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5-12-08杜雪莲
杜雪莲
摘要:《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笔者分析了该门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多年教学实际和体会,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就本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9-02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有用的物质和能量;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生命支持、舒适性、废弃物的排放场所等服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人类社会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整合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两个专业于2013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涵盖了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各个方面。目前,全国仅有北京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善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绿色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的实际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各类大中型企业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环境资源调查、环境资源项目评估、环境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环境的影响,深刻理解资源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深刻意识到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同时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掌握资源环境学和可持续发展学相关知识理论,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目前,已有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对高校环境类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1-5]。而针对财经类院校环境类课程的此类教学改革研究尚为少见。为此,笔者结合在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开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体会,进行了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及其他环境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到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把这门课上好。
2.财经类院校学生普遍重实务轻理论。对于财经类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文理兼收,高中阶段是文科的同学对于与化学、物理及生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学起来就稍显吃力,而理科同学对于与地理有关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要稍逊于文科生。另外,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理工科、地质类院校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财经类院校尤其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效性,对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学生往往很难提起兴趣,而实用性的知识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则易唤起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内容的编排。《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评价、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容。本课程将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有机结合起来,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慧主编,2009年6月第1版),并结合多本资源环境学相关参考教材如《资源科学导论》(史培军等编著,2009年2月第1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等编著,2010年7月第2版)等,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规律以及作用机制[6]。课程内容共分为四篇,第一篇是资源与环境概述,第二篇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第三篇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第四篇是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是课程的重点内容,选择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便于学生掌握相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原理及治理措施,为后续资源环境经济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重视课程知识的更新,由主讲教师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以及国内外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比如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时,引入新加坡再生水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讲到全球气候变化时,引入碳足迹、碳政治、低碳经济等新概念;讲到水污染时,引导学生初步评价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并引入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知识的深度、广度推进到科学的前沿。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讲大气污染、水污染时,可先由学生课后准备相关污染事件并在课堂讲解,讲到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时,让学生准备生态学原理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再由老师就相关知识点提问学生思考并作答。另外,老师课堂组织案例教学,也深受学生喜欢。比如讲大气污染时,老师在课堂给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雾霾”案例,请学生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时,引入“南水北调”案例;讲到固体废物污染时,介绍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案例;讲到噪声污染时,引入当今我国城市普遍的“广场舞”带来的争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从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艰难性,并最终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评价资源环境损失以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兼具经济学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眼光,进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专业学习。最后,根据教学需要,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节水节能状况调查以及校园环境状况调查,分析并评价校园节水节能状况和整体环境状况,师生对环境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及学生的环境意识,并提出如何加强“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从对书本内容的认知到验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以及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能力。endprint
3.改革考核方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5]。将平时课堂上的ppt演讲、案例讨论、发言的表现等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实践成绩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为0.6,期末卷面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案例分析、简答和论述等题型,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实施综合评价方式,可以真实考核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掌握程度及其知识应用能力,并实现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教的考试功能。学生通过考试,可调整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可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综合设计及研究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比如随着贵州财经大学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建设本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等,开展网络教学,以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联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4):57-59.
[2]徐颂.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79-82.
[3]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5):92-94.
[4]万大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5]谭文莉.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211-212.
[6]王惠.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