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养:理解教育的一个未来视角

2015-12-08王余峰周定

黑河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真善美现代人教养

王余峰+周定

[内容摘要]孙正聿先生作为国内原创性哲学家,其关于现代人的诸多理解视角为我们理解现代人提供了思路。对现代人的特点的理解和现代人的人性塑造,使得“教养”成为哲学视角理解的教育学核心问题,而确立“现代教养”的哲学思维是理解孙正聿教授的教育学贡献。

[关键词]现代人;真善美;教养;教育学问题

教育学一直在寻找灵感。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为教育学这样一门移植过来的漂浮学科寻根培基的过程中,其它学科诸如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在不同时期都曾给予教育学以灵感和希望。其中,哲学对人的问题的相关论述,从西方文艺复兴到中国启蒙运动一直不间断,给予教育学的启发尤其巨大。新时期,本土哲学研究者对这些相关问题的阐释有新意,孙正聿先生关于现代人及其教养问题的哲学阐发,给教育学提供了更大的可思考的空间。本文以《属人的世界》《探索真善美》和《现代教养十五讲》以及《崇高的位置》等著作中的丰富思想内涵来剖析其教育学意蕴。

一、理解人:生活视野还是教养视野

最初,哲学就着眼于理解人,即寻求“认识你自己”的智慧。启蒙哲学更是从人性论角度论述对处于原初阶段教育学启发的一个点,包括洛克、卢梭等,直至康德、赫尔巴特等,古典哲学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甚多。认识论转型后的现代哲学,在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影响下,对人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的探究,拓宽人的思考视野,给重视现实生活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带来了哲学理解的另一种可能,也促使平等、博爱等吸取启蒙精神有了新的可能。然而,现代生活压力下人的生存状况及其问题,核心表现为焦虑等存在感问题。

1.现代人的五个无法忍受

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中的焦虑体验来自于现代性问题。孙正聿先生归纳为五个无法忍受,即: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然而,这五种无法忍受也是人极力想超越的,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在寻求对现实焦虑的超脱过程中,超越性成为人思维的一种类习性,构成集体心理积淀的一部分。

人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人们开始了人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走进了伊甸园,而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形成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观基本上就被固定住了。”这种人的生存焦虑问题,在福柯那里是用“规训”一词作为理解的。规训是现代人的基本困境,然而,“如何突破规训的困境”是基于哲学视角对“人”的思考提出的新问题,促使从“人”的视角思考教养问题。

2.消极“规训”与积极“教养”

如果以《规训与教化》来看激进批判思想的福柯,那么伴随“规训”一词的普遍接受,教化也带有理性主义过度干涉个人自主性的嫌疑;但并置“教化”与“教养”,现代人在多重焦虑和难以选择的困境中,渐渐至于需要其积极一面的展示,而不仅仅是限于心灵鸡汤的暂时安慰。这种积极面必须有哲学高度来树立崇高的位置给现代人以教养性质的安慰。在替代性的选择中,教养明显比基于生物学特征的规训要为“进步”,易为接受。

教养变成一个哲学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语词创造,也提供了一种搭建中西哲学汇通的桥梁。哲学作为西方智慧传入中国始终无法摆脱学科化的诱惑,这未尝不是一种桎梏。因为这样的哲学不仅难以面对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并且无法体现时代问题和未来方向。教养问题,聚焦于人的生活世界,隐性继承民族重视生活甚于思辨的传统,而且直接面向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和秩序重建问题,关注到个体的心灵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平衡。如果承认中国古代的重视教育和政治教化的传统,基于个人的教养概念基本上在对人的个体给予关怀的同时,也可能回答“群”的问题。

二、教养:人的内在世界的塑造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塑造现代人。后工业社会状况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使得现代人的教养问题的塑造面临双重挑战。孙正聿先生以《崇高的位置》来理解和回应后现代主义理论,以《探索真善美》来明确后工业社会的人教养内容。

