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5-12-08崔璋华
崔璋华
【内容摘要】新课改对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本文主要是从教学的不同侧面探究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以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课本知识传授,忽视了课外相关知识的渗透。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高中语文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断吸收生活中的新鲜血液,才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场景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学习的知识性目标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再现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成了当前课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一、善于挖掘生活,丰富课堂教学
语文这门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有报告称,高中生一天中说话的总量差不多可以抵得上两个学期在课堂上的说话总量;高中生课外的阅读量几乎是课内阅读量的数十倍以上。从这则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利用好生活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这片肥沃土地,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挖掘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和一切教学资源,比如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关注国内外的重要事件、领略自然风光、感受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及探讨日常生活等,不断丰富语文课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不断延伸教材内容。教师应善于将生活场景课堂化,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通过欣赏自然美景、名山大川,访问名人雅士,观看人来人往、众生百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写作素材。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课堂的主导者身份,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善于挖掘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合理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生活中的千滋百味,使语文课堂生活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愿意并乐于学习语文。
二、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必不可少,巧妙地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几乎很少有情境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口若悬河地唱独角戏,学生则低头忙着记笔记,课堂气氛较沉闷,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可以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辩论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座位分为两大组,模仿实际的辩论赛比赛的场景布置课堂;在学习戏剧单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布置成舞台型;在学习具体的内容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布置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借助光盘、网络、教学挂图、录音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科技读物等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设置应多花心思,体现生活化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只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从课堂和课外生活中学习语文。布置语文作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多花心思,把握“出题是为了让别人解出来”的设计原则,深入挖掘生活元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置学生喜欢的作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活背景,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呈现作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又能达到检测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改赋予了高中语文教师新的角色和任务。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善于挖掘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语文作业。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的新要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和运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红花. 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178-179.
[2] 许金炎. 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初探[J]. 中学教学参考,2010(24):45-47.
[3] 朱科意. 高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12(3):29-30.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