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语气、语气词对株洲话轻重格的影响
2015-12-09钟奇
钟 奇
(暨南大学 中文系 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州 510630)
重音迁移或轻重格变化指的是词的重音从一个音节移位到另一音节。如Liberman & Prince(1977)例:末重的thirˈteen(十三人),后接重读的men,两重相连,发生冲突。将重音移至首音节则避免了冲突。thirˈteen+ˈmen→ˈthirteen+ˈmen。
重音迁移的研究多集中在节律、历史音变,与语气强弱的关系则少人问津。究其原因应该是强语气改变轻重格的现象较少,强调式多基于原有的框架是世界语言的共性。少不等无。目前所能查到是Gussenhoven(1983)、Berg(2008)的研究。Gussenhoven(1983)发现,在荷兰语宣传风格的语体中,强调使得部分形容词、副词的重音从原本的非词首移位到词首。这种移位是一种创新,是选择性而非强制性的。Berg(2008)在德语中找到类似的现象。词类不仅有形容词、副词,还有名词、动词,重音迁移方向既有左移也有右移。但形容词、左移占压倒性优势。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株洲中心城区的长沙话,属湘方言,为本区最强势方言。以下只称株洲话。株洲话中强语气、语气词对轻重格也存在某种影响。
(一)株洲话的声调与轻重音
发音人:男1,65年生;男2,68年生;男3,70年生;女1,64年生;女2,67年生。本文记录的多是男1的口音。
记音人:本人,母语者。
符号说明:(1)分别表示强调重音、主重、次重、轻。(2)轻重比较时主要标轻重,仅目标词第一次出现标全音标。(3)“数字-数字”表示由本调变为变调。(4)音系参见钟奇(2014)。
单字调(6个):阴平34低,阳平13题,上声44抵,阴去45帝,阳去21地白,入声24敌。
发音人女2阴平读33。
轻重格:(1)重轻:爷娘父母[ˈiɑ13˚ȵian13-33],熨贴妥当[ˈy24˚the24-44]。(2)中重:何解为何[ˌo13ˈkai44],冒得没有[ˌmɑu21ˈtə24]。(3)重轻轻:剁辣椒[ˈto45˚lɑ24-44˚tɕiɑu34],笨屎甲屎壳郎[ˈpən21˚sɿ44˚kɑ24-44]。(4)中轻重:绿豆稀绿豆粥[ˌləu24˚təu21ˈɕi34],黄芽白大白菜[ˌuɑŋ13˚iɑ13-33ˈpə24]。
重轻格有变体重中、均重格,重轻轻格有变体重轻中、中间轻首尾均重格。本文略去。
连字调与轻重程度、调形等有关。
强调重音、居末主重为最强者,不变调。次重、不居末主重时,阳平13、阳去21、入24不变;阴平34-33、阴去45-55变平;上声44/42两可。轻音时,除阳去21不变、上声44/42两可外,都变平调:阴平34-33、阳平13-33、阴去45-55、入24-44。
阳平13-33、入24-44,与他调中和,变化是音位性的,原调、变调皆记。其他变化是非音位性的,只记原调。
(二)调查模式
为每个/类目标词设计问答句。答句分“平淡”和“强烈”2种,各细分为无/有负载句(后加语气词)2小种。如目标词“小马马姓年轻人”:问:咯是哪个啊?这是谁啊?
答:(平淡地)小马。/小马啊。 (强烈地)小马!/小马啊!
又如目标词为“愿意”:
问:咯下亏本的事你也做啊?这样亏本的事你也做啊?
答:(平淡地)愿意。/愿意啊。 (强烈地)愿意!/愿意啊!