1.给“崇高”以适当的位置

回归生活世界的泛滥,有给生活世界带来低下的可能。人的世界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哲学世界,一个是完全形成了对物质世界的贪婪追求,另一个是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起初哲学家会作为引导者的身份把人带到人的世界,但在人的世界里,哲学家不得不作为一个斡旋者从中调停。

孙正聿教授在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最为看重三个东西:一是思想,二是逻辑,三是语言。这三者构成其思想链环的同时,也是其发现思想的链条。基于这样的思路,才能在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中,重新确立崇高的位置。由此看到,人的生活世界是此岸世界,此岸世界中人的生存焦虑困境的超越和生存意义的实现,并不在虚幻的彼岸世界,而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修养和社会规则的确立,且二者需要实现平衡,而教养成为最合理的途径。

2.塑造现代人格:真善美

人的精神优越感来自于人的人化,但往往是人的异化。两极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异化。两极思维是近代中国人的现代人格中的重大缺陷,这固然跟现代性的巨大张力有关,但不可否认也来自于传统权威人格的影响。消解两极思维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现代人的现代思维的养成。这显然又要保持必要的现代价值张力。真善美思路的提出,未必始自哲学界,但作为现代人格目标,孙正聿先生最初明确。

如何塑造现代人格?其实这种塑造的途径,关键在于反思。而“反思”这个概念在孙正聿先生的哲学论述中是方法的原初点,是对不言自明的诸多表达的前提批判。更重要的是,将反思揆诸传统道德哲学,这一被极其看重却未能明确阐发的修身方式,在现代人格塑造中的意义才能得到明确阐发。至此,始于修身的伦理学,其实也就是教育学的先声。宋明理学在近代复兴成为港台新儒家,并且以教育为主旨,莫不与传统儒学其强调内省相关。

三、教养的人生关怀与意义

1.养成教育的人生关怀

教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化为养成教育,一方面这是实践的形态需要,但另一方面,却也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走偏。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行为的习成受到年龄和环境多重因素的影响;假若不同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不一致性,养成教育是否要求整齐划一,如何面对这种不一致行为?是作为一种越轨行为进行惩罚?这种惩罚现象在中小学的泛滥以至于体罚现象的出现,是否昭示了养成教育走偏的可能程度之大,亟需警惕慎行?教养如果从濡化的角度理解,仿佛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春风化雨般让学生接受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2.教养的人生意义

素质的问题,以素养为逻辑起点;具体到教育学的视野,则需要从教养入手。文明濡化个人的行为,以潜意识的方式进行,只是教化的一个方面;教育作为有意识、有规划地确立意识形态的最佳形态之后,教养就成为教育视野下个人文明化的重要方式,甚至成为最核心的方式。这就成为现代教育在整个现代社会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根基所在;同理的情况循环,教育之于人生的意义也愈见重要。

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孙正聿先生又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素质教育问题是另一个层面的相关问题,孙正聿先生在《现代教养》中对于这一问题作出正面肯定,赋予思想教育以哲学高度上的关怀。这就是心灵鸡汤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也是哲学的教养超越感性安慰的所在。真善美之于人生价值的确立,显然是目标的明确之后,期待人生经验的丰富来完满。

广义的教育就是哲学教育,纯粹的哲学使得“充满谎言的世界”去除了诸多粉饰过的风景,给生活以意义。教育哲学给学校人生以如此程度的关怀,当是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此意义上,从哲学维度上确立起教育发展的形上目标,教养可作为一个恰当的推动教育发展和人生意义平衡的核心概念,显示教育学发展的形上之路的一种可能和一种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孙正聿.探索真善美[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 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孙正聿.现代教养十五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5]赵汀阳.关于命运的知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周笑梅.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N]. 长春日报 1996-08-14.

[7]陆杰荣.确立“现代教养“的哲学思考维度[J].中国图书评论 1997(4).

[8]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真善美现代人教养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教养方程式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