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015-12-08张洁
张洁
摘要:孔子和陶行知都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各自的时代烙印,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他们教育宗旨都是实现人的发展。这些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来焕发现代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当代教育实践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从德育、教育公平和爱心教育三方面来阐释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理念之上的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孔子和陶行知;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公平;爱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4-0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新中国教育之父”,一位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位是近百年前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其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并不多见。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而陶行知则是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虽然二人的教育思想有着诸多不同,但诸如平民教育思想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通之处,研究探讨二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当今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高潮不断的历史大背景下,要处理和应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如果完全摈弃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显然是无益的,并且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如何继承、发扬他们的光辉教育思想,如何从这两位伟大教育先行者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丰富的营养,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新课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公平教育和爱心教育,两人都有过深辟的论述,在思想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一、孔子“教会做人”,陶行知“教人求真”,都强调道德教育
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他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多才多艺。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他的道德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中存在着重德的倾向,历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存在着重气节、刚正不阿的传统。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明显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德育教育,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孔子的德育教育,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具有现代价值的精神和方法为我们所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孔子这种主张虽然有“重德轻智”偏向,但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孔子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也非常得当:“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德育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首先,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假人》:“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使得社会充满黑暗,因此,陶行知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人不能动,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第三,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的那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看,他要培养的真人就是:“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无论是孔子“教会做人”的德育方法,还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展现“学做人”和“做真人”的崭新风貌,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二、孔子讲“有教无类”,陶行知倡“平民教育”,都强调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并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上,他的弟子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除了出生平民的,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弟子之中,各色人物都有,但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像他的弟子子贡是学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做到的“教育公平”,激励并要求着今天的教师们也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全民教育。
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极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便是把这个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在《民主教育》中又指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endprint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个人,更多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他们都认识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孔子是“仁者爱人”,陶行知则“爱满天下”,都强调爱心教育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侍人”。这体现了孔子极力提倡自爱和爱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仅提出了“仁爱”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用这一思想指导他一生的实践活动,更是把这种“爱”广泛深入地渗透在自己教育过程的始终。
宰予可以说是孔子“最不得意”的学生。曾经“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这么严厉地批评学生,翻遍《论语》,这是唯一的一次。但在《先进篇》孔子赞扬道:“言语:宰我(即宰予)、子贡。”我们看到对于宰予,孔子不仅没有放弃,还进行过赞扬。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闵子骞是孔子学生中又迟钝、又贫困的学生,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他,反而给他特别的关心,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并把他作为孝的代表。对待学生,孔子不看重成绩,不看重家庭出生,更不看重贫富,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的伤悲超过父亲对儿子的哀痛。《先进篇》有两段这样的话:“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纯洁和高尚。
陶行知用几块糖感化一个学生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因为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是“人师”;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陶行知曾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对待学生,教师要像孔子和陶行知一样,给他们心灵的关注,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感受到,无论教师的表扬或是批评,都是对他们的真诚的帮助,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他们的未来负责,用我们的爱心去感动他们,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的观念。
我们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学校要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应该返璞归真,不仅要吸纳国外对中国有用的新理论,更要追寻并发扬自己祖先伟大的教育思想。从夸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从孔子到陶行知,涌现了众多的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家。来源于中国本土又服务于本土、深深扎根在本土的,孔子和陶行知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者,而陶行知则是现代平民化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开创者。虽然有的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变化黯淡了光彩,但在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中仍然有非常多的教育思想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其中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很好的与当下我国新课程改革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教育思想无疑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践及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批判地继承这些宝贵的丰厚的精神遗产也必将是教育科技兴国的必由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