(三)强语气、语气词对轻重格的影响
粗分有轻重格不变、变两大种,细分不变者有三小种,变者有两小种。具体如下:
1 轻重格不随语气加强、后加语气词而改变。占多数。
(1)皆前重者:崽女儿女[ˈtsai44˚ȵy44]→[ˈˈ ˚],[ˈ ˚]+啊[˚a33]、堂客妻[ˈtɑŋ13˚khə24-44]→[ˈˈ ˚],[ˈ ˚]+啊[˚a33]。
以下除特别说明后加语气词例略。
(2)皆后重者:初三[ˌtshəu34ˈsan34]→[ˌ ˈˈ]、李白[ˌli44ˈpə24]→[ˌ ˈˈ]。
(3)皆前后重两可者:电视机[ˈten45˚sɿ45˚tɕi34]/[ˌ ˚ ˈ]→[ˈˈ ˚ ˚]/[ˌ ˚ ˈˈ]、辣利婆爱管闲事者[ˈlɑ24˚li45˚po13-33]/[ˌ ˚ ˈ]→[ˈˈ ˚ ˚]/[ˌ ˚ ˈˈ]。
2 轻重格随语气加强、后加语气词而改变。占少数。
(1)一般式前后重两可,强调式、后加语气词后重。按语法、语义、节律例举如下:A.前缀+词根:小马马姓年轻人[ˈɕiɑu44˚mɑ44]/[ˌ ˈ]→[ˌ ˈˈ](读前重时与“小马小的马”同音),老妹妹妹[ˈlɑu44˚mei21]/[ˌ ˈ]→[ˌ ˈˈ],打讲聊天[ˈtɑ44˚kɑŋ44]/[ˌ ˈ]→[ˌ ˈˈ]。B.准前缀+词根:可耻[ˈkho44˚tʂhʅ44]/[ˌ ˈ]→[ˌ ˈˈ],同事[ˈt13˚sɿ21]/[ˌ ˈ]→[ˌ ˈˈ]。C.动补式动词:缩小[ˈso24˚ɕiɑu44]/[ˌ ˈ]→[ˌ ˈˈ],扩大[ˈkho24˚tai21]/[ˌ ˈ]→[ˌ ˈˈ]。D.动宾式动词:哭脸哭[ˈkhu24˚len44]/[ ˌ ˈ]→[ˌ ˈˈ],散步[ˈsan45˚pu21]/[ˌ ˈ]→[ˌ ˈˈ]。E.由联合式转来的动宾式动词:洗澡[ˈɕi44˚tsɑu44]/[ˌ ˈ]→[ˌ ˈˈ]。F.联合式形容词:自我[ˈtsɿ45˚ŋo44]/[ˌ ˈ]→[ˌ ˈˈ]。G.定中式形容词或动词:韵味有韵味,品味[ˈyn45˚uei21]/[ˌ ˈ]→[ˌ ˈˈ](读前重时与“韵味名词”同音)。H.姓+名:杜甫[ˈtəu45ºfu44]/[ˌ ˈ]→[ˌ ˈˈ],陈世美[ˈts13˚sɿ45˚mei44]/[ˌ ˚ ˈ]→[ˌ ˚ ˈˈ]。I.大于2音节单纯词:奥斯卡[ˈŋɑu45˚sɿ34˚khɑ44]/[ˌ ˚ ˈ]→[ˌ ˚ ˈˈ],巴基斯坦[ˈpɑ34˚tɕi34˚sɿ34˚than44]/[ˌ ˚ ˚ ˈ]→[ˌ ˚ ˚ ˈˈ]。
(2)一般式前重,强调式、后加语气词前后重两可。
愿意[ˈyen45˚i45]→[ˈˈ ˚]/[ˌ ˈˈ]。
暂只找到1例。
若不计后加语气词去排列组合,还应有以下情况,但未找到:
(3)一般式前重,强调式后重。
(4)一般式后重,强调式前重。
(5)一般式后重,强调式前后重两可。
(6)一般式前后重两可,强调式前重。
(四)分析
除去例极少的2(2),合并1(1)-(3),强语气、语气词对轻重格的影响也就是1和2(1)两类。
1(即多数情况下强语气、语气词不改变轻重格)如“引言”所言,为世界语言的共性。强调多只维持原有的框架。
