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品牌建设 推进茶业职育发展
2015-12-08葛晋纲
葛晋纲
摘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江苏省内高职高专院校中特有的专业。但由于江苏茶产业总量不大,近二十年来,本专业总共毕业了10届学生,为社会培养了近300名茶叶技术人才,为江苏茶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办学业绩。
关键词:职业教育;茶艺专业;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226-02
2007年以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入开展机制体制创新工作,赢得政府划拨茶园1853亩,以原有的江苏省著名茶叶企业——江苏省句容市高庙茶场为基础,组建江苏茗苑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句容市嘉木乡村旅游有限公司、江苏省茶业研究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五大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江苏茶博园,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该载体将科技转化与生产实训相结合,使得我院在茶艺科技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中一路领先,也获得了政府与社会的认可。2010年,我院承办了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教育部、农业部决定将我院作为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基地。2012年,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承办了江苏省手工制茶比赛。
专业现有教师12人(专任教师9人,兼职教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早在1998年,我院参与的《茶叶名茶机械化》课题获农业部“丰收项目”三等奖;近年来,茶叶教学团队主持教育厅、江苏省高教协会项目、学院科技项目多项。多年来,本专业共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近40篇,主参编行业教材近10部。
本专业的品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块递进式”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实践教学以实际岗位技能,划分成不同的技能模块,学生在不同的模块之间进行循环实践与演练,逐层递进。实践教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职教集团企业成员单位、校外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校内基地生产与管理,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围绕核心技能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茶业行业以及江苏就业状况,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茶企业,其主要工作为茶叶生产管理、茶叶加工、茶叶表演、茶叶营销4种岗位,因此确立“茶园管理”、“茶艺”、“加工与审评”、“经营与管理”等为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围绕岗位职业技能,以建设专业核心技能切入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三、一流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条件
1.茶叶现代化加工教学工场:以原有的江苏省著名茶叶企业——江苏省句容市高庙茶场为基础,以“安全、卫生、清洁”的生产理念,在原有加工厂房与设备基础上,引入江苏扁平类茶、卷曲类茶、针形型茶的杀青、揉捻、做型、烘干清洁化生产机械30台套,并配套清洁、除尘设备,实现配套化、连续化作业,减少茶叶污染,降低人力成本,使茶叶生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加速茶业产业形成,成为服务“三农”的示范。
2.茶艺表演实训中心:位于高庙科技示范园和校本部,分茶艺实训室和茶艺馆两个部分,茶艺实训室以江苏主要名优茶编创而成的各类茶艺为主题进行设计,能满足30名学生同时进行茶艺实训;茶艺馆则以当前中国顶尖茶艺馆的标准进行建设,既有农村小茶馆,亦有高档茶艺表演标间,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现代茶文化氛围,能满足学生预就业实习的需要。力求建成省内最大茶文化展示中心与茶艺表演实训基地,并建成省内一流的茶艺馆,成为江苏省对外展示茶文化艺术的中心。
四、“三依托三结合”双师培养措施
依托“茶叶现代化加工教学工场”、“茶树种植资源圃与良种繁育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增强教师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句容市高庙茶场示范点,与科技帮扶相结合,增强教师的服务“三农”能力;依托常州市溢壶茶馆、镇江市中艺茶道馆等校外合作企业,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和兼职并重”的方针,从行业和企业中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建立1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五、服务“三农”
成立“茶艺”社团,通过地方茶艺开发、编创与表演,对地方茶产业中品牌进行宣传与促销,在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同时,实现服务地方茶产业的目的。实现生产标准化,并积极利用知识、技术、先进的教学实训条件等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茶叶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计划今后2年中完成新农民培训1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200人次。
成果之一:创新机制体制,构建茶艺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入开展机制体制创新工作,对原有的老茶场人员、场地进行改造,引进了茶叶大型清洁化生产加工设备,配备相应实训设备设施。进行了茶艺表演馆、茶史馆、制茶体验馆的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了江苏茶博园这一校内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该基地以满足学院师生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不断完善设施设备和机制创新,不仅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龙头、学生实习实训的中心,还是教师教学科研的平台,为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扬州大学等多家单位提供了科研场所,同时也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乡村旅游、农业生态观光的景区,极大程度地巩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地位,为学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茶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挖掘现代化实践教学功能、开创实训基地运营思路奠定了基础。该载体将科技转化与生产实训相结合,使得我院在茶艺科技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中一路领先,也获得了政府与社会的认可。2012年,成功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成果之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创建五化实训教学模式:(1)实施“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分制”实训考核保障机制。完善的实训体系,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学院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考核保障机制:推行“双员制”(学生兼具“学员+职员”双重身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茶叶产品的生产进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进程,按照生产季节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融合。采用“双分制”(学分+德育分)的考核管理模式,强化实训教学效果。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保障实训的顺利实施和提升实训效果,采用“学分”+“德育分”的双重计分模式,“学分”作为必要条件,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德育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考核条件,同时开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吃苦耐劳、学农爱农品质的养成教育,从而培植学生应职和岗位职业能力。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保障机制的推动下,学生获证率100%、就业率100%。2010级茶艺班28名学生中,有9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学金,该班级也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2)创建“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项目综合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五化实训教学模式。根据茶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真实的实训场景中,学院不断完善实训体系,建立了“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第一学期进行体验式实训,通过“实训场景真实化”,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茶艺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训过程:茶园——茶树田间管理技术;制茶体验馆——茶叶工艺开发;茶叶车间——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茶艺表演馆——茶艺表演、编剧练习;茶史馆、茶文化长廊——茶文化熏陶。第二至五学期进行项目式实训,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和岗位情况,将茶树栽培与保护、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艺表演与编创等实训项目打包进行,严格按照企业、科研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师傅,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职业化的技能培训过程。这种“实训项目综合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同时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感。第六学期进行分项式强化顶岗训练,采用参与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和实际生产过程。
成果之三:开发基地造血功能,实现五位一体实训平台。学院创新机制体制,促进资源融合,努力实现实训基地的共赢发展:(1)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化生产需求,将各实训任务与实际生产同步,实现实训产品的“商品化”;(2)开放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发茶园休闲旅游功能,实现技能实训过程的“商品化”;(3)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与推广过程,减少实训基地维护的成本投入,增强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等等。
如此,将师生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完善成能够满足“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场地和“休闲旅游”的场所,真正实现“五位一体”的功能。201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办了江苏省茶园生产管理研讨会、江苏省茶产业技术创新座谈会、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手工茶制茶项目等,并完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成立江苏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个,江苏省茶业研究所1个。2012年,该基地成为省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三省一市“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通过这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还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省部级项目立项9个。并先后接待了“茶学泰斗”陈宗懋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杨亚军所长等知名专家及多位省部级领导。2010年5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项目验收专家的意见指出,“校企结合切实有效,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良好,双师结构队伍稳定,教学资源丰富,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强。