2013年“5·16暴雨”“苏力”“西马仑”给厦门带来一次又一次内涝后,《海峡导报》连连推出《追问厦门为何涝了又涝?》系列报道,先后刊登了《警戒水位未到,湖滨南为何淹了?》《又堵又绕又破,地下排洪沟“病”了》《厦大为什么躲不过“西马仑”?》《城中村:为什么逢大雨必涝?》等报道,不仅回应了市民疑问,持续的追问、深入的调查,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最终有力推动了工作,加快厦门治涝的步伐。2014年,《海峡导报》“追问”栏目又抓住几个民生关注题材如《黑停车场违规停车4年》系列报道、《幽灵名医毁人不倦》系列报道、《南湖公园风景太美,夜太黑》系列报道等,件件一追到底。

借互动步步深入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时政策划推进中,如何引入这一“雪亮的眼睛”,无疑影响策划成败。而最有效的途径是与读者互动,最终让报道实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当然,这种互动性与传统的“我编你读”不同,最有效的读者互动,是让读者直接参与到新闻策划中,成为新闻当事人。也就是说,读者既在阅读信息,自己也在发布信息。近年来,《海峡导报》一些取得影响力的策划,无不是通过请读者互动,使报道步步深入。

互动的模式主要包括:公开征集、听取群众意见、征求专家学者甚至召开座谈会等。在与读者的互动中,进一步获悉读者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并及时调整报道视角,这是记者仅采访报道所不能做到的。而随着读者的互动,推出的报道一篇比一篇精彩,一篇比一篇更接近问题本质与真相,更容易使难题水落石出。最终使策划引起更多人关注,也使报道素材更丰富、视角更多元,内容更客观。

甚至可借互动直接让读者成为策划的“主角”。2013年在厦门市委启动环湖步道的改善、提升工程后,响应市委书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号召,《海峡导报》推出的《问计筼筜湖,共同缔造美丽厦门》,从第一篇开始,就与市民互动,请市民提“金点子”。在之后的《环湖步道,怎能少了“迷你公园”》《步道“太窄了” 座椅“太少了”》《给步道标上跑步里程,好不好?》等报道,选材根据就是读者反馈,读者反馈的热点成了报道重点。读者声音被登上报纸,最终也激发了读者的进一步参与,最后不仅市民的建议得到实施,环湖所建的座椅和亭子也被爱心市民和企业认捐一空,这就是互动的双赢模式。

当然,在互动中,也要创新互动形式。必须抓住读者的关注与喜好,注重互动的创新性、接近性、重要性。如在《问计筼筜湖,共同缔造美丽厦门》,很多读者认为,三言两语不能说明筼筜湖问题,于是,应读者需要,报道进程中及时推出“我心中的筼筜湖”,请读者来当“记者”,将报纸大量版面留给读者,最终,使读者觉得自己与这一策划的距离更近,策划更接地气,自然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和关注。这样的互动更容易在民间形成舆论热点,给相关部门压力,最终促成问题有解。

(作者单位:海峡导报社)

猜你喜欢

关注度互动
黄埔:全新旧改大盘来袭 富力南驰富颐华庭:第二CBD旧改大盘,关注度极高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浅析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