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迁都”对北京“疏解”的启示
2015-12-08陈瑜
陈瑜
韩国首都首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也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集中了韩国约25%的人口,拥有约30%的经济总量。韩国在2012年9月启动了“迁都行动”,将部分行政功能,包括国务总理办公室在内的17个政府部门迁移到世宗市,青瓦台总统府、国防部和外交通商部等核心政府机构与国会、大法院则留在首尔。从此,世宗市为韩国的“行政首都”,首尔市则成为“经济首都”。
一、韩国“迁都”的用意
围绕要不要迁都、往哪里迁,韩国经历了多轮政治力量的博弈,最终确定“功能性迁都”,将大部分行政功能搬迁到中部地区的世宗市。韩国确定“迁都”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防范来自朝鲜的军事威胁。首尔与朝鲜首都平壤相比更近三八线,距离“三八线”最近处仅40公里,战略纵深极浅。从国家安全考虑,将行政中心南迁,可以防止首都在战争中受到袭击。
二是有效治理首尔“城市病”。首尔集中了韩国29.7%的企业,41.6%的金融、機关和商店,37.4%的批发零售额,35%的大学,67%的大学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巨无霸”。同时,还带来了人口爆炸、地价飞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日趋严重的“城市病”问题。建设新的行政首都,能够减轻首尔的发展压力,使首尔进入新的发展通道。
三是为了推动国家均衡布局发展。韩国形成了首尔和釜山一北一南两大经济圈,其中首尔经济圈不到12%的面积集中了韩国超过50%的人口和70%的经济总量;釜山则是仅次于首尔的韩国第二大城市,韩国海陆空交通的枢纽。两大经济圈共同加剧对资源吸附,中部的世宗地区形成了一个塌陷经济,发展不均衡引发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迁都有利于拉动新都经济,并借此辐射周边,对带动中部、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继而实现全国均衡发展。
韩国迁都的新行政首都世宗市位于韩国中部,首尔以南大约120公里,行政区划面积465平方公里,约为首尔的四分之三,其中新城建设区面积73平方公里,于2007年开工建设。世宗市的城市定位为“行政中心复合都市”,除具有行政功能,还将打造科技特区和引进高科技、绿色产业和大学等。
二、韩国“迁都”效果及面临的问题
韩国现已有国土交通部、农林畜产食品部、环境部、教育部等十多个部门和1.3万名公务员搬迁到世宗办公。迁都后,首都安全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世宗市成长为一个新兴城市,分摊了首尔过度集中的政治功能,在首尔和釜山两大经济圈外形成第三增长极,实现了区域均衡的目的;行政职能搬迁带动的交通流量、人口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首尔的压力。但是,对于城市病治理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显,新老两个首都的衔接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韩国迁都后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交通建设滞后,首尔、世宗两地通勤不便
世宗市新城建设区域原本是村庄和空地,与相距120公里的首尔缺少公共交通衔接。韩国已有高速铁路连接中部大城市大田和清州,距离世宗有十公里。世宗新城几乎所有建设从零开始,由于迁都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建设工期大大落后于规划,周边许多高速公路、铁路仍在建设中。目前,首尔与世宗只能通过私家车或巴士通勤,车程大约两小时,对需要奔波于两地政府办事的国民来说极为不便,而大量在世宗办公还未搬家的公务员每天都要在路上花费4小时。
(二)公共服务和配套不足,无法满足工作生活需求
迁都两年多来,虽然世宗行政办公区内各种基本设施已落成,但配套生活设施仍不完善,目前基础设施仍然在建,大型超市、学校、医院等生活便利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住宅小区的商街餐馆、咖啡馆等店铺稀少。大部分公务员表示,存在居住、交通、办公设施、子女转学等困难。截至2013年末,搬到世宗工作的33个政府机构8200名公务员中有超过1/4没有在世宗定居。便民设施不足,生活不方便,是搬到世宗居住的公务员数量少于预期的主要原因。
(三)行政功能分散在多个城市,导致行政效率下降
韩国迁都世宗,只是将部分行政功能搬迁,总统府等核心部门仍留在首尔市中心,企划财政部、经济部门迁至首尔外围的京畿道果川市,而采购厅等部门则南迁至大田市。这使得韩国政府机构更为分散,降低了政府效率,减缓了决策速度,被韩国媒体批评为“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低效率体制”。
此外,由于世宗的建设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一再推迟,作为“行政中心复合都市”而专门划定的“尖端知识城”和“大学与研究专用区域”两块区域建设缓慢,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尚为空地。
总的来说,迁都需要巨大投入,时间长,见效慢。从韩国确定迁都到现在仅有十多年时间,实质性启动迁都也才过去两年多,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放到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来看,还难说是成功还是失败。但从目前来看,迁都百公里之外,建设进度缓慢,快速轨道交通缺乏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不足,科教资源搬迁、企业进驻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世宗市离规划的“行政中心复合都市”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三、韩国“迁都”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启示