2(1)才是株洲话的特性,多有以下共同特点:(1)一般式前后重两可,强调式后重。(2)末音节为上声44、阳去21。(3)加语气词后一律变后重。如“老妹妹妹[ˈlɑu44˚mei21]/[ˌ ˈ]”对“老妹啊[ˌlɑu44ˈmei21˚a33]”、“韵味有韵味,品味[ˈyn45˚uei21]/[ˌ ˈ]”对“韵味咧[ˌyn45ˈuei21˚le44]”。(4)在相同语法、语义、节律条件下后字换上其他4调一律读后重。如“小马马姓年轻人[ˈɕiɑu44˚mɑ44]/[ˌ ˈ]”对“小张[ˌɕiɑu44ˈtsɑŋ34]”、“小刘[ˌɕiɑu44ˈliəu13]”、“散步[ˈsan45˚pu21]/[ˌ ˈ]”对“结筋计较[ˌtɕe24ˈtɕin34]”、“扯白撒谎[ˌtshə44ˈpə24]”、“巴基斯坦[ˈpɑ34˚tɕi34˚sɿ34˚than44]/[ˌ ˚ ˚ ˈ]”对“尼加拉瓜[ˌȵi13˚tɕiɑ34ˌlɑ34ˈkuɑ34]”、“罗马尼亚[ˌlo13˚mɑ44ˌȵi13ˈiɑ45]”。
少数词同条件末字异调者太少,如定中式形容词或动词“韵味有韵味,品味[ˈyn45˚uei21]/[ˌ ˈ]”。或前重比后重还多。如“自我[ˈtsɿ45˚ŋo44]/[ˌ ˈ]”,同是联合式形容词,“清白不糊涂[ˈtɕhin34˚pə24-44]”、“健康[ˈtɕen45˚khɑŋ34]”前重,“奇怪[ˌtɕi13ˈkuai45]”后重。可作以下解释:除少数外,2(1)与同条件下末字换成升调者同属一个以后重为主流的模块。后字为升调(阳平13、入声24、阴平34、阴去45)时,突显度高,吸引重音,无论有无强语气、语气词皆显现后重。后字为平调、降调(上声44、阳去21)时,突显度低,不吸引重音,在后重隐、显间摇摆。强语气、后加语气词帮助末音节增加吸重力,显现后重。
联合式形容词“自我[ˈtsɿ45˚ŋo44]/[ˌ ˈ]”是受后重为主流的“自+动词”模块类化的结果。对比:自恋[ˌtsɿ45ˈlen45]、自发[ˌtsɿ45ˈfɑ24]。
定中式形容词或动词“韵味有韵味,品味[ˈyn45˚uei21]/[ˌ ˈ]”暂无解。
综述,强语气、后加语气词对株洲话中词的轻重格的作用:(1)在多数情况下,强语气、后加语气词不会改变词的轻重格;(2)强语气、后加语气词使得在非强语气下因末字调上声44、阳去21低显度而前后摇摆不定的重音定于后重。前者为世界语言的共性,后者为株洲话的特性。荷兰语、德语与之不同,在强语气下部分词会发生非强制性的重音移位。简言之,强语气对重音的作用,于荷、德是迁移,于株洲是固定。
钟奇 2014 株洲话单纯名词轻重格的影响因素,《方言》第1期。
Berg, Thomas 2008 Emphatic Stress Shift in German.Zeitschrift für Sprachwissenschaft, 27: 2, 165-187.
Gussenhoven, C.1983 Stress Shift in Dutch as a Rhetorical Device.Linguistics, 21: 4, 603-620.
Liberman, Mark & Prince, Alan 1977 On Stress and Linguistic Rhythm.Linguistics Inquiry8, 24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