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开放性”培养模式的几点有效措施
2015-12-08梁燕华蔡成涛李忠勤
梁燕华 蔡成涛 李忠勤
摘要:针对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现有培养模式暴露出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出现偏差、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开放性”的新型培养模式,并从学制开放、学习环境开放、工程实践内容开放、教学方式开放和毕业考核方式开放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工程硕士;开放性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279-0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学位层次,但工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工程硕士更擅长于工程实践应用,所以构建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和其能力的培养必须针对工程硕士专业特点,构建适用于其高效发展的培养方案。必须依托工程实践,充分利用高校、企业两方面的教学及实践资源,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把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把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根本上发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双重优势,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落到实处,在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基础上,学校、企业导师互相配合,共同制定一种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开放式”的培养方案,从而保证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
一、当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在学制设置、教学与实践关系、培养目标及职业规划等工程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过程中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内容陈旧、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联合培养脱节、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实践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出现偏差、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工程硕士生源中很大比例是考研成绩不理想,被调剂后改为攻读工程硕士,相对于学术硕士来说,学生报考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之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不高,加上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制度的误解,导致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时,家长与学生明显对工程硕士存在偏见和误解,报考意愿不足。
2.培养环节缺乏针对性。工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但目前众多的培养单位忽视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尚没有针对工程硕士制定具有鲜明特点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仅仅增加了部分工程实践环节,其他培养过程及环节与工学硕士区分度不高。
3.教学模式封闭。目前针对工程硕士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存在着系统性不强、重复性过多、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封闭等问题,同时提高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手段匮乏。比如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丰富度较低、体现工程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教材缺乏、专业课内容先进性与前沿性不够、案例+研讨教学的应用型教学方式欠缺,不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工程型师资匮乏。工程硕士的培养主体为高等院校,但是众多高校的科研重点正逐渐向研究型、基础理论性、探索发现型等模式转变,造成高校教师在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和指导时,仍然按照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开展,过于偏重艰涩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缺乏对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深刻理解。尽管双导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此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企业导师精力投入不足,与校内导师和工程硕士研究生沟通较少,发挥的作用有限。
5.专业性培养目标不清晰。工程硕士研究生自入学以后,培养单位尚无给工程硕士研究生确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同时对其专业所对应的行业现状、从业资格、职业素养等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直接导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其所对应的行业准入标准不一致,导致培养与行业脱节,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出现偏差。
总的来说,工程硕士的整套培养体系存在较大程度的“封闭性”和“守旧性”,没有结合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特点,采用一种创新的“开放性”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因此针对当前问题,深入探索采用“开放性”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对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性”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套“开放性”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可以从培养学制、学习环境约束、工程实践内容、教学方式、就业方式等几个方面开展,下面分别讨论。
1.学制开放。当前,一般专业的工程硕士培养学制定为两年,这两年中,一名工程硕士需要按照常规的课程安排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期间要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准备课程考试,同时也要完成实际工程实践活动,参加双选会,撰写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也就是说研究生的第一学年主要是进行课程研修,第二学年主要忙于写作和就业,真正在做研究、发挥创新能力的时间仅有短短几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谈何能力培养,更不用说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其他科研产出了。因此,不妨采用一种开放的学制,设定工程硕士取得学位的上限时间(比如六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进行企业实践活动或者选择研修理论课程,时间上由硕士研究生自己进行灵活配置,当研究生自己认为能够进行毕业答辩时,可以向培养单位提交申请,由培养单位进行审核,决定是否其达到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条件。这样,学生不再被学制约束,更能够有的放矢地学习,实现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2.学习环境开放。为了适应灵活开放的学制培养方式,工程硕士的学习环境也可不局限于校园。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在不同的公司和企业场所进行学习。比如在获得学分方面,工程硕士可以参加企业或公司集团的专业知识培训而获得学校认可的学分,也可以通过参加国家及社会认可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来获得学分。这种学习环境的开放,将能够保证工程硕士在知识选择和职业规划上具有更大的主动性,更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工程实践内容开放。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膨胀,众多的交叉学科繁荣发展,不同思维及不同领域知识相互碰撞,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因此目前工科工程硕士研究生按照现有培养方案仅能进行工科技术类工程实践的约束,必然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知识多样性造成限制。完全允许其进行比如科技探索、工程管理等理科或文科类的实践内容,相当于赋予其更多的实践机会,也能够提供更多发现自身潜力能力的锻炼机会。
4.教学方式开放。当今的信息及通信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教育、远程授课、离线学习、虚拟实验、移动端师生互动等新颖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新型教育教学手段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将是对现有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一项有益补充。同时结合工程硕士特点,保障工程硕士对全国甚至国际公开资源的访问权限,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开放性、交互性、丰富性的新型学习模式,也将解决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地域差距较大的问题,从而拓展工程硕士学习广度,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5.毕业考核方式开放。开放式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应将现有以毕业论文答辩为考核的标准转变为整个工程硕士求学期间的综合能力考核。毕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大幅提升其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其能力提升为关键,采取开放式的毕业考核方式,将各项考核分散到其求学期间的各个阶段,从多方面多个因素多指标去综合评价其学习效果,也可以考虑将其工程实践完成效果以及对所实践单位的贡献程度来衡量其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这种开放式的毕业考核方式将能够全面、系统地对工程硕士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必然激励其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工程硕士教育是连接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的桥梁。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逐渐完善,工程硕士教育必将日益受到高等院校和工业企业的广泛接受和欢迎。本文通过剖析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现有培养模式暴露的问题,探索了实现工程硕士“开放性”培养模式的几点有效措施,从而极大程度地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也为相关职业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欣娟,贾凯斯,于庆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保障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2013,(12).
[2]庞洪江,陈欢.关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
[3]李彦文,莫测辉,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0).
[4]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5]赵茜,程文,薛小杰.基于工程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
[6]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7]屠远,李蔚,罗胜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3,(09).
[8]周叶中,夏义堃.以质量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9]陈艳鼎.校企合作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