北京与首尔这两个不同国家的首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大城市病”,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出发点与韩国迁都原因也有部分相似性,都有出于“城市病”治理和疏解过度聚集的各种资源的考虑。韩国在迁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解决城市病的路径很多,迁都并非上乘之选
韩国以迁都的形式解决首都“城市病”周期长、代价大,且面临很多困难,到现在尚未取得实质性效果。首都“城市病”归根于权力和资源高度集中,是由一个国家的管理体制决定的,如果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迁都后也很难保证城市不在若干年后重新产生城市病。从全世界看,巴西迁都工程浩大、代价高昂,建成了美丽的新首都巴西利亚,现如今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发展不均衡这些老首都里约热内卢的“城市病”又在巴西利亚一一重现。东京、巴黎都没有迁都,而是通过多中心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等手段解决了城市病问题。因此,迁都不是解决城市病的首选之策。习近平总书记“2.26”讲话强调了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首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多策并举,来解决北京城市病,这就为多年来所谓的“迁都论”画上了句号。合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改革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是北京探索“城市病”治理更优的选择。
(二)注重顶层设计,在打造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上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
韩国在疏解资源时,没有很好地进行顶层设计,梳理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在将国务院机构集中向世宗迁移的同时又将部分机构迁到其他城市,使行政功能分散到多个城市,导致整体运行效率降低。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时,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促使具有同类特征的资源整体迁移,在京津冀大区域范围内一些距离合适、条件相对具备的区域,重点打造几个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体现特色功能的集中对接。从这方面讲,北京建设行政副中心,要采取集中搬迁的模式,形成集中行政办公区,既提高市民办事效率,也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提供便利条件。其他新城要考虑差异化定位,突出特色功能,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端制造业孵化转化、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或是重点打造某些特色功能如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避免资源过于分散后造成的效率低下。
(三)优先解决交通问题,做好中心城与承接地交通衔接
韩国的两个首都相距一百多公里,且缺少快速铁路连接,目前每天仍有很多人往返于两个城市,没有形成“一小时通勤圈”,违背了城市运行规律,必然面临难题。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应选择合适的承接地,并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轨道交通密度并提高容量、建设一站式市郊铁路、改善局部交通微循环等措施构建合理、高效的立体交通网路,为承接地和中心城搭建高效衔接交通条件。
(四)快速推进承接地建设,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
韩国建设新行政首都,期间经历了多年的犹豫期影响了建设进度,导致很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缓慢,未能很好地迎接政府部门和居民搬迁。北京应吸取韩国教训,着重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快速推进功能疏解和承接地建设。同时要对承接地进行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提供与中心城同等水平乃至更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在城市建设、疏解城市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人才、资金、高端产业等资源要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韩国在行政部门搬迁后很多公务员不在世宗居住,主要就是因为是配套服务不完备。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不应是单纯地将某些部门搬迁,还要通过学校、医院和大型商业、文化设施等的配套,满足承接新城的发展需求,引导资源要素的集聚。
(作者系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